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讀實踐論有感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堂上,曾多次聽老師提到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便找來讀了一下,仔細思考後,覺得受益頗深。我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下面我想就此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一、《實踐論》的世界觀意義
這篇文章的重大理論意義,不僅在於它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於它對中國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子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實踐論》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只講理論,不聯繫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繫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我們學習了關於數據庫的理論,為什麼還要做實驗呢?就是要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這是不自覺完成的。如果我們掌握了足夠的資料,並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而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一定是正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被實踐證明了是正確的理論,才可以推廣應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斷發展的,因為運動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質的運動中,矛盾不斷推動事物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從而使事物聯繫的形式——現象更加趨於複雜。經歷了實踐檢驗的理論,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時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已經發生變化。在不斷地檢驗中,理論也就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比如力學的相對性原理,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中它可以找到足夠的支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卻出現了與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矛盾,於是產生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性原理又一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而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所以,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二、《實踐論》的方法論意義
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方法論意義就在於兩點,既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局限性。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後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只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項任務。”下面我想就此再舉一例,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全國人民一道,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但在當時,許多事情無先例可循(實踐已經證明,蘇聯的經濟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並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實踐由於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還處於摸索階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這難免犯一些錯誤,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並且由於政治路線的偏差,導致了反右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從而使本已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這是一個極大的損失。眾所周知,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就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經濟騰飛的。
而1980年代鄧 小平理論的提出,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振興。為什麼呢?因為鄧 小 平理論不是空想的結果,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經歷了先試驗后推廣這一認識過程的正確的理論,是經歷了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思想的結晶。有目共睹,鄧 小平理論不僅解決了中國經濟中的一些沉痾痼疾,使國民生產總值突飛猛進,更重要的,使它將中國帶入了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並為中國經濟指明了永恆的發展方向。
但是,如毛澤東所述,鄧 小平仍不能預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后的一些具體問題,不能預見到在當代日趨複雜的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具體爭端,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遇到的種種具體問題。同時,在經濟開始復蘇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顯得更加迫切。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江 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做到“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更將“三個代表”寫進了黨章,從而更好的指導了我們的實踐。
我個人認為,“三個代表”思想中最本質的內涵在於與時俱進。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來看,我們就要不斷的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往複,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進行的過程中,認識才能不斷深化,理論才能日趨完善。
篇二:讀實踐論有感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傑出的哲學着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里,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賴關係。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回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為不會而不去游、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 ,因為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裡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穫成功。
篇三:讀實踐論有感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讓我深刻的了解到,《實踐論》是毛澤東最傑出的哲學着作之一,毛澤東在馬克思辯證維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的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關係。
《實踐論》中說道“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 用來指導實踐的,而實踐是用來檢驗理論的。列寧說“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不管是開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理論,用實踐來積累自己的經驗認識,用自己的直接實踐經驗再結合別人的經驗(學習來的知識)來對事物進行判斷,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客觀的認識事物和開展工作。
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一定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局限性。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
讀實踐論有感 標籤: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