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山水芳橋·培源故里·訪周培源故居

山水芳橋·培源故里·訪周培源故居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后村,芳扶路,培源中學,從培源中學斜對面向西一條路拐進去再向北經過一座拱橋(培源橋),橋堍下一幢黛色牆面的房屋就是周培源故居了。

  昨天,午後;陽光,暖暖。

  二月江南,已是春天,雨水過後,乍暖還寒。

  從扶風到芳橋,其實我們與周培源故居只是隔了一條大河,我在河西,他在河東。

  芳橋鎮,東瀕太湖,南臨架弓山,西鄰徐悲鴻先生故居屺亭橋,北連余光中先生兒時居住的外婆家武進漕橋。肥沃的太湖之濱真是一片芳草之地啊。

  聽說我要去周培源故居看看,在芳橋鎮金蘭村委會與后村村委會聯繫好后,在後村村委會領導同志的安排下,打開周培源故居大門上的那一把古銅色的鎖,我獨自一人,聞着水墨飄香,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聆聽前人留下溫馨的聲音......

  故居保存得比較完好,三間三進院落典型的江南富裕人家。進入大門便是門庭,東側是廚房間,西側是雜物間,門庭屏風上懸挂了一幅足有一米五高的周培源先生滿頭銀髮的彩色半身像,兩側牆壁上掛了六幅周培源先生各個年齡段放大了的黑白照片,使人一進門就感到非常莊重和親切。

  穿過屏風便是一個不大的天井,天井裡青石鋪地,翠竹掩映。第二進房屋是二層小樓,底層寬心三間廳房按江南農村耕讀人家風格布置。廳堂正面一張條幾,一張八仙桌,兩張太師椅,兩側面對面擺放着六套靠背椅和茶几。正面牆上掛一幅蒼松圖和對聯,對聯內容是:獻身科學事業,培育後續新人。兩邊牆壁上掛的是名人字畫。第三進房屋兩側帶有廂房,為周培源先生生平事迹陳列室。

  周培源故居座北朝南,是周培源教授的父親周文伯於清末明初時建造。故居外還有兩處祖居,一處在村東老牆門,一處在後村河南,都是中國老式院牆。故居建造前周家有三喜臨門:文伯公實業救國事業興旺;自己高中清末秀才;幾代單傳又得貴子。自然喜不勝收。文伯公終身喜好地輿學,故居選址破費心血,幾經斟酌比較最終選定現在的頭枕后村河,腳架烏龜山的風水寶地。並在後村河的源頭構築烏龜尾,從而使河水不外流,財氣不外泄,公認是一塊得天獨厚的好地。

  周培源與故居有着千絲萬縷無法割捨的情感。三歲半時,他到村東的族學讀了四年多的私塾,1910年後又去夏芳進由一位出過國的進士辦的洋學堂——養源小學讀書。辛亥革命以後因父親周文伯在南京上海做生意而就讀於金陵大學附屬小學、上海市實驗小學——萬竹小學等多所小學讀書。每到寒暑假周培源都要回到老家度假。這時是周培源最快樂最高興的時候,他會去參加農活,如放牛、喂馬、划船、插秧。有幾次父親還逼着他甩豬糞,告訴他要知稻米香,先聞豬屎臭的道理。他還會參加村裡的傳統節目調馬燈、舞龍燈等遊戲,玩到很晚才依依不捨地回家。

  1932年6月18日周培源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王蒂澂傾心相愛,喜結連理。不久雙雙返回后村故居再辦宴席慶賀,據村上老一輩回憶,這是村上最熱鬧的一次婚慶,除故居外還在小學里開辦宴席,全村每戶一人赴宴,共辦一二百桌。

  1936年周培源根據任教的清華大學的規定,連續工作五年可以休假一年,把妻子和兩個女兒送回故居,自己隻身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工作,獲得了中國唯一一位與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共事的機會,並參加由愛因斯坦親自主持的相對論研討班,對他終身從事的相對論研究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1988年周培源與夫人將他們憑工資收入收藏的145幅古代書畫珍品捐獻給家鄉。專家鑒定它們是明清主要書畫流派及代表作家的真跡,是“國內一處尚未被發現的古代書畫藝術寶藏”。此後周培源夫婦又把捐畫所得獎金贈送給他倆曾經工作學習的學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附中、上海市實驗小學、扶余縣實驗小學、宜興市芳橋后村小學等。

  1993年11月24日早晨,周培源教授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在夫人病床前問候以後,外出做操打拳。回家以後突感不適,突發心肌梗塞,醫治無效,竟離世而去。

  周培源故居記錄著這一偉人的成長曆程,展示着他愛國愛民的崇高品質,他的無數感人事迹引導着武術青少年奮發圖強。我們深信周老高尚的品格、輝煌的業績將永遠令世人景仰。

  太陽,偏西了。從周培源故居出來,我的頭腦里全是裝着一代偉人成長的足跡,回憶着一個中國科學家惟一能夠親眼看到過世界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的人,回味着他的童年、青年與老年,品嘗着他的甜酸苦辣,感慨萬千的我,彷彿感覺到一種光榮與自豪,因為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人,我的根在江南,我就像一隻高尚的小鳥,身上落滿了自由的光輝。

  我輕輕的關上了周培源故居的大門,發出了“格格”的響聲,那是古老的聲音,當我用蒼白的雙手鎖上那一把古銅色的鎖時,轉身,回眸一看,那一把古銅色的鎖在夕陽的餘輝里閃閃發光......

  《獨步全球》2014·3·1·江南·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