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敦煌漫記

敦煌漫記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敦煌歸來已多日,所見所聞不能釋懷。本不打算去那個荒涼的遠古邊塞去旅遊受苦,只是因為出差而順道看了看;本不希冀能夠從中得到什麼特別的收穫,可是河西走廊那些不得不承認是空前絕後的文化史跡以及美輪美奐的景物,卻總是如夢縈繞,揮之不去。於是,我打開了電腦的“W”、操起了鍵盤……

  敦煌,甘肅省的一個人口只有十多萬面積卻有三萬多平方公里的縣級市,已綿亘兩千多年了。她的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是不到過敦煌的人難以想象的。“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之盛大,當然不是指幅員廣闊。

  敦煌最聞名的地方自然是莫高窟了。這一天清早,我等一行坐上旅遊車直奔莫高鎮。

  很多人說,去敦煌是為了去感受一段厚重而傳奇的歷史,那段歷史因為莫高窟的存在而變得生動鮮活,幾可觸摸。從景點簡介中得知,莫高窟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漢風唐雨的文化洗禮遺存下來的中華民族的奇葩,“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進得大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驟然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讓來訪者撥開那段歷史的沉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棟九層樓,那是莫高窟標誌性的建築。樓的背後是一個大洞窟,裡頭是一座據稱是世界三大佛像之一的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像。於佛像,我們不敢褻瀆,可此佛像還真特別:不披袈裟,且胸前像女人的裹胸,說是佛祖卻外衣上有龍的圖像。據傳,這與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有關。

  從這個大洞窟出來,我們又隨着長長的隊伍依次進入十多個石窟去參觀。雖然是走馬觀花,卻也收穫多多。

  據導遊介紹,在那一千六百米長的崖壁上,分佈着近五百個洞窟,三四層不等,大小高矮不一,洞窟里有彩塑佛像二千一百多身,更有不計其數目不暇接的壁畫。而所有這些都是有故事的,題材多取自佛教,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的。

  洞窟里的佛像,個個惟妙惟肖、形神合一,可惜的是大部分是清朝後期按原樣複製的,原作已經甚少了。洞窟里的壁畫,用“金壁輝煌”來形容是不夠的,還應該加上“不可思議”!其圖繢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千手千眼觀音像應該是敦煌壁畫的極品,有人說她是人類的一個夢,其中所蘊藏的智慧是後人難以悟解的。而婀娜多姿的飛天,無疑是絕美的神仙,無論是造型抑或神態,都是那樣的飄逸、優美,耐人尋味。無以倫比的反彈琵琶飛天形像完美得讓你無可挑剔,讓你能感受到她活靈活現的神韻。毋庸置疑,這才是人類最為輝煌的藝術,最為壯闊的生命!

  我感嘆,古代的國人僅憑油燈便能夠在完全封閉的洞窟牆壁上描繪出如此驚人的技藝精湛的壁畫,是何等的了得!遺憾的是,敦煌博物館有規定,為了防止文物受光照損傷,遊客進入洞窟一律不準拍照,我們只能聽講解員用手電筒照射着講解。而我也聽說,因每天遊客雲集洞窟里二氧化碳過高,以後將限制參觀人數了。如此說來,我們卻是幸運的。

  我徘徊於洞窟里,仰望着夢幻般的牆壁。恍惚間,但見“英娘”們搖曳着長裙、揮舞着綵帶在競放的蓮花間穿梭着,彷彿還能聽到裊裊仙樂的天籟之音。我進入了極樂世界,似是自己已經超越時空置身於大唐盛世,又似是古人已經穿過千年滄桑來到自己跟前。我感受到了中國歷史長河躍動的脈搏,體會到了華夏文明亘古彌新的氣息。

  敦煌博物館藏經閣里五萬多卷的絕世文物也是讓人驚嘆的,而所有這些卻都只是不那麼重要的了,重要的精品一類的在清朝發現洞窟時都被外國人用低廉的價格買走了。可恨那個王道士,他的無知使得我們要看真品得到英、法、美、日等國去,不過他用其所得修復保護了敦煌洞窟,倒也算是贖回了些許罪過。余秋雨曾經把王道士罵得狗血淋頭,我們參觀出來其心情也是特別的壓抑、沉重。也罷,屈辱的中國近代史,使得中國人民的財富因被侵略者的掠奪而變成了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明,也算是我們為促進整個人類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一位國學大師就說過:敦煌在中國,而敦煌學屬於世界。

  敦煌又是古代西部邊境之門戶,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還是當年抗擊匈奴的沙場。兩位唐代詩人的兩首佳作使得陽關和玉門關名揚千古,引得人們神往。一是王維的《渭城曲》,一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參觀過莫高窟的翌日,天還沒放亮,我等便沿着張騫、玄奘的足跡,隨着霍去病、班超的痕影,輾轉着向敦煌市的西南、西北方向進發,踏上了領略“兩關”及大漠風貌的旅途。

  陽關和玉門關,均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時所設置,分踞河西走廊之南北,相隔不到七十公里,與敦煌呈三角形狀,遙相呼應。陽關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玉門關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而它給人印象更多的是古戰場。史料記載,西漢初年,匈奴人自河西入侵中原,漢武帝繼位后,採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兼用的戰略,最終平息局勢。

  今日之陽關,我們能夠看到的僅僅是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了,所幸前些年陽關故址上建起了一座仿古的城池和博物館。那些複製品和文字昭示,這裡曾經是何等的繁華與輝煌!而在玉門關,我們則只能見到一座黃土壘就的略呈梯形的古關城的斷壁殘垣,孤峙於一望無際的戈壁荒徼,見證着那段曾經十分慘烈悲壯的歷史。

  在我們深入河西走廊往返“兩關”一整天的旅途中,人跡罕見,天上不見飛鳥,地上不見走獸,唯一看到的動物是吃飯時飛來飛去的幾隻蒼蠅,唯一看到的植物是戈壁灘上稀稀落落的駱駝棘,這就不難理解王維和王之渙之所以要發出“西出陽關無故人”和“ 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了。試想,當年的勇士們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守護邊疆抵抗外敵是何等的艱辛啊!而此時,我還想起了唐朝王翰的名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所謂的“夜光杯”也是出自敦煌。

  駐足大漠,凝視遠方,我宛若感到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血腥味,聽到雷鳴般的戰鼓聲和恐怖的廝殺聲,看到狼煙四起、刀光劍影……

  我的敦煌之行還去了神奇的鳴沙山以及鳴沙山旁邊那個神奇的月牙泉,看了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這些景點都別具一格,也都很好看、好玩,但相對於莫高窟和“兩關”,則都是相形見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