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百態圖
——欣賞達·芬奇《最後的晚餐》隨筆
郭有生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是一幅驚世之作。
這幅畫講的是聖經中的一個有名的故事:在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猶大非常貪財,因此他居然為了30塊銀幣,在祭司長面前出賣了耶穌。耶穌得知此事後,就派彼得通知十二門徒在逾越節的晚上一塊就餐。在就餐時,當耶穌入座后,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此言一出,十二門徒反應強烈,各具不同的表情、姿態和手勢,栩栩如生的塑造了富有個性的眾門徒,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此幅畫,耶穌端坐在長長的餐桌正中,頭部微微斜傾,表情從容鎮定,眼皮下耷似在沉思,又似流露出一種輕蔑,左手自然向上攤開,以這樣的手勢語強調了“出賣”的意思;右手向下微攏,似乎即將攥住,流露出在潛意識中有將叛徒揪住的意味,或者就是即將攥緊,流露出一種憤怒,有叛徒即將受到重重一擊的意味;也因手勢語的多義性,這樣的手勢語,看來五指輕鬆散開,也許無非就是耶穌處驚不亂心境的暗示。這種耶穌的從容鎮定,其實只從頭部傾斜來看,就有這種意味。喬·納瓦羅在《FBI教你破解身體語言》一書中說:“一個人在焦慮、害怕,在陌生人或是不喜歡的人面前是根本不可能做出傾斜頭部的動作的。”
我們應當關注的第二個人,就是叛徒猶大。他也是沒有有意識的話語,只有下意識的身體語言。他圓睜的雙眼流露出驚恐,他微微后傾的身體表現出想遁逃的心理,捏錢袋的右手,既表現了貪婪的性格特徵,並從手微微一松中,也可以看出他震驚中的失神;而從左手向下,拇指貼着桌子,其它四指翹起來看,似乎將要抬起左臂,做一個擺手的動作,以抵賴不是自己出賣的。這兒每一個動作都是耐人尋味的,比如翹起下巴揚起頭,一般像所有上揚性的動作一樣,既可以是自信的反應,也可能是高傲或愉快的反應,但有時又是因驚恐而形成的,猶大突然翹起的頭正是這樣。
耶穌左右各有六個門徒,而每六個門徒,又分為兩組。左邊第一組,從左到右依次是巴多羅買(也稱拿但業)、小雅各和安德烈。誠實的巴羅多買,第一次被主看到,就稱讚他是“真以色列人”,他這時已經站了起來,前傾的身子用雙手撐着,頭也向前正中探出,顯然對此事的高度關注;面部表情嚴峻,瞪大了雙眼,緊繃著嘴,似乎是咬緊了牙,把憤怒、仇恨充分表現了出來。著名影視表演家唐國強曾在《以假亂真》一文中說“心理學實驗和我們演員的創作實踐證明:情緒不僅僅是一種反應,而且是一種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能組織、維持並引導行動·······”這正說明了情、欲、行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情感越是強烈,動作幅度越大,我們據此可以揣摩出巴多羅買的情感狀態。小雅各,是一個內向的人,總是沉默的服侍着主,他這時面部表情仍然顯得沉着穩重,眼神帶着幾分疑惑,他右手自然地輕輕搭在安德烈的右肩上,左手伸向彼得的右背出,似乎將要輕輕拍一下,來詢問這個在聖經中總是排在十二門徒中第一位的師兄。彼得的弟弟安德烈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他總是本着“神願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的愛心,領着其他人來歸順主,他這時瞪大了雙眼,流露出驚詫的神色,下垂的嘴角又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舉在胸前的雙手,手掌向外,似乎表示下意識不願接受這樣的事實。
第二組,從左起第四是猶大,第五是彼得,第六是約翰。彼得是一個性格魯莽好衝動的人,他這時頭探向了前,一直穿過猶大背部而到了約翰頭部,顯然高度關注這件事,兩眼露出幾分凶光,右手伸在約翰肩部,並翹起了食指,似乎在問“主,你說誰是叛徒?!”左手同時摸到餐桌上的一把餐刀,準備一旦耶穌告訴他背叛者,就捅他幾個窟窿。這表現了彼得的嫉惡如仇、暴躁衝動的性格。這裡我們會在頭腦中出現一個活生生的畫面,因為人在某種情感或心理因素下,一般表情、動作或語言是協調一致的,也即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是密切關聯的,就是語言因素,情感也會改變音色、音高、語速,以及停頓、重音、升降等語調,據此我們甚至不僅可以想到彼得說什麼,而且想到是怎樣說的。第六個是約翰,約翰這個名字的原意是“耶和華所喜愛的”,事實也是這樣,從他緊挨着耶穌坐着,也說明了這一點。他是耶穌十二門徒中最年輕的一個,記錄了耶穌的言行,並且耶穌在十架底下,把母親交託給他,請他待馬利亞如同自己的母親,也可以看出耶穌是多麼信任他。他原來據說脾氣急,火氣大,性浮躁,連耶穌都稱他“半尼其”,也即“雷子”的意思,但在主的教誨、感化和引導下,一切都變了,變得能秉持愛心,非常富有宗教涵養,因此他在最後的晚餐中,能和耶穌一樣,一臉平靜,雙手輕輕抱着放在桌上,更顯示了他處驚不變,從容鎮定,頭傾向左側似乎想聽聽彼得說什麼。
耶穌右邊的六個門徒,從靠近耶穌的門徒說起,第一個是多馬,這是一個疑心非常重的門徒,後來當耶穌復活后仍然顯示了他多疑的性格,比如他連看見主的面容還覺得不夠,還非要用指頭探數耶穌手上與肋旁的釘痕才認為算數。他這時盯着耶穌,滿臉疑惑,在臉前翹起一根食指,似乎向耶穌詢問,真的有一個背叛主的嗎?對同樣的外界刺激,卻有這樣不同的反映,讓我想到了晉代葛洪所說的“飛鳥睹西施而驚逝,魚鱉聞九韶而深沉“。當然這是”觀聽殊好,愛憎難同“,而這裡多馬的反應,是性格的外化。第二個是大雅格,他和約翰是親弟兄,同耶穌屬表兄弟關係,雖然家道富裕,但從不趾高氣揚,而且能一直堅定的追隨着耶穌,最後殉道而死。他此時注視着耶穌攤開的手掌,一臉無辜的表情,張開雙臂,好像辯解說:“我的一切行為,敢讓主一一核實,我是清清白白的!”第三個是菲利普,他站了起來,一臉真誠,歪着頭似乎在搖頭說“我絕不會背叛主!”並且雙手攏向心口,用指頭指着自己的心,好像同時表白自己的心是赤誠的。
最後一組也是三個門徒,他們位於畫面最右邊。他們似乎在一起討論這個問題,手勢語也很耐人尋味。左邊是馬太,他是《馬太福音》的作者,曾經是一個收入豐厚、巧取豪奪的稅吏,但他能拋棄財源滾滾的職業、高高在上的地位、聲勢赫赫的權力而跟隨主。他這時雙手從身邊側面伸向畫面的左面耶穌,身子傾向右面,面部表情平靜,似乎向達太說:“主說的這些怎麼會是我呢,如果背叛主是為利祿,我何必拋棄稅吏的職位來跟隨主呢?”看來情同欲不同,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馬太顯然和約翰雖然心情都比較平靜,但馬太卻有表示清白的慾望。這讓我想到了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此詞流播,金主(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你看,喜歡上江南,就生起了這麼一個與眾不同的慾望。中間的一個是西門,他是一個政治黨派奮銳黨的一員,是為國家獨立自主不惜犧牲一切的人。他這時一臉生氣的神色,他和馬太一樣也對着達太訴說,從他左手攤開向上、右手曲在胸前做出將要攥住的手勢,似乎說:“背叛主的人走在天南海北,也會被抓住而嚴厲懲處。”右邊的是達太,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但他的名字卻是智慧者的意思,愛迪生說:“我深信實事求是而不講空話的人,一定沒有許多話可說”,也許是這樣。他此時,表情嚴肅,端坐着,兩手攤開,面對着西門,似乎肯定地說:“一切都會真相大白,主是無所不知的!”從馬太與西門都對他訴說,也可以看出對他的信任,這實在也是一種身體語言。
看來,這幅畫非常富有非語言智慧,讓我們久久回味。
清代張書紳曾論讀《西遊記》時說:“以一人讀之,則一人為一部《西遊記》;以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各自讀之,各自有一部《西遊記》。“我們欣賞《最後的晚餐》何嘗不是這樣?那麼,你在這幅名畫中,又看到了什麼?還是清末詞人譚獻所說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2014.05.30早寫於陝北榆林(文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