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活在江南的農村,走過了很多個不同的小鎮,那些小橋流水,粉牆黛瓦,臨水人家太多的還是小時候的記憶。小河繞行於古老的小鎮,沿河的石堤,臨水的店鋪,一座座小橋,一條條街巷,流傳了多少童年的歌謠,唱不盡的似水流年,伴隨着不變的歌聲在成長。悠悠流淌的河水,長長幽深的小巷,船行在彎彎的小河,穿過橋洞跨上碼頭,踏上石板的街道,淳樸的鄉音縈繞於耳際,這一切純粹的記憶至今還猶在眼前。
烏鎮,是另外一個世界,似乎已不屬於當今的這個社會,在她周圍流動的空氣也是千年以來的沉澱,蘊積在這塊土地上。烏鎮之名正如她的歷史一樣的深遠。烏鎮古名烏墩,“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闢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布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烏鎮系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古老的大運河穿鎮而過,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呈現出一派古樸而明潔的幽靜所在。那些“小橋、流水、人家”的石板小路,古舊的木屋,還有清澈的湖水,都蘊含了遠古的芳香,彷彿是在向人們提示着一種來自於久遠的問候。腳下的石板路,河埠邊的石墩、石獸,凌駕於小河的石橋,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傳承。
行走在長長的河堤,任憑悠悠的河水載着小船,划船的艄公穿着土製的服飾,坐於船中的遊客均以一種好奇的目光環顧四周,打量着所看到的奇異景色,她們頭上有的扎着在街市上買的藍花布頭巾,歪歪斜斜的在相互對視中開懷大笑。船幫邊沿亦有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裝飾,行馳於河道,夾雜在一片漿聲笑語中畫船緩緩的穿過小橋,隱沒於河道的深處。
那天正是在節日期間,在河道的兩邊擠滿了行人,望過去只能看到晃動的人頭,街側的店鋪里同樣的人頭攢動,難以看清店內陳列的物品。幾座橋上人來人往不斷,有的在橋頂稍站片刻,看到兩岸的古老建築,空隙間流動的人群,還有畫船從橋下穿過,船中的人在看着橋上的人,相互間揮手致以親切熱情的問候,各自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在晃動的水波中映出別樣的姿態,喜悅和快樂洋溢在充滿青春的臉龐。整個一幅水墨鄉村游春圖,至此,難以區分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景中現,恍惚是在夢中穿越到了千年的古鎮,來到了詩意的江南。
一艘畫船就是一處移動的風景,遊人的歡聲笑語則是動聽的音樂,那橫跨在河上的橋是琴弦,船槳激起的水花恰如一個個音符跳躍在河面上,那些步態輕盈,風姿綽約的少女是那樣的迷人,無疑是景色中的鮮花開在了春天裡,三五成群的走過往往是帶來了一串愜意的笑聲,象山澗的清泉慢慢的流淌遠去。入目不忘在沿河的每一處景點,本身就是從那個時代走來的少婦,千年之後尚絲毫不減當年的姿色,揭開面紗還原了當時的角色姿容,以無可比擬的美展示在人們面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肥沃的土地湖泊遍布,碧水環繞的湖中島嶼猶如明珠鑲嵌在詩意的水鄉古鎮。水草豐盈,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整個就是一幅《江南春意圖》卷的再現。有河必有橋,烏鎮的橋千姿百態,據記載最多時有120多座,真正的是“百步一橋”。 現存的有通濟橋、仁濟橋,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福興橋、浮瀾橋、梯雲橋、利濟橋等,大多以單拱石橋為主,有些橋名還清晰可見,橋的兩頭有石凳、石獸,橋欄雕刻着精細圖紋,雖歷久千年而依稀如初。有些橋還題有橋聯,如通濟橋:“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 “通雲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真是走進了古橋的博覽館,古樸中不失自然之趣,一股懷古的幽思之情頃刻在心中蔓延,除了暗生驚嘆,幾無語復加矣。
走在烏鎮那些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一排排的木柵門褪去了朱漆,更是顯得古樸,門楣上的匾額字體蒼勁,屋檐下的粗大的獨木圓柱豎立在石鼓凳上,黛色的琉璃瓦整齊的排列在屋檐邊,跨過高高的門檻,屋內闊大的廳堂擺設着古老的紅木傢具,所以這些都預示着曾經的主人當年的榮耀。窄窄的巷子里,沿牆灰色的方磚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斑駁的猶如花紋描繪着歷史的見證。儘管現在一些民居改成了店鋪,經營着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或民間的手藝工匠,他們靈巧的雙手在編製着早時人們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具和勞動生產工具,那些都是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所不易見到的,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就失傳了,成為歷史的遺物,只能在了博物館中展示了。
在那些沿街的民居或深深的巷子里還有許多原住居民,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在自己的房屋裡,過着平凡而悠然的生活。不時的看到出入於家中的鄉民,衣着樸素,生活簡潔,穿着當地特有的裝束,孩童們穿梭在院內巷子里,追逐嬉鬧不停。大人們或在河堤上洗衣,或在古井邊汲水,他們的面部和手都有着褐色的斑痕點點或深深的皺紋,這是歷經滄桑的印記。還有陣陣清香不時的從巷子里飄出,那一定是他們在做着香甜可口的飯菜,若是與他們交談幾句,就會讓人有一種親切隨和的自然感覺。
烏鎮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可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人稱“水閣”,有的突出一個陽台,有的突出一大半,真正的是枕河而居。水閣幾乎都是木結構,三面臨水,具有雕花的軒窗明亮透光,要是在以前過往的商船沿河叫賣生活用品,可以從窗口吊下籃子即能買到需要的物品。若是在夏日裡隨意是坐在窗前即可遍覽河岸風光以及遊船的穿梭往來,晚上陣陣清涼自水面沁入,河面周邊光影璀璨,從燈火闌珊處出搖出一條小船,悠悠的在窗口馳過,湮沒在了河道的另一端。
水鄉古鎮船在當時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早時的讀書人坐船的比較多,“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街道。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過道兩旁的長凳供人們休息等候之用。 距此不遠的“茅盾故居”現今按原狀修繕完整,裡面陳設着當時年代的許多物件,以及主人的讀書場所。現在走入這些堂屋,還是能夠體會出那個時代讀書求學的不易。
古老的烏鎮至今還延續着當年的一些民間習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正月十五的元宵走橋,烏鎮人在入夜則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複,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避災禳解活動,現在的“走十橋”已是單純的節日遊樂活動。
清明即寒食節,祭祖掃墓、洗頭插花、踏青賞春,各地皆然。在春雨霏霏之中,烏鎮歷來是絲綢養蠶之地,習俗與此有一定的相關,自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持續可達半月有餘,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
農曆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和農曆六月初六的“天貺曬蟲”,還有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這些節日與江南各地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都是沿襲着古時的一些民間習俗,現在主要是藉此歡聚的形式,在民間的慶賀遊樂活動,予以對古老習俗的紀念和傳承。
走在熙熙攘攘的古老街道,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樸的民居之外還有許多當地特產,為遊客們所青睞。三白酒是烏鎮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純手工釀成,是由白米、白面、白水成之,以此而得“三白酒”之名。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酒味濃郁、入口綿甜、回味爽凈、余香不絕而名聲遠揚,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傳統飲品。若是走進釀製的場所——酒坊,那些傳統的釀酒器具,大缸、爐子、酒糟等都是那時特有的釀製過程,一股股濃烈的酒香味,是最純真的酒味。
藍印花布,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 是傳統的民間紡織工藝品,在烏鎮的街道店鋪以及小攤位上到處都是,是最引人眼目的一大特色。幾乎都是藍底白花,其花型有圓點、梅花、桃花等花形比較小的點綴其間。材料多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完全是手工織成。分別製成成衣、三角頭巾、茶杯墊 、摺扇、桌布、門帘、雨傘、手機袋、錢包、背包、各式象形掛件,有序梯次掛在店鋪里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是最具鮮明的烏鎮民間和民族特色。遊客們購買后隨意的妝點在頭上、手臂或腰間,行走在人群里,真是別有情趣。
烏鎮的傳統小吃和當地獨特的民間工藝品比比皆是,每一種都有其特有的故事和傳說,探究中會引起遊人極大的興趣,也正以次更吸引前往的遊客趨之若鶩。姑嫂餅的油而不膩、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帶鹹的特點;杭白菊的潔白如玉,花蕊金黃,朵大肉厚,香濃而幽雅,味甘而醇郁;木雕竹刻的手工藝精湛而細膩,每件作品都是渾然天成,樸素卻又別具匠心。
偶爾走到烏鎮中市,即到了江南三大道觀中的“修真觀”, 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並稱江南三大道觀,地位極為崇高。此觀是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張洞明在此結廬,修真得道,乃創建了“修真觀”。觀成,有青鸞飛臨,翔躍於修真觀上空。鎮上之人以為神奇,爭來觀看,一時間,修真觀逐名氣大增。初建時的修真觀有三大殿,前為元武殿,中乃三清閣,后是軒轅壇。之後歷經興廢重建,及至現在的修真觀共設有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慈航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兩邊分設十殿閻王、瘟元帥、財神等配殿。修真觀的正門上方掛有一特大算盤,下方書對聯一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裡面大殿的廊柱上則有“紅日無私,貧富一般照顧;青天有眼,善惡兩樣對待。”“天堂可到,地獄非遙,只有心頭分路;國法能逃,冥誅不赦,休怪神力遠大。”極具警世意味。內殿院中設有香爐,整日青煙繚繞,香客不絕,其中有一聯云:“一盞青燈可照無量前程;三枝福香能解千災百難。”修真觀成為當地人燒香敬佛的主要場所。
在修真觀廣場的左側有一個“古戲台”,當時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台為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莊重中透着秀逸。樑柱之間的雀替均為精緻的木雕。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 ,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雕花矮窗,寬敞明亮;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戲台兩邊廊柱有一副:“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懸一橫額“以古為鑒”。若是遇逢民間的活動,如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嶽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在戲台演神戲,招待修真觀中的諸神。平時會有一些地方團體或一些戲曲愛好者的演出,觀前廣場是民眾們看戲休息閑聊的場所,極其熱鬧。
烏鎮是江南水鄉古鎮中最典型的縮影,她的神韻不足以用言詞所能盡述。無論是在晨曦里或是在夕陽下,她的美是永恆的,是無可比擬的。信步行走在街道或是坐在徐行的船中,所能映入你眼帘的無一不是這塊土地上最美的絕唱。
山村漫記之烏鎮絕唱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