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文化苦旅讀後感作文

文化苦旅讀後感作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文化苦旅讀後感作文

  王小萌 青島市黃島區珠江路小學

  從小到大,我讀過的書大大小小,什麼樣的都有。假期我在讀一本余秋雨寫的書《文化苦旅》。

  這本書主要寫了作者從開始"苦旅"的那一天開始就踏上了探索的路程。他旅程的如夢起點,那裡飽含着他的童年回憶。因此,一切童年都"如夢",一切起點都"如夢".作者從如夢起點開始,一直到中國之旅,經歷了許多。他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故土,有喜有憂。這是一篇散文集,一部分是回憶散文;一部分是探索歷史文化。作者通過一個個古老物像描述大漠荒蕪的黃河文明盛衰,直到世界之旅,後到人生之旅,探索到更多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並一筆筆寫出了一批書籍。

  "如夢"之旅是作者這一生的起點,也是新的開始,它為作者創造了精神意義上的土地。自此,作者就毅然辭去了職務,一個人尋找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遺址,冒着生命危險考察了歷史遺址,這不正是需要我們學習的探索精神嗎?他還很有勇氣,覺得應該把孟子的結論改成"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時".因為人太渺小,怎麼強得過天地。他的文化考察,是對黃河、長江、降雨量分界線這三條天地之線的踩踏。但是,作者告訴我們不能只糾結於自己的想法,而要把眼光放遠了看,才能探索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既然作者憑藉山風水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文人。我們也要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用自己的平凡肉眼去看遍祖國大好河山,用心明白更多人生道理,往更遠的地方看看,才能收穫更多。

  歷史的沉澱和興衰

  ——讀《文化苦旅》有感

  無錫市育英實驗小學 六(2)班 曹路笛

  土黃的紙頁,塵土的味道,凝重而帶着惆悵。這早已讓人對它肅然起來,似乎面前就是一片片歷史的廢墟。作者沒有用甘甜的文字,而是用無盡的感慨和傷感來煥發我們懵懂的心,讓我頭一次覺得,歷史竟這麼偉大。

  這本書是余秋雨的散文集,寫了他在遊山玩水時對歷史,對文化的進一步思考。歷史是什麼?只是單調的人物,早已過去的年代,還是數不盡的故事?在《莫高窟》一文中作者寫道:"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的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靈魂。"難道歷史能給人如此大的心靈衝撞,連作者都會被它的滄桑和樸實所征服?在《西湖夢》一文中又寫道"即便明智如魯迅,也願意在一個傳說故事的象徵意義上深深沉浸。"歷史也許太過於複雜,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壯志凌雲的英雄,或是平民百姓,都願跪在它的面前,傾聽它的咆哮。

  秦始皇吞併六國,可最終還是沒有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儘管赤壁大戰,曹操卻依然能統一天下。屈原投江不久,都江堰的工程才剛剛開始,隨後又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歷史在變,可最終不都是過眼雲煙?"神馬都是浮雲",也不過如此。

  仔細再想想,歷史同時能有許多面。莫高窟炫麗的壁畫,流動的色彩,背後同樣是烽火連天的歲月。洞庭湖看似平靜,卻同樣孕育出許多文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楊么和岳飛也曾在這片土地上揮動過紅纓……江南小鎮的亭亭樓閣幽僻蜿蜒,但也曾面對歷史的長河發出哀鳴。這本書雖說是遊記散文,可更多是作者對歷史的惋惜。歷史的起起伏伏,興起和衰敗,沉澱而厚實,讓我不禁對它又有些敬仰起來。

  我望着窗外,鳥瞰着遼闊的大地,心裡有些澎湃和激動。這塊地方,5000年來,前前後後有過多少豪傑!華夏大地,世界的古國,它在戰爭中挺立,把長城當做自己的腳跟,把長江黃河當做自己的血液,把山脈當做自己的臂膀,把積澱的歷史當做自己的靈魂。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深不可測,竟引得無數學者直到自己生命的結束也沒有揭開其中的奧秘。文化苦旅,"苦"字,正代表了歷史幽幽的嘆息。

  歷史在奔騰,濤聲不斷,永不停息……

  苦旅·回憶

  ——讀《文化苦旅》有感

  無錫市育英實驗學校 六(2)班 張靜怡

  今天我和媽媽到書店買《文化苦旅》這本書。以前經常聽老師說起這本書,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它的書名中要有一個"苦"字?

  來到書店,我在茫茫書海中發現了這本書。令我驚異的是,這本書的封面並不豪華漂亮,褐色的封皮,用無數的文字組成的奇妙圖案,我心中為之一振,彷彿是作者仍然沒有述說完他的故事,他激動的內心匯聚成千萬文字噴瀉出來。

  這本書是要靜靜地去品味的。翻開這本書,我一下子被一個個故事吸引。字裡行間透露着作者的書卷氣息,如茉莉般淡雅,不過分修飾,而樸素之中卻帶着絲絲動人。跟着作者的筆觸,我欣賞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如神秘莫測的莫高窟、風景秀麗的江南小鎮,美麗動人的西湖……淺淺地讀,似乎僅是作者的遊覽記錄,然而留給我們的思索卻很多很多。合上書,我閉上眼睛,細細回味起來。歷史的足跡,一個名族的真正魅力,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而要尋得這一份財富,要靠人們的深切努力。余秋雨先生說過:"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現在的一切一切,無非是歷史的縮影,而留給後人的,卻有很多很多。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的這篇文章——《道士塔》。為何要把它放在開篇?因為它講述了我們中國的一個極大錯誤。這篇文章寫了一個道士看管敦煌石窟,而一些外國人,用幾句現編的童話和幾個不值錢的物品,就換走了中國的燦爛文化。真是可恥,這樣的買賣難道很划算嗎?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說,這好比兩枚針換一隻雞,一顆紐扣換一籃青菜。我們中國的光輝歷史是遠遠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我們憤怒,我們吶喊,而面對那個無知的道士,我們只能無奈。我們都在為歷史而驕傲,但歷史卻給我們上演了一場可笑的悲劇。而那些外國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后,發表了學術報告,轟動了他們的國家,同時,他們也在笑話我們中國無能,但作為中國人,只能低頭默默無語。

  如果說我們的生活是一條崎嶇的道路,那我們的歷史也是一條充滿艱辛與坎坷的路。余秋雨先生真正找到了這筆財富。起初,我幼稚地認為"苦"只是旅行太多的身體疲勞、勞苦,但讀這本書,我才感悟出這個"苦"字的真正含義。只有內心"苦",才真正是"苦",只有學會心"苦",苦澀中才會有對歷史的感悟,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思索。

  余秋雨先生漂泊了半個世紀,留下了苦澀的回憶。歷史的蛻變,我們應去苦苦尋求。

  讀《文化苦旅》有感

  育英實驗小學 六(2)班 曹雨陽

  雖然這本書我讀不太懂,只挑了幾篇感興趣的細細讀了讀。本來我以為是遊記,但細細看,表面是寫美景,其實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能反映作者的生活、思想。

  《莫高窟》讓我更深地了解了當時人民的愚昧,王圓祿的滔天罪惡,認為牆上的壁畫很是難看,所以刷了白白的漆,洞窟內終於像一個人住的地方了,但是,莫高窟原本紛繁的內心逐漸走向空洞與蒼白;因貪財,把經書壁畫,賣給外國人。這是國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其中我讀的最多的是《江南小鎮》這篇。文中描寫得很美,但作者好像還是掩蓋不住心中的苦悶。想到這種平靜想到的苦悶。精緻的石橋,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輕盈的炊煙,再看看那水中倒影着的柳樹、房子,一切都顯得格外幽靜,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安閑,那般享受。與世隔離,沒有喧囂,沒有競爭,沒有艱險,如同作者之說,江南的小鎮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不屑於榮華,因此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一方土地,養活一方百姓。

  這讓我想起了我去烏鎮遊玩時看到的。去烏鎮的路上,已是細雨綿綿,煙霧朦朧,並不像無錫那樣灰濛濛。第二天,地上濕濕的,空氣里夾雜着泥土的芳香,我們去了西柵。來到那,租條小船,漁夫為我們划船。左看看,右看看,黑色的房子襯着碧藍的天空,沒什麼陽光,讓人心曠神怡。再加上沒什麼人,更顯自在。

  下了船,走在深青色石板路上,窄窄的小弄堂,周圍的房子都挨在一起,高高的門檻,古色古香。周圍的房子,都是些小鋪子,不管大小,每個裡面都濟濟一堂。這時,陽光也來湊熱鬧,更顯生機。

  現在的無錫,已早已不是這樣的,也許余秋雨描寫的才是最真實的江南小鎮,我雖生於江南小鎮,但現代化的進程早已沖刷去了小鎮原有的古韻,只能在心底一遍遍勾勒小鎮的模樣。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寫下了這本書。它不是愉悅的遊記,是苦澀與辛酸。

  讀《文化苦旅》有感

  無錫市育英實驗小學 六(2)班周錫浠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寫的一本從古代跨越現代的長篇小說。書雖是以散文的形式,寫的十分輕鬆瀟洒,但仔細一讀,卻發現是對歷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觀察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歷史。

  讀着余秋雨寫的文章,我才發現,自己雖然是一個內心堅強的人,但讀着讀着也會不知不覺地被這本書所吸引,所震撼。有時,那些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迹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優美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

  走進書中靜靜地思考。在幾百年前,莫高窟是一個神秘的世界,終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雖然它曾今是記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記錄點,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 ,讓其流落在外人手裡 .江南的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着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 ,因此江南才會如此吸引文人墨客。或許,也是被江南的這種粉牆黛瓦的奇特風格所吸引吧!

  這本書似乎沒有把很多的筆墨用在了名勝古迹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個所附有文化氣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頭小巷,或是一條不知名的清澈小河。這些在他的筆下都可以成為書中的閃光點。這讓我們更貼近歷史,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是我們更了解它。雖然中華名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蘊,從物質上到精神上的,那樣的輝煌,那樣的豐富,書中寫的每一處都是我們的驕傲。他把"人、歷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達了對祖國偉大的自豪。

  《文化苦旅》寫的雖是歷史,但它與現實交融,使我感受到了祖國的歷史文物所經歷的那些風霜雨雪,也是我為他們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文化苦旅讀後感作文 標籤:文化苦旅 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