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詩經【五】爬山調二人台的時代性和人民性
最近,在看內蒙古電視台播出二人台藝術大師武利平專訪,結合自己多半個世紀對爬山調二人台的耳聞目睹,親身經歷,感慨萬千,有許多話,總想一吐為快。
武利平老師說:“二人台它是滲透到老百姓心中的一種藝術,得到群眾的認可,有感召力。”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歷史社會中,產生過許多瑰麗的文學作品,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包括反映民生疾苦,追求幸福,反封建,反壓迫,有着鮮明的時代性和人民性。
列寧說過:“藝術是屬於人民的。”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反映歷史的真實,反映人民的悲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飢者歌食,勞者歌事。”(《韓詩:伐木序》)屬於民歌的爬山調二人台就是勞動人民的心聲,無不體現着智慧,噴射着火焰。
現在,農村電視數字化,頻道多了,好節目也多了。社員的生活有了質的變化,可文化生活走入低谷。電視不愛看,好歌不喜歡唱,不少是人沉溺於麻將場,賭博場,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給家庭造成不和諧 。
農村文化生活值得反思。
1.每個生產隊都有文藝宣傳隊
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二人台演出在農村如火如荼,農民自編自演各種劇目,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得農民歡迎。
那時每一個生產隊都有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一到冬天,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演員們每天生產隊開完會後,才開始排練,一直排練到後半夜,不要生產隊一分錢的報酬,一個文藝宣傳隊,樂隊加演員最少也得二三十人,小夥子和姑娘以參加上文藝宣傳隊為榮。從臘月開始交流演出,一直演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春耕大忙。
演出時舞台沒有電,一根鐵絲綁一個棉花疙蛋,沾上柴油照明,天一黑,一直演到半夜,有時群眾掌聲雷動,要求在加演節目,後半夜了也不知疲倦。
如果大隊組織文藝匯演,更是盛況空前,公社的文藝匯演就是一個交流會。現在四五十歲的一談起過去的排文藝節目,都會津津樂道。就像【老倆口學毛選】,都會唱:“吃罷飯,老兩口窗前學 呀學毛選......”那時不少文藝節目內容簡單,沒有起伏的故事情節,可人們難以忘懷。為什麼,節目貼近生活,有時代的印痕。
2.五里三村看電影
70~80年代,公社的電影下鄉演出,在農村是個隆重的節日,很多農民都早早吃完飯,聚集在演電影的的場子,翹首以待演出。
附近的村子的社員只要聽說演電影,不管相距三五里還是七八里,可以說,男女老少只要能跑的動,一聲招呼,呼啦啦一大群就出發了。老遠只要聽見大喇叭一響,不知是誰大喊:“演開了,快跑哇!”人們嘩啦一下,全跑開了。雖然肚裡裝的是玉米麵餅子和酸菜湯湯,可熱量不少,一會兒人人汗流浹背,個個上氣不接下氣。電影一般演二場,有時候還要加演新聞紀錄片,散場的時候已經過了午夜。肚子里的那點食物已經消化的乾乾淨淨。尤其在寒冬臘月,又凍有餓。回家的路上,人們紛紛議論故事情節,興頭立馬來了,七八里的路程,不知不覺的走完了。回到家,一大茶缸子熱水,半盤酸蔓菁條子呼嚕呼嚕下肚,就能做個好夢。
進入90年代後期,電影銷聲匿跡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旗烏蘭牧騎的演出也稀稀落落了,除非哪鄉鎮為了慶祝人歡年豐,請來了烏蘭牧騎演出。
3. 鼓匠班子歌手的興衰
在往後,2000年左右,一種新的演出進入了農村,這就是在置辦喪事時,由主家聘請鼓匠班子的演員來表演二人台和流行歌曲匯合在一起的大雜燴。從它一出現到現在一直佔領了農村文化表演的主要舞台,並統治了十幾個年頭。有的內容庸俗下流,不堪入目,不過,也還有一部分觀眾。
喪事大雜燴表演剛開始確實吸引了很多農村觀眾的眼球。它以新潮的流行歌和經典的二人台曲目組成,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演員不少來自於專業的,有一定的功底和素質。曾幾時,農民趨之若騖,觀眾如潮,他們有的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就為赴這精神盛宴。當然辦喪事的家屬為此付不菲的酬勞。在一開始時,稍稍有些錢的人雇上這些歌手,可是時間一長,別人不得不雇,因為眾口鑠金,誰也不想讓大家戳自己的脊樑。雖然家裡是哀傷的氣氛,但外面戲台上下卻喜笑顏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覺得不倫不類,很快就形成了新的風俗。本來死了人極其悲傷,但又雇上了唱歌唱戲的演員,他們又不唱悲歌,這簡直有點像歡慶,主人家雖心裡彆扭,終也忍着。有的是隨大流,麻木了。一些有錢的子女,花大價錢,請名演員演出,在鄉親面前張揚一下。
演員們循規蹈矩,好好地唱歌,無可非議。可有的演員為了吸引觀眾,把一些美好的劇目進行了改造,把不堪入目的動作加上。更有甚者,男演員裝成喪妻的光棍追喪夫的寡婦,滿場亂跑,滿場浪叫,還在後面跟着傻男愣女,觀眾笑聲雷動。這時,掀起了演戲的第二個“高潮”,觀眾又是蜂擁而至。
千里長席,沒有不散的宴,這種黃色表演在紅了幾年之後,終被農村的觀眾冷淡,因此每逢死人之際舞台表演時,氣氛冷冷清清,台前沒有幾個人。這時,此類表演已山窮水盡,日漸趨微。可是,還是照演照唱,不然人家會笑話:“怕花錢!”
我們盼望着新時期農民喜聞樂見新的文藝節目,佔領農村這片土地。現在,電視和電腦已經進入了農戶,更需要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開辦文化活動中心,體育健身活動中心,休閑廣場等。人有了錢,更要有精神.
作者介紹:
劉文忠退休教師,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
聯繫地址:內蒙古杭錦后旗三道橋 劉文忠
電話:
作者簡介:劉文忠,退休教師,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
河套詩經【五】爬山調二人台的時代性和人民性 標籤: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