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黛玉葬花讀後感
寶釵、黛玉是《紅樓夢》中相對的兩個形象,代表着兩種不同的性格。寶釵是封建淑女的典範,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克已復禮。小說中寶釵在前往瀟湘館途中,見寶玉進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充分顯示了她處理問題謹慎,考慮問題精細周密的性格。尤其是在戲蝶時,無意聽到了小丫頭的“私情話”,巧使“金蟬脫殼”,對顰兒有意無意的嫁禍,更是自然而深刻地顯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但寶釵畢竟是花季少女,見了“迎風翩躚”的“一雙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撲了來玩耍”,少女那種天真活潑的情趣,在一定條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這段撲蝶的描寫使寶釵的性格顯得更為豐滿,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一個性格色調十分豐富的寶釵形象。
緊接其後,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這種安排對表現人物的性格來說,確實起到了相互襯托的作用。相對於寶釵的有涵養、隨俗的性格特點,黛玉是天然的,是性靈的,是一已的。所謂“黛玉詩情”,林黛玉本身就是詩,就是情。《葬花吟》是表現黛玉性格特徵的重要作品。她熱烈而執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愛情,但在那個社會,愛情就意味着對整個社會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就是她對長期迫害她的冷酷無情現實的控訴。她多麼希望能掙脫封建枷鎖的禁錮,希望能擺脫自己不幸的命運,“願奴肋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可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對未來,她充滿迷惘與彷徨,但她沒有屈服,“未若錦囊收艷骨,一g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那種不願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體表現。同時,《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個性,全詩充滿了落花飄零,人去樓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時惜春的嘆惋,又有對自己青春年少、紅顏薄命的哀悼,以及對世事無常的迷惘與困惑。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藉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徵的重要作品。
這首詩在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名為詠花,實則寫人。全詩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把林黛玉對身世的遭遇和感嘆表現得入木三分。全詩並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然有着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着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這是林黛玉“玉帶林中掛”“堪憐詠絮才”的命運寫照。因為愛花,才葬花;因為傷逝,才悲憤;因為在乎和珍視,才爭吵;也因為前生註定的悲劇結局,才顯出人生的虛幻凄涼。《葬花辭》是林黛玉進入賈府以後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嘆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況,血淚作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抒寫了花落人亡的感傷與哀愁。“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不正是對長期壓迫着她的冷酷現實的控訴嗎?“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是對美好理想的強烈渴望與熱烈追求;“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則表現了她高潔的情志和堅貞不阿的精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花的命運就是林黛玉的命運。這是用熱血和生命寫就的心曲,是與這個罪惡的世界決裂的檄文,它真實地展露了一個充滿痛苦與充滿矛盾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的是一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詩魂時刻伴隨着她,像花一樣,從她的心裡和身上飄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篇二:黛玉葬花讀後感
天氣漸漸涼了,看着花的凋謝和葉的飄落,我思緒綿綿,想起了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種憂傷的畫面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難以忘懷。
那是秋風乍起,落花紛飛的季節,賈府花園裡到處一片花謝花落的景象,滿園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紛紛飄落。畫面中黛玉滿目凄涼,手執鋤頭,肩挎小布袋,撿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進小布袋內,並不時的低聲哭泣,落花的凋謝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與命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她不斷的感慨,憂傷的音樂旋律隨着她的哭泣聲此起彼伏,我彷彿身臨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繽紛的世界,淚水不斷涌了出來。
隨即,她將裝滿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進剛剛挖好的的坑內。當土漸漸蓋住小布袋時,她已是泣不成聲,此時的我,淚水也成了斷了線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對主人公身世的同情,還是對落花命運的感嘆,或者是對現實的感慨?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花開易見落難尋,也許人的生命也不過如此吧?
情緒一直被電視情節牽引着,不能自已,同時發現自己已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動了。一直都不喜歡黛玉那敏感猜疑憂傷的性格,沒想到卻被她葬花的這一情節深深的打動了,她是將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認為自己就如同那飄落的花瓣,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才生出憐意,產生了葬花的念頭。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籬下的孤單生活、長時間的心理壓抑和對自己的憐愛、對現實的無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開始對她增添了些許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細膩、思想的豐富和處世的敏感,同時也替她惋惜,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卻擁有了這樣的性格……
這一幕結束后,我久久未動,無法立即從那憂傷的旋律中清醒,不記得過了多久才回到現實,並頓時醒悟:花落歸根,這是自然規律。不必緬懷這一自然現象,這些飄落的花兒,她們畢竟曾經有過輝煌,生命雖短暫,但她們沒有虛度,而是在綻放的時候盡情綻放、盡情美麗。落花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她們的飄落既是對大地母親的回報,也是為了來年的更加繁榮,所以她們的飄落只是無聲無憾的歸隱,在歸去的時候她們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們實在沒有傷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們在乎的應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風景,不必感懷過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風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將是充實的。
篇三:黛玉葬花讀後感
哎!說來也真慚愧,都初三了,四大名着只讀了其中的一部《水滸傳》,一部充滿戰爭、血腥的小說,但還是蠻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說《紅樓夢》是四部名着中最難理解的,我覺得一本書只要用心去讀,花時間去讀,怎麼會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試試。
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的主角,人們常用一些“體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這類詞來形容她,也確實如此。我也覺得這個人像一根枯草,被風吹一下就會倒。但當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覺得自己錯了。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個脆弱無力的美女,只讀了《紅樓夢》的冰山一角,我卻感受到她是一個詩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詞》打動了多少讀者的心,我越來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詞,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充滿了她真實的內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自己的命運聯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覺她就是周敦頤筆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蓮。尤其是從她那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表現出了她高潔的情志和堅貞不阿的精神。
感覺她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其中一員,是與陶淵明志同道合的一類人。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生活十分嚮往、追求的人。特別是那句“願奴肋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總感覺她又像劉禹錫一樣有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的這種高雅情操。據說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但我覺得這與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時,我感覺她與詩是一體的,是詩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輝,是詩抒發了她的悲傷,是詩發泄了她的憤懣,是詩使她表現出了超凡脫俗。
林黛玉悲慘的身世讓我感動,嬌美的姿容讓我羨慕,多病的身體讓我憐惜,橫溢的才華令我折服,我陶醉於從她身上散發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紅顏。
黛玉葬花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