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憶似水年華》有感
追憶似水年華,追尋逝去的時光
文/李國豪
很久沒有靜靜地坐下來品嘗一本好書。忙碌而瑣碎的學習生活,總是讓時光變得倉促緊湊,驅使着我在人來人往的熙攘之中,也必須要人來人往。
某天於書店閑逛度日的時候,偶然之間,我瞥見了這一本厚實簡樸的書《追憶似水年華》。我饒有興緻地上下打量這本書,因我曾聽說它長期佔據"買了來讀不下去的書"榜單前三甲。不知傳言是真是否,我還是掀開了故事了第一頁,也許當初僅僅只是想挑戰自認為荒謬誇大的宣傳。
但事實證明我過於輕浮與膚淺。僅僅只是淺嘗到本書的前半部分,我便已經感受頗深,常常沉淪於及其悠長意韻的人物描寫當中而深深被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所打動。
有人說,《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它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不錯,在與這本書的精神交流過程中,儘管語言並非辭藻華美,但字裡行間的詼諧與對文體的遊刃有餘,使我深深折服。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像是一從賓夕法尼亞玫瑰,巴黎歌劇院像一隻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個子非常高,長着一頭烏黑的秀髮,臉上像撲了粉一樣,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類。他不停地從大廳這頭跑到那頭,似乎沒有目的,叫人想起一隻南美大鸚鵡。這些大鸚鵡以其艷麗的羽毛色澤和不可理解的騷動不安填滿了動物園的大鳥籠。"
這段敘述,並非優美儒雅的言辭,而是其恰如其分的描繪與值得玩味的"隱喻"手法散發著令人沉醉的魅力。"花枝招展"一詞,不僅完全契合小說營造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態,還暗示男主角對感情的泛濫與不一;而對侍者的比喻,便是一針見血地道出當時社會的不正之風,以美色主義當道的荒亂瘋狂的社會現實。作者精彩細膩獨到準確的筆鋒與語言魅力,會讓你不能自已的上癮與沉迷。
除此以外,作者還精通於使用複合式的長句,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同時還將環境、景色、心境等元素巧妙地融合於一體,完美地將一個人的內心與外表在同一時間裡全部呈現,卻絲毫不會讓讀者感到冗長與瑣碎帶來的壓抑與沉悶。也許這種冗長與瑣碎,也正是馬塞爾獨特精妙的敘述語言風格之一吧。
"維爾迪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啦,像我啦,聽到康步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布不作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蘭西劇院舞台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如此簡單的一段話,便在我腦海里營造出一幅虛偽的矯揉造作的維爾迪蘭夫人的畫像。矯情之對象在於"我"與夏呂斯先生是"新客人";矯情之表現為"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只顧同大夫說話";矯情之心理狀態是故作鎮靜。短短几句的輕描淡寫,就在我們面前成功塑造一個裝腔作勢矯揉造作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卻又在情理之中。
入世未深的我,未能夠信手拈來,將作者文筆上的技巧與精細之洶湧澎湃之情完全恰當的描述出來。只知道,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猶如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猶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同時長句中生動細膩的形象與樂感詼諧的描述為所敘事物增添質感與輪廓,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一睹風采,一嘗滋味與內涵。
獨特的敘述語言,精緻的人物形象塑造,再加之奇特而美妙的意識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僅僅只是淺嘗這本偉大的小說而已。伴隨着小說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觸摸到小說背後的思想與情感,我認為,才算是咀嚼品味。
猶記得作者憶起兒童時代某天早晨把一塊俗名為"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中,然後一邊喝茶,一邊吃點心,其樂無窮的滋味讓人流連往返;隨後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中重提"瑪德萊娜",使我們猛地發現,我們原來是在同時觸摸着作者"今"與"昔"的回憶,彷彿成為了第二位"馬塞爾",去體味這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不難感受到,"今"便是現實,而"昔"便是夢想。把現實與夢想重疊交叉,也許是這本小說的獨到之處吧。千百年來,人們總是在講述同樣的故事,原因在於每個人的生活本質並沒有改變,都是面臨著生命在逐漸走向死亡的這一事實。在小說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也許一切都將改變,但另一面,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能夠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統一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比用虛幻來體現真實往往來得更直接,更震撼。
藉助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今昔之重疊與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擁有了真正的生活。生活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當你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回憶某件事、某個人的時候,有時候往往不遂人所願。但是,卻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過,擁有過甚至是失去過的,在那恍惚的一瞬間中,就像是作者回憶起兒時給他帶來無儘快樂的甜點心一般,將回憶與現實再次重合,就像找到了回憶大門的鑰匙一樣,所有一切湧上心頭,浮現於腦海之中。這種回憶的方式,並非你我能夠強求,你也無法預知那塊甜點心會在何時何地與你相遇,或者是,任何一件事物都能夠成為連接今昔的這塊點心,你無需迴避,也不用執着。還不如珍惜好目前我們所擁有的記憶,無論美好抑或痛苦,都終將成為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當然,追憶似水年華,追尋逝去的時光,也是我們從小到大對自我的追求,自我的認識的一份獨一無二的紀念冊。小說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正是提醒我們,到最後找到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正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都不能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人生前進道路的最大動力。沒有其他人能夠更了解你自己,沒有其他人能夠更清晰地讀懂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生活當中,不乏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之人評頭論足,指指點點。我們可以試着去聆聽,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但卻不能夠因為別人而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不能夠任他人擺布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抉擇。也許若干年以後,再回憶當初,也許會會心一笑,笑自己當初的青澀懵懂與莽撞倔強,但是卻永不後悔,因為我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時間與回憶,本身便很玄妙。這也許是這本書精妙所在之處。每每合上書本,或是喝一杯熱茶,或是做一份作品,總會不自覺地憶起這些年走過的時光。
也許我的大學同學並不知道,在我高中的時候,並不像現在這般擁有三五知己,擁有對自己努力的肯定與支持。那個時候的我,除了學習以外,一無所有。沒有能夠談心的知己,也不能和班上同學打成一片,甚至連自己的室友都開始無形之中討厭、疏遠自己。我懂,但我無能為力;我累,但我只能堅持。我相信總有一天,我能夠和朋友們一起跌跌撞撞,卻依舊不離不棄,我能夠獲得他人的肯定與支持,我相信我不會只有一個人。
我還記得臨走時,我的英語老師對我說,我應該值得擁有更多好友的。我面無表情,但內心已經翻江倒海。
對的,這段時光很痛苦,很黑暗,伴隨着我度過了高三,這一段具有巨大學習壓力的旅程。但每每回憶這段時光,我卻不再感到痛苦與無助,反而我得感謝當時強大的自己,能夠扛下一切的黑暗與不安,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道路;反而我得感謝自己,沒有被別人的不屑與針對而自暴自棄,走向本不該屬於我的道路。正如書中所說:"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
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豈能是我三言兩語能夠道出個中真諦?只能借用本雅明一段讓人眼眶濕潤的文字:我們臉上的皺褶登記者激情、罪惡和真知綽見的一次次造訪,然而我們這些主人卻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