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寫人散文>周至縣樊公光祖先生行述

周至縣樊公光祖先生行述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馮曉白

  樊公諱光祖,世居陝西周至啞柏鎮楊寨村,以耕讀傳家。生於清光緒二年,即公元一八七六年五月二十二日,畢生服務於農桑,未曾稍離,又在無病無痛中卒於公元一九七零年臘月二十日,享壽九旬有四。公幼年喪失考妣,在其舅家長到十八歲,成人後回楊寨創業。公原配萬老孺人,不幸早逝,生子曰:謀治。延續李老孺人於民國三年病故,生子曰:平治、正治是也。由於公早離雙親,深曆幼年無親的痛苦,靈魂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創痛;也深為失於父母之教的痛苦而常懷在胸。故而公以己之傷,知人之痛,志於立身,仁善行世,義舉鄉鄰。公德所布,巷陌生輝,眾口皆碑,譽滿桑梓。

  公幼年家徒四壁,生計拮据,雖然一貧如洗,但窮不墜志,志向遠大。公天賦聰睿,身未入黌門,能效匡衡之法,自學自強,步入知識之殿堂。俟至成年,躬耕於壟畝,創業於桑田,勤勞持家,從此家道中興。當民國三十年,家有良田百餘畝,水旱車具俱全,成為村上“財東”。雖則家財興旺,但不以鄰里窮困之境為壑,反而常存惻隱之心,幫窮濟困,解鄉鄰之難,濟弱者之困。家養驢一頭,專司家中搭磨,鄉鄰有借,慨然應允,從而成為村中公用之物。村南頭有一李姓母子,窮困潦倒,孤居一處。民國二十年,其子不慎被賊人搶擄,賣於眉縣。得知此事後,公便告知李母,後用驢馱上李母,偕同村上鄉約王佐一起去眉縣,經過多方交涉,將其子討回,使母子重聚。村北頭李廷舟因孩子玩火,燒毀房舍,無安身之處,公便為他們安排生計。後廷舟積氣成疾不幸身亡,公便接濟其家三代老小,為李妻馮氏多方尋覓撮合,招得一上門郎,成全了其家之業。

  樊公一生處事平和善良,忠厚敦誠,善無大小,皆挺身為之,佈施鄉鄰,恩澤四方。本村有王姓和東姓兩個孤女,形影相弔,無依無靠。公即收為養女,撫育成人,迨及成年,置辦嫁妝,王女適於韋旗寨韋璽為妻,東女適於鳳池村王姓為妻,使其成家立戶,各得其所。又一王佐,膝下無子,孤苦伶仃,公憐憫有加,為其從加道村覓得孤男立為嗣子。此男已界中年,尚無妻室,公又同王佐去河南為其牽線搭橋撮合成一門親事,男婚女嫁終成眷屬。後此男兒女滿堂,家道興隆。

  此類善事不勝枚舉,四鄰八鄉,傳揚廣播,德善名舉。

  樊公處事公正公平,熱心村社公務。民國十三年,村上修建關帝廟,村民推舉公與東志光、代老六三人監工。公等以身督職,不徇私情,精細公務,完滿竣工。此後三人協辦村政,毫釐不取,精誠村務,解難解之事,處公平之理,人皆敬服,稱為“三老”。從此楊寨村“三老”名播遐邇。

  由於幼年家貧,公未能進學求師,受業解惑,故長存愧疚。公深知讀書之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為茲,他在治家上,以農為本,耕讀為要。教子讀書,不惜工本。三子皆勤奮學業,熟讀詩書,業精藝高,成就了一代人才。公教子既重學業,且重道德修養,嚴格家規。家有長工,他要三子常陪之同吃,不得小視下苦人;對待鄰里,他要三子和善相處,平等相待。他常以身作範,身教勝於言教,貴在不言中。他處事有求必施,有難必幫,有恩必報;言必有信,事必有誠。故家風淳樸,高風亮節。四鄰八鄉,人皆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