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美散文>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

  張博學

  出蘭州,過黃河,經停武勝驛驛站休息后,翻越烏鞘嶺,到達青藏高原地貌的牧場天祝。向西行,進入古浪峽。走出峽口,天高地闊,一望無垠,便是河西走廊。走廊南邊一座祁連山蜿蜒起伏,插入西邊走不到終點的天際,北邊,一座長城老態龍鍾,伸向西邊沒有盡頭的空空蕩蕩時空隧道。一道天然屏障,一道人築的防線,并行向西,中間包裹着一條車馬大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我們家門前就是錯不開的絲綢之路路徑。向南祁連山阻隔。向北,戈壁沙漠阻隔。因此我們每天踩着古代中東和歐洲人留下的腳印在行走。這裡散發的歷史氣味我特別熟悉。

  中東和歐洲人在這條路上揣着更多的一顆神奇的心。

  絲綢出在中國的南方,也穿在北方達官顯貴的身上。絲綢在長江兩岸和黃河中下游的中國人中,雖屬貴重商品,但也是常見商品,因此並不貴重到稱奇的程度。但在外國人眼中,絕對是稀世珍品,於是也就看得格外的重。

  走在絲綢路上的人,大量的是高鼻深目的外國商旅。不僅販運絲綢,也販運瓷器到國外,販賣國外金銀珠寶到國內。

  絲綢之路為什麼不叫金銀之路,珠寶之路,瓷器之路,而叫絲綢之路?顯然,表達的是崇拜絲綢的外國人的心境,是由外國人把絲綢之路叫到了全世界。絲綢之路不是中國的專有名詞,而是世界的通用名詞,只要提到絲綢之路,全世界都知道特指那條路。

  蘭州,武威,永昌,山丹、張掖,臨澤、高台、酒泉、嘉峪關、玉門關、安西、敦煌、陽關、樓蘭、鄯善、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是販運絲綢的外國人必須落腳的唯一通道。後過中亞西亞,中東,土耳其,進入歐洲各國的那條特定路線就是絲綢之路。

  雲南有一條茶馬古道,馬幫馱着茶葉進入西藏,再到南亞國家銷售。茶馬古道上行走的絕不止茶葉,也有絲綢。但茶馬古道就叫茶馬古道,而不叫絲綢之路。

  明代海上之路開通后,東海、南海進入太平洋,沿東南亞國家的海岸線到歐洲、美洲、非洲,有一條瓷器之路,大量的瓷器運往世界各地。在販運瓷器的貨船上,也裝有絲綢。但叫做海上瓷器之路可能比較貼切,而叫海上絲綢之路就牽強附會。所以,絲綢之路應該是一個專有名詞。

  進入中東和西方的絲綢並不完全是從絲綢的產地江浙和湖廣採購的,也不是完全從長安和蘭州起運的,也可能是直接就近從武威、永昌、張掖、酒泉的商人手中採購運往西方的。從前交通不便,運輸困難,運輸成本很大。對於商人來說,到南方船運,轉內陸地區馬車運,再轉山區馬馱,每多一段距離,不僅運輸成本大,而且很麻煩。而直接採購河西走廊商人從南方運來的絲綢,捆到駱駝背上,就可以徑直跋涉到歐洲,縮短了路途、時間,是一條省時、省力、經濟方便的貿易路線,所以河西走廊成了絲綢之路的別名。

  漢朝以來,河西走廊的經濟因為商業的發達而十分繁榮。從武威、永昌、山丹、張掖、酒泉等各個古城的城市建設看,城牆宏偉,城門威嚴,除佔地和規制小於皇城外,其餘一色明代城長安城樓的建築規模和風格。城內的街道兩旁,全是木板拆卸門面的店鋪,早上把一排的木板拆下來,臨街的全是貨架和商品,晚上把木板裝上去,商鋪就關門了。這種明清的建築風格和商鋪形式一直存在到二十世紀60年代,晚的殘存到70年代中期。之後,歷史上繁華的古城最後在“不僅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的雄心大志中消失了,從此,悠遠的歷史不見了,後人的後人再也不知道古城的模樣了,商業的繁榮也成了研究的假設和考古的證實。

  古代河西走廊的繁榮,完全得益於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貨幣和外國貨幣共同作用於絲綢的貿易,貿易又拉動了餐飲業、旅店業、服務業,進而拉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各行各業,就使河西走廊日趨發達。古代的張掖被類似現代的深圳,是開放的前沿,也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敦煌壁畫上的繁榮景象也是河西走廊的真實寫照。哪裡的商業發達,哪裡的經濟就發達。絲綢之路是當時中國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河西走廊的落後是明清以後的事。由於航海業的發展,造船技術得到改進,海運能力提高,運輸比陸地上的駱駝更為方便,所以陸運轉向海運,絲綢之路就蕭條了,河西走廊也就蕭條了。

  今天,絲綢之路變成了旅遊觀光之路。路沒有變,山川河流沒有變,歷史遺迹雖顯露出歲月的滄桑,但年輕時的容貌仍依稀可辨,也沒有變。變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來遊人的心思。他們懷揣美元、歐元、日元,不是採購絲綢,而是採購古老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飄蕩在空氣中的漢唐遺風,明清氣味。絲綢之路,將再次煥發青春,返老還童,帶給河西走廊新的繁榮。



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 標籤: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