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讀《呦呦有蒿——屠呦呦與青蒿素》有感
蘇青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100863
2015 年10 月5 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首先發現和解釋了青蒿素治療瘧疾的原理,找到了有關瘧疾的新療法,與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學者大村智一道,共同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11日,科學普及出版社推出新書預告:將於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與青蒿素》一書。喜訊連連,欣喜之餘,不禁感慨萬千: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瘧疾是全世界廣泛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歷史上它不僅曾給人類造成過重大危害,至今仍在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非洲廣泛流行。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藥物均源於金雞納樹和青蒿兩種植物提取物。1820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約瑟夫·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布萊梅·卡旺圖合作,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疾成分——奎寧,並於1850年左右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以此合成了氯奎寧,並在戰後成為抗瘧疾的最重要藥物。之後,奎寧和氯奎寧因大量應用而逐漸產生抗藥性,迫使人們開始尋找具有耐抗性的治療瘧疾特效新葯。
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熱功能;明代醫藥專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則說,青蒿能"治瘧疾寒熱".20 世紀60 年代,越南戰爭爆發,為幫助北越部隊解決因瘧疾流行導致戰鬥力大減的急難,毛澤東、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緊急研製抗瘧疾新葯,"523 項目"(1967 年5 月23日,總後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將防治抗藥性惡性瘧疾定為一項援外戰備緊急軍工項目,並以開會日期為代號,將該項目稱為"523項目")研究團隊遂開始了歷時近20年前赴後繼、艱苦卓絕的科研攻關。
研製青蒿素抗瘧疾系列藥物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是在中國特定時代下"全國一盤棋,科研大協作"科研模式的一個成功範例。該項目集中了全國的科技力量聯合研發,組織、動員了60多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有近10位科技人員做出了突破性的重要貢獻。屠呦呦更是創造了"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 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100%的青蒿素,第一個做青蒿素抗瘧臨床實驗,並由此先後獲得了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國際醫學大獎。
對屠呦呦是否應該獲得這些重大獎項,業界和坊間一直沒有中斷過爭論。這些大獎的評選標準其實很簡單,就是鼓勵科研工作的原創性,獎勵第一個發現者或發明者。曾慶平教授在《呦呦有蒿——屠呦呦與青蒿素》一書的"科研的思路何其重要"文中指出:"屠呦呦的創意有兩個:一是改‘水漬’為‘醇提’,因為青蒿素為脂溶性而非水溶性,適合用有機溶劑提取;二是改‘高溫乙醇提取’為‘低溫禁藥提取’,因為高溫能使青蒿素失效。"在曾慶平看來,"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低溫萃取法不僅是一種方法創新,更是一種思路創新",這對研製項目最終取得成功至關重要。屠呦呦之所以能夠獲得這些大獎,主要就是基於她對青蒿素的最初發現,基於她的方法創新和思路創新。當然,慶賀屠呦呦榮獲諾獎,並不意味着否認其他科技工作者在青蒿素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績和貢獻。對此,我們理應抱以平和的心態。
科學研究從來都是一件老老實實的事情,來不得半點投機和取巧。饒毅在總結青蒿素科學史經驗教訓時曾指出,青蒿素的科學史在今天最大的啟示就是紮實做事。發現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屠呦呦和她的小組成員以及參與"523 項目"的科技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但他們認認真真、扎紮實實做研究,當機遇來臨的時候,能夠把握並把工作做好,而不是簡單放棄。饒毅一語可謂道出了所有成功者的共同奧秘: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長期以來,饒毅教授一直關注青蒿素的科學史研究,2000 年曾建議他的一位研究生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後來這位研究生做記者去了,沒能實現他的願望。2007 年回國后,他與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合帶研究生黎潤紅,專門研究青蒿素科學史。《呦呦有蒿——屠呦呦與青蒿素》一書就是由饒毅、張大慶、黎潤紅師生3人共同編著的,前4章為青蒿素科學史研究,通過詳實的史料忠實記載了20世紀60—70年代中國科技工作者發明青蒿素治瘧新葯的攻關歷史,熱情嘔歌了廣大科技人員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第5章分析、總結了青蒿素治瘧新葯攻關歷程的成敗得失,客觀評價了屠呦呦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及作出的重大科學貢獻;附錄列出了"523 項目"大事記,以及青蒿素研究大事記。全書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史料性和可讀性,是對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的很好獻禮。
科學普及出版社歷來就有捕捉熱點選題迅疾出版的好傳統,得知屠呦呦獲諾獎的當天,社長秦德繼和黨委書記辛兵遂即決定出版屠呦呦的圖書選題,並迅速組建由社領導牽頭的策劃小組、編輯小組和營銷小組。社長助理楊虛傑早就得知饒毅、張大慶、黎潤紅等學者一直在從事青蒿素的科學史研究,並與相關人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她所帶領的團隊當晚即拿出圖書編寫方案,第一時間與作者接洽,並很快得到作者的授權和首肯。由此可見,天道酬勤,機遇還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嚴格說來,《呦呦有蒿——屠呦呦與青蒿素》書名與書中的內容並不十分貼切,明顯帶有奪眼球、搶市場、爭營銷的功利意圖。但是,瑕不掩瑜,在歡慶屠呦呦作為中國大陸科學家首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同時,出版這樣一本由一流學者撰寫、反映一流科學成就的學術科普圖書,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同樣值得慶賀。
呦呦有蒿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