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一)
春節放假值班,閑下來閱讀了我的生日書,《少有人走的路》是由着名的心理學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於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着作。
大多數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為他們都有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總是不去面對問題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去醫學專用自己,讓自己不去想,營造一個與現實脫節的完美的虛幻空間,這無異於作繭自縛。“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面對問題我們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應該迎難而上,直至將其戰勝為止。
書中第一篇談到了“自律”,人生苦難重重,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自律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的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現實、保持平衡。對於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工作時要先難后易,徹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長自己的滿足感;而對於承擔責任,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對於尊重事實,2015對於各個行業都是一個嚴冬,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結合我們自己的特點,找到2015年屬於我們的機會;最後就是保持平衡,一味的自律,就會變成壓抑和束縛,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自律方式去面對問題,張弛有度,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
2015作為公司的“變革年”,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2015年的航運市場好比一座獨木橋,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奮起跨過。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2015要亮出我們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二)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着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床;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哈哈,說起來他的太多話我都覺得凝鍊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並不僅僅來源於高遠的精神境界,也來源於心靈的深淵――每個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葉》中的戴西“原來一個人沒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堅韌。一個人不是為了大眾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頑強的尊嚴”。關鍵還是在於,你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然而,放棄對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靈,是相當困難的。就好像佛教說,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裡,可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要發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實在也是太難了。
“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彷彿體會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變得強大有力。”正因為愛情如此狂熱激動,所以很長時期我們會以為愛情無所不能,可以幫我們排除萬難,對方就是我們僅需的一切(當然,現在患有“愛無能”的患者除外。),然而,“這種因為機遇和緣分,不請自來,讓我們暫時失去自我,無法做出理智選擇的愛情,只是真愛偉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提前品嘗到愛的滋味。因為它並非真愛,所以它最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實上我們想要獲得持續的狂喜,達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獲得神性的啟發,我們就必須體驗到真愛是什麼,愛的感覺是什麼,並且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這裡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反感,但是其實派克其並不是那種狹隘排他的教徒,他稱自己為“離經叛道”的天主教徒,卻一直擔負著關懷他人心靈的“心靈牧師”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們心靈中的神性,絕不局限於宗教。看起來要想獲得真愛也是讓人倍感壓力的一件事,男女間直接的相吸,緣分的牽引,愛戀的錯覺及無#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http://www.gkstk.com end#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許痛苦,付出的代價也許高昂,卻都只是順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獲得真愛,則“必須讓雙方的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幫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愛的激情過後,仍能醉心於那種美好的感覺”,要兩個人都付出艱苦的努力啊,想起來,的確非常困難。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關於孩童的說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們可能會刻意追求成熟而擯棄幼稚――“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內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無依,另一方面卻又躍躍欲試。要關懷心中的孩童,我們就必須面對自己較為低極的本性――無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癲狂的願望,以及各種形式的軟弱無助。我們必須接納這種流浪、迷失和無助。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停止生長,甚至必須後退,因為‘小孩’本來就意味着沒有長大。童心是心靈的一個側面,而心靈的任何層面遭到漠視,都會成為痛苦的根源。”
有觀點認為嬰兒是無罪的,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時他們也是不能獨立生存的。“我們不是要變成犧牲自我,最後只剩下潛意識的嬰兒;也並非要變成高高在上,遠遠超越日常生活,自以為所向無敵,對凡俗生活的弱點和缺陷也絲毫不感興趣的少年;我們最終要找到自己的內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養出成熟、自覺的自我,承擔痛苦和責任,進而發展成神性的自我。”偉大的哲人也會讓自己時而像小孩一樣的放鬆和玩耍,“事實上孩童的‘無知’才蘊涵著無數可能,我們必須時而設法忘記那些阻礙我們領悟真理的知識”,這也就是禪宗所說的“空”的境界。我們追求理想,但是我們同時也要面對現實,我們有時要追求超脫,但是也必須控制自己的虐待傾向。
“我們不應該把人體視為機器,把思想視為一系列生化反應的結合,把人類世界視為人類智力與科技創造的奇迹,事實上,人的身體是心靈的外在體現,我們應該體會身體所表現出來的詩情畫意,內心中的意象與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樣重要。我們需要聆聽身體與心靈的節奏、音調、和聲與不和諧的音符,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也需要這種聆聽,我們應該將身體從‘行屍走肉’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重新與心靈融為一體。”看到這種觀點,其實讓我感覺很焦慮,現在的醫生都已經演變成直接把患者的癥狀輸入電腦,從數據庫中搜尋可能的疾病,然後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終得出可能的結論。如果讓病人花錢買葯更加有賺頭,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勵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獲得更自然的康復,這種狀態與“關懷心靈”差得太遠了。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三)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後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一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着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 ,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 愛,也學習 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遊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鬆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鬆,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一惑 ,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着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一習一 ,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