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愛情散文>疾馬飛步過廬山,

疾馬飛步過廬山,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疾馬快步過廬山

  去年的金色八月,秋高氣爽。我隨市建築協會的領導到江蘇漢陽集團在江西的工地考察,歸途中順道去了一趟廬山。雖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但了卻了我發自兒時的一個心愿,終於看到了廬山瀑布,也為疲憊的旅途增添了幾多快樂。

  我們乘坐的麵包車是從廬山北大門進山的。經過一段平坦的林蔭道后,汽車開始順着彎彎曲曲的公路上山。沒有五分鐘,汽車左拐右拐竟轉了十幾個彎,開車的李師傅全神貫注操作。我們就趁這機會對這上山的彎路發起議論來。“這可不止九曲十八彎”,“十八彎,一百八十彎也不止”,“這樣轉到山上還不把我們給轉暈了”,說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廬山的上山路是出名的彎多,後來聽導遊講,當年毛主席上山,警衛員在每拐一個彎時撂一根火柴,上到山頂時已經撂完了整整四盒,就說從山底到山頂要轉四百個彎(當時每盒火柴一百根)。毛主席說,不對,我吸煙用了一根(也有說四根的),應該是三百九十九個彎。這都是傳說,誰也說不出真假。不過毛主席後來在七律《登廬山》中寫到“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籠四百旋……”,看來也就是四百來個彎吧,多也多不到哪裡去。

  上山第一站到牯嶺。牯嶺是因其山形好似一頭仰天長哮的牯牛,原來叫作牯牛嶺,時間久了人們習慣了牯嶺、牯嶺地叫,也就成了今天的牯嶺。牯嶺現設鎮建制,是廬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上除了有風景區管理局,銀行、商店、醫院、郵局等生活服務設施和部門一應俱全,但最多的還是酒店、賓館。常住人口有(包括附近的幾個居民點,因太小稱不上村)一萬六千多人,人們大多從事旅遊業,福利條件都很好,幸福安樂,附近有小學校也有中學。廬山上的孩子們都享受義務教育,可以不出山從小學讀到中學。聽導遊說他們大多都是讀完初中就上旅遊學校,畢業后就在廬山工作,廬山的孩子們都不願到外邊去工作,特別是女孩子。這裡山高、林密,空氣清新,雨水充沛,鳥語花香,生活的自然環境特別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搞活了,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山外的人想找這樣的地方都找不到,因此廬山人就更不願意離開了。

  牯嶺鎮還有一景就是別墅多。相傳十九世紀末期,一個叫李德立的英國傳教士,躲避瘟疫從武漢來到廬山,發現這裡海拔適中,林深花茂,特別是夏季清涼宜人,是避暑的絕好地方,就在這裡蓋起了第一幢別墅,並把家人都接上山來。自那時起到二十世紀初英國、法國、德國等人都跑到這地方來蓋別墅,現在山上有十六個國家建築風格的別墅六百三十多幢。據導遊講那個傳教士的後代前兩年來中國,想把他先人建造的別墅買下來,管理局沒答應。導遊說:“你想想能答應嗎,你來蓋的時候就是乘人之危,乘清政府最腐敗的時候溜進來的,跟洋槍洋炮打進來是一個性質,沒找你算賬就便宜你了,還要買回去,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導遊說,來廬山一定要去含鄱口。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嶺中央,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山勢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對着鄱陽湖,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故名含鄱口。從地圖上看鄱陽湖在廬山東,我因上山時汽車轉了四百多個彎,再加上天陰雲厚不見太陽,早已轉了向分不清東西南北,只覺得鄱陽湖在廬山正西方,整個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向。轉向也無妨,只要能夠觀景也行,可天公偏不作美,只見得天低雲暗、霧鎖大湖。除了雲山霧罩,無論導遊怎麼講解加引導,我卻無論如何也看不見湖光水色。導遊直呼可惜、可惜。我卻說不可惜、不可惜。世間有些東西、有些事物沒能看見比看見還好。看見了,感覺不過如此。沒看見,留下無限遐想,就像看電影不如看劇本,你可以盡情地往好了想,沒看見的比看見的美多了。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上小學的時候就讀過李白的這首詩,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萌生的有朝一日要到廬山看一看這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銀河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誰知這一等就是近五十年。近五十年來,我常常想過:浩翰無際的蒼穹之下,一座巍峨雄峙的山峰,陽光下山峰上鬱鬱蔥蔥的樹木蒸騰出紫色霧氣,一掛銀白色的寬闊無比的水幕從天而降,水聲雷動,大地顫抖,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就是這個樣子。當我從含鄱口下來,坐過纜車、又上上下下走了近千級台階、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地來到香爐峰瀑布前,我被驚呆了。這就是廬山瀑布?是的,這就是李白寫的廬山瀑布。這和在其它地方看到的瀑布沒啥兩樣,一股水在往下流,有多高說不準確,按咱干建築的習慣來說,大約也就十來層樓高吧。下邊是個水潭,有幾個大人、孩子坐着皮筏子戲水。我的嚮往、好奇、迫切看到廬山瀑布的慾望頓消大半。導遊小姐看見我“驚奇”的樣子一個勁兒地解釋說,“今年夏天雨水少,所以瀑布顯得小些。往年的瀑布可壯觀了,你在山上就能聽到水聲,像打雷似的,遊人比這多好幾倍呢。你現在到山下往上看,還是有銀河落於九天的感覺的”。是的,我下到山底看一眼再爬上來,得一個多小時,多麻煩呀!心想就是能看見銀江、銀海我也不去了。導遊見我不悅,好像瀑布太小是她的責任似的,想着法地解釋說,往年的瀑布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壯觀。我打趣道:“這位老老老李同志的一首詩啊,一千多年來引來多少人啊,給你們送來多少錢啊,一首詩富了一方人啊”。導遊說:“照你這麼說我們廬山人民是靠李白的這首詩才富起來的嗎?不是,是黨的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好啊”。想想也是,人民生活好了,能吃飽喝足穿暖和了,飽暖就思旅遊了,想起這首詩就游廬山了,就不遠千里、萬里給廬山人送錢來了。不是嗎?我又說要是廬山在徐州,先富起來的應該是我們而不是你們嘍!逗得導遊哈哈大笑。

  說起詩還有一首詩與廬山有關。“文革”期間有一幅宣傳畫,畫面左下方是山體岩石,一棵蒼松傲然挺立,背景是灰色天幕和飛渡流雲,下邊是紅色仿宋體字“為李進同志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毛澤東”。再往下是七律一首,“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記得當時好幾個同學面對這張畫,認真地看,仔細地瞅,耐心地比劃、揣摩,楞是沒找着仙人洞在什麼地方。誰都不敢妄發議論,只是把這解不開的疑團埋在心底。敢情這次到實地一看,才恍然大悟。山洞是有的,不過離那棵松樹八丈遠都不止,你就是把那張畫瞅透氣兒,也絕找不出山洞來。從那松樹往前走上百十步,就能看見仙人洞了。之所以叫仙人洞是因洞口上額的岩石像一隻巨大的、手心向下的、微微弓起的人手狀,也有說是佛手,因此那石叫“佛手岩”,佛手岩下的洞叫佛手洞。導遊說,到了清代有道家在此落戶,長此以往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才又改稱仙人洞。仙人洞縱橫也就十米左右,洞最深處有清泉自洞頂石縫流出,泉下有水池,圍以石欄,池裡的水常年不幹。有好事者說喝了此水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我們幾人既無杯也無碗,想喝也沒法喝,只好作罷。回來后我還有點後悔,能讓我無病無災的神水,就是用手捧也該喝兩口啊,可惜,實在可惜。洞的中央有座石頭雕成的“純陽殿”,殿中央是呂洞賓塑像,好似一點古迹。后又聽導遊說,那是七十年代后重新修建的。但不管是什麼時候修建的,仙人洞這首詩對人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的,我到廬山來除了想看瀑布,還有一個就是看看那畫上沒找着的仙人洞。導遊還說毛主席他老人家可不是平白無故寫這首詩的,這裡邊還是有點原因,不過要說這話那就扯遠了,只好就此打住。

  看看天色已經不早,接下來還要趕路,大家都想結束遊覽。導遊一個勁地勸說我們來一趟不容易啊,還是看看博物館再走吧。盛情難卻,我們只好隨她去了廬山博物館。廬山博物館設在一座大花園裡,我們穿過奇花異草,奇景怪石,小橋流水,竹叢蘭圃,心想要是能閑暇無事在這裡信步徜徉還真捨不得離開呢,難怪人們都說廬是個休閑養生的好地方。

  廬山博物館原來是毛澤東主席舊居,單層花園式平房,是一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別墅式建築,佔地約三千平方米。1985年改為廬山博物館。館內展出的大多是古今名人題詞、名人文物和土陶、玉器、水晶珠寶等,一方面向人們展示介紹廬山的人文歷史,另一方面是向人們介紹廬山地貌形成、地質礦產及自然狀況,對於讓人了解廬山大有幫助。

  展廳的西半部是毛主席舊居。作為我們這一代人對領袖無比敬仰的一種特殊感情永遠無法抹掉,來到這裡一種虔誠、神聖的感覺油然而生,大家不再說話,靜靜地跟着導遊走近毛主席的卧室、書房。其實領袖也與我們常人一樣生活起居,一張寬大的木床,寬約兩米,長約兩米還要多,據說毛主席喜歡在床上看書,沒看完的,做記號后順手放在床上,因此他的床特別大。室內書櫥、寫字檯等傢具也極平常。居室外也是一道封閉的走廊,是毛主席散步、思考問題的地方。廊壁掛滿歷代名人讚美廬山的詩作、畫像,給人一種靜謐、深沉、安詳的感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當年游廬山,被廬山的博大、自然景觀的壯麗、人文歷史的淵遠所折服,自嘆終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寫就這首千古傳唱的詩歌,說的是要真正認識廬山絕非易事。現在有廬山三日游、五日游,有的住上十天半月,那也看不盡廬山風景名勝,聽不完廬山歷史典故,享不完廬山的輕風鳥語。我們在廬山就六個小時,這中間還吃了一頓飯,別說遊覽,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得說是疾馬快步過廬山,要說留下什麼很深的印象也很難,也就是這點感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