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護校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一家綜合醫院做兒科護士。當時的兒科規定: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3歲以上的患兒必須住無陪病房,也就是說孩子住院后不許家長陪伴,每天下午3點至晚上8點是探視時間,家長可以來看孩子,其它時間孩子的治療護理飲食起居一律由護士和護工負責完成。
??這批孩子是我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而今又是生病住院的時候,家長的寵愛可想而知,在這裡你能夠徹底領會到為什麼稱獨生子女為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在這個充滿愛的病房裡,每天下午每個孩子的身邊都圍着一大幫子人,帶來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七嘴八舌的問這問那,真是萬千寵愛於一身。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一個叫馬明(我習慣叫他明明)的4歲男孩,他患的是“腎病綜合征”,已經是第二次住院了,這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語。每天只有爺爺奶奶來看他,偶爾爸爸來看看,則是帶一大包高檔玩具和零食,來去匆匆,從來沒看到過媽媽。後來我知道,媽媽在他兩歲時因病去世,爸爸忙於生意,無暇照顧他,他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物質生活上他不比別的孩子差,甚至要優越些,可那憂鬱的眼神是一個4歲孩子所不應有的。
??或許每個人性格中都有着天然善良的一面:同情弱者。我對明明特別關照,一有時間就陪他玩玩具,給他講故事,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和心理上的慰藉,時間一長,這孩子與我特別親近。
??一天,明明神秘的趴在我耳邊悄悄地說“梅阿姨,我喊你一聲‘媽媽’好嗎?就一聲。”我只覺得臉“噌”的一下紅到耳根,因為我剛剛過了20歲生日。明明看到我的窘態,接著說“就一聲,不信我們拉鉤。”看着孩子天真虔誠的神情與期待的目光,我遲疑地伸出手指,明明在我耳畔歡快而深情的喊一聲“媽媽”,然後在我臉頰甜甜的親一下,我把明明擁入懷中……
??明明出院那天,我不當班,聽同事說他哭着找我。後來我一直沒有他的消息,可在冥冥之中總感覺他離我不遠,並在內心深處默默祝願這個不幸的孩子能遠離災難,一生平安。
??幾年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母親才知道“媽媽”一詞對於孩子的分量,才知道當年那輕輕一諾對於一個失去母愛的4歲孩子意味着什麼,我很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拒絕,要不然則傷了一棵稚嫩孤寂的心。後來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描寫幼兒教師的文章,說孩子錯把老師當媽媽是做幼兒教師的最高境界,作為護士,我不知道究竟做到哪些才算是最高境界,但我知道那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為經典的一幕。
??許多年過去了,許多的人和事都隨着時光的流逝大都淡忘無遺,可明明和這件事卻在我記憶的長河裡始終清澈,我常常會想起他,雖有時潸然淚下,卻也溫馨無限。
≤作者:阿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