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它被賦予了多重含義,如光明、高潔、團圓等等,但更多的時候,它是傷感的代言人。在它清冷的光輝下,人間不知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這些事情的發生,或因它而起,或與它有關,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樣——-都是月亮惹的禍。
唐代的詩人對月情有獨鍾,在他們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無論是一輪圓月,還是一勾彎月,都會經常撥動他們的心弦,給詩人帶來無盡的遐想,引發他們無限的感慨。此時,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從一些描寫月亮的詩中,我們不難讀到古代詩人一分難釋的生命情懷。
月亮極易觸動人們思念的心情。思鄉懷人也許是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情結,古代詩人們在詩詞中常有反映。廣為傳誦的有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秋月光明而又清冷,孤身遠行的人看見它,容易觸動旅思秋懷,從而想起家鄉的一切,想起家鄉的親人。這首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寫出了真摯深切的思鄉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是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中的四句,前一句寫“望月”,后一句寫“懷遠”,詩中描寫分處兩地的情人,在銀色的月光下,因為相思度過的一個不眠之夜。通過情景交融的意境,抒發了情深意遠的情懷。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潔白的月光落在中庭的地上,此時鴉雀靜了,桂花也沾滿了露水,秋思隨着明月的清輝,究竟酒落誰家呢?詩中充滿了感秋之意、懷人之情,蘊含著思深情長的意味。
月亮又會牽動人們別離的愁緒。“長安一邊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李白的《子夜吳歌》中的一首。全詩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廣闊的畫面: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四處傳來此起彼伏的搗衣聲,聲音隨着蕭瑟的秋風散開,傳出的都是思念玉關人的深情。詩中表現了期望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如果說這首詩寫的是思婦念遠,那麼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寫的就是徵人思鄉。“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唐朝雖然強大無比,但邊關還會經常受到外敵的襲擾,以致戰事不斷。詩中描寫戍邊將士身處沙漠前線,在一個清冷的月夜,聽到一聲蘆管吹響,頓時引發了濃厚的思鄉情緒。“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見於杜甫的《月夜億舍弟》,此詩寫於安史之亂期間,詩人遭逢亂世,親人離散,抬頭望月,忽然想起遠方的兄弟,因音信不通,生死不明,於是心中夾雜着陣陣焦慮不安。詩人之所以強調今夜的露白月明,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懷想、對親人的思念。
月亮還會喚起人們無限的感慨。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有圓有缺,有升有落,從而引發了古代詩人無盡的遐想。“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在《把酒問月》詩中,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有關生命哲理的問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終古不變,而對月之人卻如流水,上演了代代更替的一幕又一幕。詩人從月亮想到人生,感慨人生如同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流水,顯得多麼渺小,又是多麼無奈。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卻因《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成為大家”。“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詩人營造了一個倘恍迷離的氛圍,把哲理的思考與對月亮的形象描繪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揭示了人生短暫而渺小、宇宙偉大而永恆的道理,表現了對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戀之情。“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的這首《江樓感舊》畫面清淡,意味悠遠。詩人在一個寂靜清涼的夜晚,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置身廣袞無際的大自然中,面對水天一色的明凈景緻,不禁感嘆風景依舊而人事多變。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渾然一體。
又恐月光無好惡,自憐人意有盈虧。在現代的人們看來,月亮實在是承載着太多的情感,太多的心愿了。它不堪重負,又欲罷不能;它本無好惡,卻舍已為人。它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元素,深深植入人們的思想深處,仍將一代一代傳唱下去!
都是月亮惹的禍 標籤:月亮和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