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藝術家,竟然都與修理物件有關,都當過修理匠,這讓我好奇;在我了解他們后,又讓我面對他們漸漸老去的身影,仰望良久。
一位是印度尼西亞民歌《哎喲,媽媽》的中文翻譯林蔡濱先生。上世紀60年代,當無數年輕人沉浸在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里時,林先生在廣東一座城市裡做他的修鎖匠,而且一做30年。
另一位是上海油畫家任微音先生。這位曾學藝於歐洲畫師,又曾師從潘天壽、黃賓虹,在上世紀40年代就在上海美專講授東西方美術文化的油畫家,也在上世紀60年代接受改造,從此以修鞋為業,並且一修17年。最近,上海美術館舉辦了任微音先生的畫展,被專家認為“像這樣有成就的油畫家,在圈內是不多的。”
且不說兩位藝術家的厄運,對他們的藝術創作所帶來的影響,對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帶來的損失。僅他們選擇修理這一行業,並且安心於這個行業十幾年、幾十年,究竟與他們從事的藝術創作有什麼關聯?是因為藝術家的心態決定了他們的選擇嗎?就值得考究。
搞藝術的人,拒絕枯燥,內心總是敏感活躍的。於是,在改造中,任微音把各種修鞋用的塑料原料,盡一切可能掩瑕見美,那把電烙鐵成了體現各種想法的工具。他說,當自己把修鞋視為搞雕塑時,便覺得這工作有趣。這就使任微音在壓力下保持了思想的活力,保持了藝心不死。
人們都說,藝術家是性情中人,最在乎人生的價值。無論是林蔡濱還是任微音,他們都在對客戶的服務中,感受到自己仍對他人有用。修鎖、修鞋,做得好,客戶都會感謝,這一有着個人技術烙印的工作,是當時可讓他們從事的其他工作不可比擬的。獲得的“成千次的由衷的感謝”,對他們是莫大的寬慰。這種寬慰,使他們在漫長歲月里的等待,有了心靈的支撐。因此,林蔡濱在八十高齡時仍說,我們不要抱怨生活。
兩位藝術家長年從事的修理工作,都需要低頭專註地苦幹,當他們接待顧客時,又需要抬頭笑臉相迎。而在苦幹的間隙時,一定有悲苦的生活體驗。笑對顧客時,一定會相遇千百種不同的表情。這些內心的體察和對世態的感知,日後表達在他們的作品里,使作品有了思考的深度和世情的練達。
當他們步入高齡后,不少人詢問他們的人生感悟。林蔡濱會唱起《友誼地久天長》,他唱得平和而緩慢,讓我聽出滄桑,也聽出滄桑中對生活深沉的愛意。任微音則常說起狄更斯《雙城記》開頭的話:“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而能否從失望中贏得希望,全看自己如何去把握。
作家創作談:
寫你想寫的故事,然後把它擱置一段時間再去看它。這將是一次體驗,你所有錯誤的地方都將從稿頁中顯現出來,並擊中你。——凱瑟琳·庫克森
修理匠與藝術家 標籤:798藝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