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近日看博克萊和萊諾拉寫的《拖延心理學》,閱讀了拖延產生的一些心理學原因,頗受啟發,閱讀過程有種脊樑發涼的感覺,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驕傲的一些點就是阻礙自己前行的深層次的原因,不管是過於敏感,或者確實是問題,暫且先記下,以備日後深入思考和矯正。
(1)過於注重表現,把表現等同於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義,當它成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單一決定因素時,問題就產生了。這個人表現如何成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現的好壞評判標準常來自於他人,而他人無法從做事的動因和根本出發點去理解一個人的表現,因此單純注重表現,會讓人變得過於追求最後的結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這樣獲得的結果就如同空中樓閣,似乎很華麗,卻總讓人不安心。
(2)過高的期望,與現實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個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很高,並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後者對自己要求跟自己對自己表現期待之間存在着一種矛盾,所以常常自責,進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處於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輕蔑
太多的時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個全能的人。於是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與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於是貶低平常和常規的表現,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現。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後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優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總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決問題都是手到擒來,分分鐘了事。做不到這點就覺得自己能力有問題,對自己感到失望,然後放棄必要的努力,通過拖延來迴避努力,長時間如此,讓聰明變成了無知。
(5)一切都自己來,親力親為
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說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長此以往,自己時間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後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競爭
對於競爭的很多事情,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息去做,包括遊戲,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歸根到底是害怕失敗,而這很容易讓自己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和恐懼。
(7)自己太搶眼,總會有人受傷害
總覺得處於一種和諧狀態,要進大家一起進,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鋒芒顯露,就會局促不安,把鋒芒藏起來,怕讓別人認為自己刻意表現,影響其他人。
(8)”倖存者歉疚“
這是第一次聽到的一個新名詞,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直伴隨着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勞動成果換來的相對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後再做一些跟家庭有關的決定,特別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決定的時候,不斷地猶豫拖延,試圖希望時間來通過最終沒有選擇的方式來做決定。反而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9)選擇困難,交流困難
在做決定時,太過猶豫,總是不斷比較各種方案,覺得選擇很困難,然後通過拖延,讓一些方案自動退出可選行列,在沒得選時做決定。害怕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可能為找人商量件事,打電話諮詢或約定時不斷拖延,總想找一個好的狀態再去做,反而最後影響自己的事情安排。這兩點重要原因是一對需要做決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對自己沒有自信。
以前發現自己總喜歡找一個狀態再去做事,否則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斷地拖,最終不了了之或者隨隨便便完成,然後覺得自己做事情和預期相差很大,放棄了必要努力,對自己失望,狀態低迷,此時又覺得做事不合適,不斷往後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拖延是個問題,需要不斷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衝動“,本來沒有問題,創造了問題,這樣就不好了。上面的9點是自己隱隱約約發現存在於自己的行為中的問題,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斷思考。找到根,然後逐步改善,最終擺脫拖延的負面影響。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