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再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再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再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文/梁兔子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很喜歡李清照的這首詩,因為它道出了對一代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的無奈與惋惜。也道出了對這位血性男兒兵敗烏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對項羽很崇拜,記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關終屬楚;進經咸陽,火燒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視,天下之土莫不盡攬於懷。那份英勇無懼的霸氣一直為我所嚮往,亂世出的英雄總渴慕建立霸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可惜一朝兵敗垓下,自謝於江東父老。使我對他的敬仰之情銳減。

  記得高三時我第一次讀到《史記--項羽本紀》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這首詩。那時習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評改的語文考試時,寫了一篇名為《我若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辭激昂,在惋惜他烏江自刎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他這種做法的一種批判,至今還清楚的記得那文我這樣寫着:“你肩負的乃是江東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眾多期盼的心。江東自古多才俊,卧薪嘗膽,捲土重來未必不無可能。我若為你,定拿出多於自刎千倍萬倍的勇氣來正面失敗。謀臣鐵騎,良將勇士,再來尋覓,待他朝,重奪霸業!”到底那時年少氣盛,總將事情想的很簡單,以為一腔熱血與志向一定能支起頹敗的陣勢,那麼贏得天下何難?而今重讀《史記》依舊是《項羽本紀》這裡,我卻駐目徘徊了,對那篇文章中偏頗的見解不肯釋懷!

  脫離歷史而解歷史,本來就如無源之水,縱使激起一兩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勢。那一年或許我看到的只是他烏江自刎的懦弱,卻不曾看到他無扭轉乾坤之力的無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歷史道路中的興起與頹落來解讀,而並沒有從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驕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於一切小人小智,坦蕩於懷,是不肯像劉邦那樣攻略謀術,倘若當初“四面楚歌”的是劉邦,劉邦是斷然不會刎頸自殺的,那麼或許如今的歷史越王勾踐就不會是唯一一個以卧薪嘗膽換回國家並傳為佳話的王者。其實歷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項羽垓下大敗,歷史使然。而他刎頸自殺,性格使然!較之劉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謀略和識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奪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那麼失敗是註定了。這位二十四歲領兵打仗,身經幾十起大小戰爭,聲名遠播的西楚霸王,怎麼會接受敗寇命運!你我於今天縱覽歷史,興衰評定各有己見,卻不肯原諒這麼個血性男兒保留尊嚴的方式。稱其為楚漢之爭意料之外的笑料,對項羽來說未免有失公允。

  烏江岸邊,這個正氣的漢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業希望,還有那忠心不二的烏騅馬,心愛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護心愛之人不受傷害,保護鍾愛之物不受損毀,那麼或許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氣。還赴江東再圖霸業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個中辛酸與無奈,豈是我們說說作罷!

  重讀《史記》依舊是這個被歷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給我震撼。讓我不忍偏頗,不忍去用理性審度那看似有些輕率與魯莽的行為,甘願用感性的視角如此見地一般的為他說話,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為王》深深道歉!

  讀史可以明理,但有些歷史不適合用理性解讀。讀項羽,我於這裡還他一份敬意!

  (稿件寫於201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