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史記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史記讀後感

  《史記》這本歷史巨着,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歷史的結晶,是千年歷史的記載。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繁榮的唐朝、殘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漢武帝……我彷彿真的看到了皇宮的奇珍異寶,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硝煙、漢武帝揮兵抗擊匈奴的戰爭場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曠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緊張、有的看着令人無可奈何……

  我覺得唐皇應該收集更多的書籍供天下人閱讀,還得讓臣子們多接觸一些關於習武的知識。而秦始皇就應該讓人們閱讀一些來自統一前其他國家的書籍,不要那麼專橫,要心胸寬廣,能夠接納百家之言。精通習武的漢武帝應該了解一些古今巨着,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

  再談談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鵲,他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診了多少個疑難雜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深淵邊上掙扎的老百姓。還有張騫出使西域,雖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幾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負的重任,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形成了絲綢之路的雛形。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的教育學家,他教育學生不是體罰,而是用禮儀道德規範他們的言論和行為,用文獻、典籍豐富他的知識和見聞,他還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人,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十分正直的人,他從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之類的事情。

  讀了《史記》,我不僅豐富了見聞,還增加了知識。讀書真好!

  篇二:史記讀後感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其實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畢竟去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周圍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斗勇的,還有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去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去遊說各國,最終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力量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絕唱。

  篇三:史記讀後感

  暑假,總比平時多了一點空閑,想讀一讀書櫃中平時無暇顧及的書,一本《史記》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帶回來的。

  赤足踩在歷史鬆軟的沙灘上,俯身拾起一個散發著智慧光芒的五顏六色的貝殼,細細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歷史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智慧之人善於從中挖掘經驗和長處,以便借鑒和學習。歷史是一為和愛又不是為威嚴的老人,他的口袋裡裝着無數無價的珍寶,那是智慧和思想的產物,了得到這些珍寶就必須翻開歷史的長卷孜孜不倦的學習學習。

  這本《史記》是已經譯成白話文的。原着是司馬遷,對於歷史,我興趣不濃,對於此書,我卻一改往日,興緻勃勃地翻閱起來。

  雖然是譯文,但裡面的歷史人物錯綜複雜故事繁多,古典成語還是讓我讀起來頗費勁的,但越讀你就越感到,《史記》是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在這部畫卷中,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明史。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從中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創建者——黃帝,他使中國從野蠻的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後才出現了“堯”“舜”“禹”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動人故事。在這部畫卷上我了解了從商國到春秋戰,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全國,漫長的歷史,每個細節,司馬遷竟寫的如此詳細,真讓我最佩服。我不國禁對司馬遷肅然起敬,這麼一部巨作,沒有一點文字動底,沒有對祖國歷史的負責精神,是不可能寫出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着的。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我從這本書里獲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語古典。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讓我了解了藺相如的歷史故事。讀了此書我還知道了“一鳴驚人”“指鹿為馬”“管鮑之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些成語的來源,《史記》也更詳細的記載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在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華民族音樂的起源,也知道了音樂能與天地相和,音樂能與國家安定想和,音樂能展示一個民族的文明史,這時我聯想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張藝謀導演的一場氣勢恢宏的音樂盛典,中國音樂能讓人驚嘆,2008名演員為奧運而歌,讓世界矚目,音樂的魅力之大,打響之歌,讓世人明白這悠久的文明歷史。

  《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裡面的內容太豐富,讀一讀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對於我來說,以後要讀上幾遍或幾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

  史,而讀了後記,更是對作者司馬遷的佩服,司馬遷身陷監獄,還在研究歷史,出獄後繼續編寫史記,直到五十歲,才基本編成,可見他的敬業精神。

  《史記》的前言中是這樣評價《史記》的,“《史記》有史鑒的明智,詩歌的穎慧,數學的精神,博物的深沉,倫理的莊重,邏輯與修辭的善變”。做為一個初中生的

  我,平時喜歡讀小說,欣賞散文,但自從初讀《史記》,讓我又一次感受,我們讀一些古書,了解自己祖國的歷史,那也是受益匪淺啊!

  篇四:史記讀後感

  中國歷史上每個有責任感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全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託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風次想血賤牆頭,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巨着《史記》誕生了。

  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展示了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的畫卷,兩千多年來,讚歎它,研究它的人不絕於時,證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鬆幽黑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圖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對於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着作所展示的歷史長捲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每個人,都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台及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怎麼樣的重要啟示呢?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他儘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着——《史記》,這部前無豐人的着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儘力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樑之才?

  讀史記使人明智,以史記為鏡,可以知興蓑。為了自己民、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篇五:史記讀後感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着。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著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並不斷發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中就可看出它對後世的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裡,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后,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

  勾踐卧薪嘗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後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鬥;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麼,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困難與挑戰雖往往給人以挫折,卻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而安逸與保守雖可以暫時保身,但卻可以使人墮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隻同暴風雨抗擊的海燕吧!只有這樣,才能見到雨後的晴天!

  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水滸》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營養,因此,我也向大家推薦——《水滸》。

  《水滸》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着,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章回體小說,生動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因為用的是古白話,所以使人讀起來生動形象,活靈活現,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繪聲繪色,裡面的人物大都形象鮮明,如粗中有細,豁達明理的魯智深;頭腦簡單,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義,疾惡如仇的武松等。

  從《水滸》里,我們能品出豪情壯義,仗義疏財;能品出義氣凜然,正氣衝天,恐怕這就是水滸精神長存於世,樂不衰敗的原因吧。

  篇六:史記讀後感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後面又沒救兵,最後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里。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着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



史記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