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葦讀後感(一)
最近讀《采蒲台的葦:孫犁散文》,從中感受到布衣隱者的清新淡雅。
這本書是孫犁的散文精選集,分生命留痕、時光荏苒、文海拾貝3輯,遴選了《采蒲台的葦》《亡人逸事》《老家》等60多篇名篇。書中多以“自傳”性質的回憶為主要基調,抒發他的喜怒哀樂,表白他的品格與本性;以一個老知識分子的目光觀察社會與人生,通過對各個歷史時期具體生動的所歷所聞進行敘述,展開人生命運的長卷。書中還有讀書筆記一類的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旁徵博引、筆鋒犀利,顯示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真知灼見。全書清新自然,含蓄雋永,富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
孫犁的散文有他自己一貫的風格,形式自由,筆觸細膩優美。他的散文以寫人見長,善於抓住人物特點鮮明的音容笑貌,淡淡幾筆勾勒,使人物躍然紙上,如《石子》《張秋閣》都是這方面成功的作品。他晚年的散文在清新明麗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如在《童年漫憶》《保定舊事》等形式各異的作品中,都貫穿着“我”的情感和思想,多夾敘夾議,議論的成分明顯增多,充滿人生體驗的睿智見解。他在《文字生涯》中感嘆“歷史經驗,歷史教訓,即使是前人真正用血寫下的,也並非一定就能接受下來。”讀來令人深思。
孫犁除了愛書,沒有別的愛好。晚年作品,也是讀書隨筆類散文居多,且寫得頗有風骨,自成一格。而他只是淡淡地說:“我只是覺得,我老了,應該說些切實的話,通俗易懂的話。在選題時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時,要直話直說,或者簡短截說。”他晚年的散文多篇幅簡短,卻意蘊彌深。“及至老年,我相信,過去的事迹,由此而產生的回憶,自責或自負,歡樂與悲哀,是最真實的,最可靠的,最不自欺也不會欺人的。”自然、樸實,加上藝術上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百讀不厭。
孫犁對當代文學最大的影響也許是創立了“荷花澱派”。那是在新中國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學習孫犁、追隨孫犁,受他的影響和指導,創作出一批較優秀的反映農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學研究者稱他們為“荷花澱派”。但晚年的孫犁卻不認為有這麼一個流派。他主張“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國文學史上“唐詩無流派,而名人輩出,風格多樣,詩壇繁榮”;更何況隨着時代風雲的變幻,他們中的一些人經歷坎坷,當他們再度寫作時,其風格與情調已不復往日了。
孫犁對浮名避之不及,到了晚年,越發清寂刻骨。他生前從未大紅大紫,身後作品卻贏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敬意。馮驥才寫道:“他給文壇留下的既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性格。”賈平凹說:“將來要寫這時代的文學史,別的作家可能只配得上‘×××和他的《×××》’這樣的標題,而寫到孫犁,一定是‘孫犁和他的藝術’。”將孫犁稱為現代“大隱”的莫言評價說:“他後半生遠離官場,恪守文人的清高與清貧。這是文壇上的一聲絕響,讓我們後來人高山仰止。”
孫犁曾說,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莫過於魯迅。他一生奉魯迅為師,戰爭年代的行軍途中,書包里常放着魯迅的《吶喊》《彷徨》等集子,晚年集書藏書,照着《魯迅日記》中所有提到的書目,立志一本本收全,痴氣十足。而在這本書中,感覺孫犁的文字清淡不失本味,素樸不失簡約,讀之宛如沉浸在淡淡的荷香之中。而這種獨樹一幟的風格恰是孫犁人格的外化,荷花成為對其文其人的最好詮釋。不論後來有多少模仿者和追隨者,孫犁卻永遠只有一個。
采蒲台的葦讀後感(二)
《采蒲台的葦》主要寫了我來到白洋淀,這裡到處是葦,最好的葦在采蒲台。一次,敵人來搜查這個村,婦女們想了一個辦法,把搶插在孩子的褲襠里,槍掩護過去了,敵人抓住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最後這個男人被殺死了,而“沒有”這個詞將一代代傳給我們的子子孫孫,永永遠記住這簡短而有力的話。
讀了這篇文章,我理解了“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級中名勝。”這句話的含義,如果葦單純是好看那就更本不值得一提,葦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草本植物,可這裡的葦,卻是人們用熱血來保護了它的潔白,可采蒲台就是因為英雄事迹多而成為人們的敬仰之地。
而文章最後一句話語,更是讓人振奮,“沒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詞語,但在這篇文章中卻是那麼有感染力,這一句簡短有力的話,表現那個男人堅守共產黨機密,寧死不屈,他死得剛強!這句話意蘊深刻,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吧!
我們這兒也有葦,它雖然潔白,但並不是真正的潔白,而采蒲台的葦,是人們用鮮血和生命染成白色的,我們這裡的葦,平平凡凡,不引人注意,所以成不了名勝。
白洋淀——采蒲台的葦,曾經遭受敵人的摧殘,但是又憑人們的鮮血有活了過來。這種在采蒲台的葦中體現的精神,永遠被人們所讚頌!
采蒲台的葦讀後感(三)
“遠處的炮火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並沒有完全平復。關於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
讀完了著名作家孫犁爺爺《采蒲台的葦》的故事 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白洋淀不單純是因為淀里的葦草好看而聞名,是因為葦塘英雄事迹 很多很感人而聞名於世:那裡的每一片葦塘都有着英雄的傳說,那裡的人們用鮮血保衛了自己的家園--采蒲台。
“有一次,敵人包圍了采蒲台,全村的幹部和村民都被趕到了冰上,有的幹部還帶着槍,敵人搜查時,他們認為是最後戰鬥流血的時候到來了。婦女們卻偷偷地把懷裡的孩子遞過去,告訴幹部,把槍藏在孩子的褲襠里。搜查的時候,幹部又順手把孩子遞給女人……,十二個女人不約而同地這樣做了。仇恨是一個,愛是一個,智慧是一個。”
短短几句不僅寫出了全村的幹部們為民族凜冽大義的獻身精神,更讚頌了智勇雙全、臨危不懼、有超人膽略的女人們,。“十二個女人不約而同地這樣做了。這仇恨是對日本 侵略者的仇恨。這愛是對戰士們的關愛,對家鄉的熱愛。在這危急關頭,她們用智慧與敵人斗勇鬥智取得了勝利。
“婦女們一起沙着嗓子說:‘沒有,沒有。’”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日本侵略者極其殘忍手段的憤怒。是人們憤怒的吼聲!
讀完全文,不禁讓我想起連續劇《小兵張嘎》的主人翁小嘎子和他的夥伴們,憑着機智、勇敢與敵人周旋,痛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采蒲台的男人們、女人們、孩子們,他們都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他們的血是堅定的,死是剛強的!”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為保衛家園、打擊侵略者的豐功偉績。
采蒲台的葦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