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史記有感

讀史記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讀史記有感(一)

  不把人民當人,人民視其為豬狗

  劉戰軍

  近讀《史記》,在開篇《五帝本紀》中,作者多次闡述了史前政治架構,即人民做主,人民選擇政治人物,執政者僅僅是代民行政,起着管理社會的責任,且必須仁德治天下,否則,便是被人民拋棄,哪怕是帝王之子也不行,比如堯讓位於舜。堯讓位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是史記中的原話。然後,為了測試民心歸屬,"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我給你個地方,讓你暫時稱王,我暫避之,不和你爭王權,我也不稱王,大家平等競爭。大致這意思。後來的結果是:無論是百姓打官司,還是奴才們唱讚歌,都"不之丹朱而之舜".民心最大的歸屬,便是一個人有仁德。

  丹朱是誰:舜的老領導堯的兒子。

  這就是史前的最樸素民主:讓百姓來選擇適合管理國家的人。而適合管理國家的人,無不仁德如天。如此,可以避免社會動蕩。

  那麼,什麼是仁德呢?依照史記的描述,按現在的話說,無非是遵紀守法,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人民的檢驗,而自己,又不是無恥之徒:無論人民如何唾罵,如何反對,都賴在位置上,癲着臉,在斧鉞甲盾的護衛下,對人民打打殺殺,讓人民奉公守法,而自己吃喝嫖賭抽,可謂壞事做絕,惡事做盡。

  史記中的五帝本紀,給人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民主課程,這個課程,最該看、最該學習的,是居於廟堂之上的人。他們不僅僅看這一個章節,還應該繼續往下看,看看周厲王封民之口的創舉,聘請衛巫時的惡毒初衷,酒池肉林時的奢靡無度,當然,最後的下場是,"三年"、"奔於彘"."彘"這個字什麼意思呢?通常的說法,就是"豬".但在史記里,指的是地名。我更願解讀為對無仁德統治者的怒罵:作為統治者,做些豬狗不如勾當者,便是豬狗,死有餘辜!

  周厲王便是極好的例子。

  周厲王的殘暴不是常人能想象得了的。有人說他的話壞,我估計也是對他的統治政策有意見,給他提意見,他不但不聽,而且聘請衛巫——舊社會的五毛黨,專事站在陰暗的角落偷聽被人的談話,聽到誰給當政者提意見,就去告密,然後,周厲王就大開殺戒。不僅如此,還弄了個"通產連坐":不僅殺害給他提意見的人,還連帶把提意見的人的兄弟姐妹一同殺了。這樣一來,國人恐懼到什麼程度呢?"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走個路說個話,都東瞅瞅西看看,怕隔牆有耳,怕告密。你看,這得多殘暴的暴虐統治階級才做得出來的缺德事!

  不僅如此,周厲王還給那些膽敢給中央政府政策提意見的人,定了個罪名:"謠言誹謗罪".多新鮮,提意見說的話,就是妖言,就是誹謗,就是妄議。於是,"國不敢言".國民不敢言,帝王便是豬狗不如:"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奔彘".最後死於彘。豬狗一樣的死了。

  這就是民不可欺,天不可欺。

  縱觀史記這本書,歷史總是在周期中反覆。但無論如何反覆,總是在反覆驗證着"民為上,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如果統治階級一味的盤剝百姓,一味的暴虐侈傲,一味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味的不把人民當人看,那麼,這些統治階級的下場,都不會好。不僅如此,他們的子孫也將沒有好的下場。

  讀史記有感

  2016年8月8日夜

  讀史記有感(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丁志偉

  讀《史記》,緣於對莊周夢蝶的心心嚮往,起於對西楚項籍近乎盲目的崇拜。彼時少年意氣,總覺得男子此生立於天地間,若不能如項霸王一般橫絕宇內而絢爛璀璨,就應當像庄逍遙那般獨立世外而持竿不顧。

  當年尚在井底,以為天下不過方寸;當年劃地自封,以為一步便能上了青天。

  當年年少,尚未讀史。

  那時候的高中啊,幾乎滿校園都是琅琅書聲,晨起讀詩詞,傍晚背英文,間或不過五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也都大抵被拿來推演數理方程,幾乎每個人都顯得忙碌而充實,唯獨我,度過一節又一節令人呼呼欲睡的數學語文課之後,總會於課間坐在教室門口高居五樓的連廊扶欄之上,晃蕩的雙腳下是離我十多米的花磚廣場,背後是不敢隨意靠近的甚或偶爾會驚呼出聲的同學和遠遠趕過來喝令我下來的班主任,可是班主任辦公室去多了便也和一次都不去的並沒有區別,我依舊會在課間坐在扶欄上,嘲笑着教室里埋頭苦讀的好好學生,以此來彰顯我行我素的桀驁不羈的青春。

  當時看書不愛看正文愛看附錄,偶然間便看到了莊周夢蝶那一段,至今想來,仍然神往之至,我是夢中有蝴蝶還是蝴蝶夢中有了我,恍恍惚惚之間,我如夢如醒,朦朧中抓到一絲明悟,卻悄然而逝。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人一蝶之史。

  那之後一次考試,我從全班倒數變成了前十,其間辛苦並不為其他,只是少年認為,如此一來,日後若有人為我著書立傳,當有"讀‘莊周夢蝶’而頓悟"這一段"佳話".

  那以後,逐漸開始讀語文課本正文的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史記——項羽本紀》,當我一氣將並不完整的文字讀完之後,心中的震撼久不能平息,讓我始終無法稍稍忘卻的並非霸王面對氣勢滔天的秦皇車仗所言"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亦非巨鹿之地背水一戰而使諸將"無不膝行至轅門"的威霸,更非垓下死境突圍而出"所殺數十百人"的神勇,而是必死無奈下與虞姬的鐵血柔情,更是烏江有渡而不渡的小小固執。

  千古獨此一霸王。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江海桑田,明月千古。君莫語,君不見,長河滾滾,古今興亡皆塵土。

  那個時代的戰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將軍士卒沙場生而沙場死,多少枯骨?唯有西楚霸王項羽,騎烏騅,攜虞姬,一槍刺出,便把天下捅了個通透。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朝一代之史。

  那之後的每一次模擬高考,我若不是全班第一那定就是第二,可我依舊每個課間都會坐在高高的扶欄上,做着那些所有人都認為危險的動作,我依舊三天兩頭跑班主任辦公室,只是,這一回,班主任不再只是批評我,而是淡然笑着對我說:這學校,也許真需要你這種理想主義者。

  我也是報之一笑,那時候我為考試所付出的一切辛苦啊,其實也不為其他,只是想着,日後當有顏面去面對鬢角漸白的父母,只是想着,讓這個死氣沉沉而美其名曰為將來奮鬥的學校有一些生機。

  我若有一槍,定要把那些刻板與過分現實的青春捅個通透。

  我正式開始讀《史記》全書的時候,已經進了大學。

  剛進大學那時候,只覺得天垂地闊在我眼前,崢嶸風華洋溢世界,我一時間竟然有些迷惘,世界之大已然超出我的想象,我不過是須彌芥子,又該何去何從?

  世界太大,《史記》卻很小,於是我選擇先讀一讀《史記》吧,看一看莊子是怎樣的持竿不顧,看一看霸王是如何的千古無二,看一看那群翻雲覆雨的人物,看一看那些興亡成土的歲月,看一看我,應該怎樣走出我的"史記".

  那一晚,剛入夏,我捧書坐在陽台窗前,檐外細雨蒙蒙,檐下燈光泱泱,暑熱之後,可沁人心脾的清涼陣陣撲面而來,宿舍內的兄弟談笑聲漸行漸遠,我觀史,入史,青山滄海、冰河蜃景盡皆入夢而來。

  我看到堯舜祁天為萬民求恩澤,我看到夏桀商紂酒池肉林中;我聽到大韶之樂上九霄,我聽到萬馬齊喑金戈鳴;有李耳騎着青牛悠然出關,有周家天下分崩離析,有秦皇橫掃六合,有漢王創業維艱;更有呂氏奇貨可居為儲君,陶朱公千金散盡還復來;更有匹夫一怒刺帝王,有天子一怒血漂櫓。

  洋洋乎世間百態,滾滾去青史東流。

  我腦中轟鳴,瞬間山海退散,史書上零零散散的史事橫陳於眼前,恍然如一排坐標點,每一點代表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典故,連點成線,則描述了多少人的一生?坐標點連成的坐標軸無窮無盡地延伸向遠方,我極目遠眺而不見邊際。

  於是,我回頭:

  身後竟亦是一條無窮無盡的坐標軸——卻空無一物,不見哪怕只是一個坐標點,我幡然大悟——走過才能成歷史,茫然無措的就只能在原點徘徊。

  我輕輕合上《史記》,長舒出一口氣,歷史長河無窮盡,能付諸筆端不過兩三事,我輩觀史,又何嘗不是在觀己?我返身一步踏出,往着無限空白之軸獨行而去。

  這世上本沒有史,人走過,才留下了《史記》啊。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花覆茅檐,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讀史記有感(三)

  以人為鑒,以史為鑒

  劉戰軍

  漢文帝劉恆,是在呂后亂政、被誅之後,漢室諸大臣、劉氏宗室力扶其即位為帝的。之前,各股政治勢力聯手導演了一場大亂,宮廷經歷了血腥的傾軋殘殺。亂局之後,人心思定,於是,為著漢室宗廟,也為著各自團體利益的考慮,以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為主要的政治勢力力主劉恆當政。這個時侯是否即帝位,劉恆心裡沒底,也是有所顧忌的。他的近臣各言其是,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最後劉恆聽從了中尉宋昌的建議,又徵詢了其母薄太后的意見,還是猶豫不決,最後,他把命運交由卜掛來做決定。"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這是劉恆求來的上上籤。天王,王上之王,即帝王也。在即帝位之前,劉恆被漢高祖封為代王,都晉陽。

  劉恆登基之後,施政上以德服人。在史記中,他的不少施政方針、言論被後人推崇,比如在對刑法的理解、使用上,都敢於大膽的創新、除舊。他在論法的時候,就有獨到的見解:"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於是,他就把同產連坐這條法律條款給廢了。不僅如此,他在對法的理解上,較上古帝王都有過人之處,比如他的"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之論述,體現了他對法之本意的見解。他的這些論述,不僅在封建社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即便在當今社會,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劉恆在治國理政方面以德服人,而不是酷刑治民。他在以德服人的同時,也要求官吏們廣開言路,德才兼備,"其夫牧民而導致向善者,吏也。"官員的行為是百姓道德的標尺和學習的榜樣。你管吏都只知道殘橫暴戾,蠻不講理,窮奢極欲,無德無能,如何做百姓的榜樣?百姓如何效仿?難道學你官吏坑蒙拐騙、耍奸使滑不成?官吏的行為是民風的風向標,在任何朝代,官吏是什麼樣的官吏,民風便有什麼樣的民風。如果說民為下,那官吏就是上,這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管吏行得正站得直,以公為上,公正廉明,施法嚴明,不徇私情,他的施政方針就會被百姓認可,他的行為也是百姓遵從的師範。如此,世風自然淳樸,而不是道德滑坡甚至觸底。

  漢文帝不僅廢除了諸相坐律令,還廢除了誹謗妖言罪。什麼是誹謗妖言罪呢?就是背後議論朝政、議論君王是非。人多也好,人少也罷,在漢文帝劉恆之前,是不允許百姓妄議朝政、妄議君王的,凡妄議朝政、妄議君王者,輕則有囹圄之災,重則有掉頭之虞。這可不是小罪。但在文帝劉恆看來,誹謗妖言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堵塞言路,隔避賢良,這不好。"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把這個誹謗妖言罪律條廢除了。從今天開始,誰妄議朝政妄議君王,不要再治他們的罪了,讓他們隨便說。一個封建時代的君王,有此納諫的胸懷,讓人唏噓:觀今視古,除佩服古帝王胸襟寬大之外,着實讓吾輩甚心寒之。

  劉恆在位期間,不僅廢除了誹謗妖言罪,還廢除了肉刑。而他對肉刑的理解,完全是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犯罪者受酷刑后的感受、其家人的感受而考慮:"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何為肉刑?去掉身體的某一部分,謂之肉刑。在古時,常用的肉刑有三:黥刑,割鼻子;刖刑,砍手砍足或者挖掉膝蓋骨,是為人彘;宮刑,閹割。這三種刑法均慘無人道。割誰的肉,誰的父母天天看着都心疼。百姓平時稱官吏為父母官,這難道是"父母之意哉!"廢了!

  在《史記-孝文本紀》中,司馬遷濃墨重彩,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帝王形象,這個帝王形象可謂亘古不毀,因為在歷朝歷代中,帝王只有做到了崇德、節儉、行仁、守信、尊法、為民,其廟堂才能穩固,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漢文帝劉恆做到了。如果帝王一味的剛愎自負,酷法施民,堵塞言路,禁民言聲,暴力對待異見者,這樣的朝代,你粉飾得再華麗,也是危崖上的危卵,不僅自己戰戰兢兢,整日里怕民眾戳脊梁骨,更怕民眾站起來,也害得民眾言不敢直率,行不能坦蕩。可見,宵小當權,民言有所顧忌,行有所擔慮,皆戚戚哉苟活於世。

  這樣的世道絕不是盛世,而是在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