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圍村林建設。周圍的生態環境如何已經成為村莊文明、富裕的重要標誌,也是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的需要。圍村林建設本着“十一五”期間打基礎、搞試點,“十一五”之後全面展開的思路,科學規劃,因勢利導,有條件的村可規劃建設中心花園或小廣場,多形式加快村莊綠化。同時,積極引導農村群眾結合村莊綠化搞好庭院綠化,改善生活居住環境。
、綠色通道建設。建設綠色通道是國土綠化和大環境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期間全區綠色通道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濟青、東繞城高速公路的綠色通道建設,但今後的建設任務仍很艱巨
(二)林業產業體系建設
林果產業是南部山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山區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花卉苗木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地域帶動作用明顯,市場潛力巨大。“十一五”期間重點抓好林果產業的提升和花卉苗木業的發展壯大。
、林果產業。“十五”末,全區經濟林總面積達萬畝,“十一五”期間在穩固現有面積,適當擴大規模的同時,重點在挖掘內部潛力,產業提升上做文章。
①結構優化。突出抓好“五個一批”:
——新擴張一批果品基地。“十一五”期間再擴大經濟林面積萬畝,“十一五”末經濟林總面積達到並穩定在萬畝。重點突出仲宮、港溝、彩石、柳埠等目前經濟林總量和人均面積較少的鄉鎮的退耕還果,大力發展經濟林。堅持良種化、區域化、基地化的建設原則,重點發展桃、杏、核桃、板栗、花椒、大櫻桃等當地名優品種和市場潛力大的乾果和小水果,逐步擴大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規模,培育、扶持一批當地優勢果品品牌,努力提高良種化程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更新改造一批中低產果園。現有經濟林中,有近萬畝的果園產量低、效益低下。“十一五”期間,重點對這些中低產果園進行提升改造。學習借鑒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積極推廣果實套袋、微滴灌、樹盤覆草等管理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強樹上樹下科學管理,提高果樹生產的單位面積效益和經濟效益。
——嫁接提升一批低劣果樹品種。現有經濟林中,有.萬畝屬於老化、退化嚴重的低劣果樹品種和新栽植的乾果實生苗,管理滯后,影響農民增收。嫁接改造的重點是蘋果、梨、桃等低劣雜品種以及新栽植的核桃、板栗實生苗。緊跟市場需求變化,積極引進市場競爭力強、效益好的名優特新果樹良種,引進良種接穗,大力開展果樹嫁接改造工作,努力提高良種化水平。
——設施栽植一批果樹大棚。果樹設施栽培通過“十五”期間的實踐,正逐步被山區群眾所接受。“十一五”期間,繼續加大果樹大棚建設力度,根據果樹生產狀況和立地條件,正確引導,因地制宜地抓好果樹設施栽培,深入挖掘果樹生產的內在潛力。
——建設完善一批高標準林果示範園,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林果產業化水平的整體提高。重點抓好核桃、板栗、扁桃、蘋果、梨、桃、杏、葡萄、柿子等大類果品高標準示範園的建設。同時,抓好個左右的果樹專業村,全面帶動,提升全區果樹管理整體水平。
②產業體系。全區經濟林總量和產量雖大幅增加,但也存在銷售渠道不暢、產業鏈條不健全的問題,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這也是林果經濟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十一五”期間爭取在果品精深加工和市場化建設上有新突破。
——果品精深加工。“十五”期間引進、發展的華魯食品、大正食品等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效益良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果品產銷矛盾。“十一五”期間力爭再引進幾家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規模型農業龍頭企業,實行果品基地、產出、加工、銷售一站式服務,有效解決果品銷售不暢的問題,延長產業鏈條,實現果品的多次增值。
——完善產銷體系。加強果品市場建設。在擴大已有的七里堡、仲宮、商家、西營等果品市場規模的同時,再規劃建設柳埠、高而等處果品批發交易市場,避免因銷售不暢造成的果品滯銷壓價,提高群眾植樹種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果樹生產者協會和專業協會的橋樑紐帶作用,面向市場,面向果農,走出一條協會、基地、農戶、市場的產銷路子。
、花卉苗木業。花卉苗木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十五”期間發展勢頭強勁,為今後的產業做大做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十一五”期間繼續加大力度,新發展萬畝,“十一五”末達到萬畝,並形成規模。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積極引導、扶持唐王、董家、郭店、王舍人、華山等平原鄉鎮發展種苗繁育和花卉種植。在布局上逐步向濟青高速公路、東繞城高速公路、孫唐路兩側集中,建設花卉苗木產業帶。堅持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一批花卉苗木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現有企業和種植大戶擴大規模。堅持市場拉動,發揮好區花卉苗木協會的作用,搞好市場信息溝通,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堅持園區化管理,做好花卉苗木產業園區的規劃和招商,實現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
(三)林業生態保護體系建設
生態體系的不斷完善,森林資源總量的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管護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因此,“十一五”期間必須進一步健全林業生態保護體系,抓好封山護(育)林、森林防火、資源林政管理和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實施封山護(育)林及生態林補助項目。封山護(育)林是有效地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全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持續不斷地封山育林,有效增加了森林植被。“十一五”期間,繼續加大封護力度,與實施生態林補助項目結合起來,對項目區森林資源實行重點封護,發揮項目區專職護林員的作用,管嚴管死國家級生態公益林。以項目區為核心,向外延擴展,擴大封護範圍。本着封低即封高,封近即封遠,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兼顧,封育管造四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因類施封。“十一五”期間新封山護林萬畝。
對位處高山遠山偏遠地帶、人工造林難度大,比較適宜通過實施人工封育,達到增加植被目的的部分荒山,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實行死封,按封山育林的標準和要求,配備護林房、護林員和t望設施,建設生態防護隔離圍欄,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林業投資,同時又能實現全面綠化。
、森林防火。始終把森林防火放在林木資源管護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加強裝備建設,根據任務需要,配齊必要的通訊、交通和撲火機具。加強隊伍建設,加強森林消防專業隊伍的管理,提高作戰能力,完善區、鄉鎮、村三級護林網絡,搞好護林聯防。加強林火監測監控體系建設,科學防火,增加防火t望台(塔),安裝先進的監控設施,減少監控死角。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森林防火的各項制度,採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減少森林火警火災發生起數,減小火災危害。
、資源林政管理。嚴格木材採伐審批程序,堅持實行林木採伐伐前公示制度,強化整個採伐過程的監督。嚴格實行木材採伐限額制度,減少違章採伐、亂砍濫伐等現象的發生。加強木材運輸管理和木材經營管理,規範木材經營市場,加強對從事木材經營、運輸的單位和個人的管理,依法健全各項經營手續。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林業行政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執法水平,預防職務犯罪,提高林業案件的查處效能,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
、森林病蟲害防治和動植物檢疫。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大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新建完善林木病蟲測報點,配齊必要的防治設施和裝備,增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能力。對柳埠、黑峪兩處國有林場進行重點防治。全區林木病蟲發生率、監測率、防治率都要達到省、市制定的管理目標,做到有蟲不成災。加強動植物檢疫工作,防止林木檢疫對象的侵入。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加強對馴養、繁殖、經營野生動植物的單位和個人的監督管理,完善各種經營手續,依法經營,依法管理,逐步使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走上規範化軌道。
(四)森林旅遊業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
、林場建設。柳埠、黑峪兩處國有林場在保護、管理好國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十一五”期間爭取在管理機制、經營方式、經濟效益上有新的突破。特別是國有柳埠林場,在核心區域的森林資源劃歸跑馬嶺景區和四門塔景區管委會經營后,如何擺脫目前的困境,盤活其餘國有森林資源是亟需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在新形勢下,應緊緊抓住市場經濟深入帶來的重大機遇,打好“柳埠國家森林公園”這塊牌子,廣泛宣傳,廣泛招商引資,力爭“十一五”期間盤活部分國有資源,努力使林場擺脫困境。兩國有林場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對職工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培訓,轉變職工思想觀念,激發工作積極性,努力使林場建設再上一個新台階。
、森林旅遊業發展。森林旅遊經過“九五”、“十五”期間的發展,優勢越來越明顯,人氣越來越聚集。特別是國有黑峪林場與某省魯建世紀集團以合作形式開發建設的蟠龍山森林公園年的成功建成開放,為全區乃至全市森林旅遊業的發展樹立了樣板。“十一五”期間繼續發展優勢、挖掘潛力,做好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森林公園建設。進一步擴大蟠龍山森林公園的建設規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園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在此聚集;完善運行管理機制,全面發揮森林資源的三大效益,努力由投入期向效益回收期轉變。協助做好唐王林場市級森林公園的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工作,修訂完善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用市場的手段開發經營森林公園,把唐王林場市級森林公園建設成為全區北部濱河風光休閑旅遊的亮點景區。同時,將其他林相較為整齊、環境較好、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林片經調查規劃后,再申建處市級森林公園,構建全區森林旅遊的大格局。
——休閑觀光採摘果園。深入挖掘南部山區經濟林的內在潛力,結合“農家樂”項目的實施,在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經濟林種植區,因地制宜,積極引導、鼓勵單位或個人營建果品採摘園、果園超市等農業休閑觀光項目。鼓勵有條件的鎮、村引進企業連片開發,形成大型的休閑觀光景觀園,做足旅遊這篇大文章。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柳埠自然保護區是市政府批准的市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面積為.萬畝。“十一五”期間,重點是按照市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標準和要求,做好制度完善,管護措施落實,區內環境改善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力爭進一步擴大保護面積,整合周邊森林資源,積極申建成為國家級或省級自然保護區。
第四章 “十一五”林業改革重點
一、進一步完善林業產權制度
加快新一輪林權證的核發工作,明確權屬,切實維護林權證的法律效力,嚴格保護林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維護其合法權益。進一步穩定承包關係。上一輪承包到期后,原承包做法基本合理的,可直接續包;原承包做法經依法認定明顯不合理的,可在完善有關做法的基礎上繼續承包。農戶不願意繼續承包的,可交回集體經濟組織另行處置。對目前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山林,可採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將產權逐步明晰到個人。對宜林荒山荒地,總結“九五”、“十五”期間的經驗做法,推廣柳埠、錦繡川、孫村等鄉鎮的改革經驗,進一步推行分包到戶、招標、拍賣等形式確定經營主體;造林難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一定期限的使用權無償轉讓給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經營,但必須限期綠化。
二、加快推進林地、林木使用權的合理流轉
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鼓勵各種社會主體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林地、林木使用權的流轉。林地、林木使用權可依法繼承、抵押、擔保、入股和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或條件。規範流轉程序,加強流轉管理,認真做好流轉的各項服務工作,及時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流轉過程中,要堅決防止出現亂砍濫伐、改變林地用途、改變公益林性質和公有資產流失等現象。
三、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林業。凡有能力的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民營企業、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幹部職工,都可單獨或合夥參與林業開發,從事林業建設。切實落實“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為各種林業經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四、實行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
按照林業分類經營改革劃定的事權等級和經營類別,分別採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政策措施和資源管理辦法。對公益林業按照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以政府投入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業按照基礎產業進行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給予必要的扶持。繼續實施好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補助項目,按照項目要求,管嚴管死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爭取實施省級公益林補助項目。進一步完善項目的招投標制度、報帳制度,實現林業經營管理機制的創新。
五、革新林業管理機制
(一)辦公自動化與網絡辦公
辦公自動化與網絡辦公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提高辦公效率、保障林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十一五”期間,根據林業工作需要配齊計算機、傳真機,配置帶寬不小於兆的局域網絡,構建**林業信息網,及時發布林業發展、改革、科技等信息,及時了解外縣區、外市地、外省林業工作的動態,汲取經驗做法。加強局域網絡安全,配齊必需的防火牆、服務器等設備。加強網絡管理,培訓、確定專職的網絡管理人員,確保信息暢通。努力提高網絡使用效率,逐步實現網上收發公文、查閱文件、網上傳輸數據,實現無紙化辦公。
(二)業務監控、服務設施建設
根據各科站分工和業務需要,配備多媒體演示室、電子顯示屏和電子觸摸屏。建設林火監控室、資源消長監控室、林木病蟲監測室等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及時掌握全區森林資源消長動態,提高森林災害的預防能力。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林業建設的領導
要充分認識加強林業建設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切實加大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幹部群眾國土綠化意識,激發積極性。層層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關心和支持林業工作,共同推進林業事業持續、健康、跨越式發展。
二、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力度
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各方面的資金一起籌,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籌融資投入機制。積極對上爭取林業貼息貸款、國債造林以及重點工程建設資金。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採取多種形式發展社會造林。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植樹的形式,提高適齡公民履行義務的覆蓋面,提高義務植樹的實際成效。抓好區、鄉鎮、村三級義務植樹基地建設,建立健全義務植樹登記、考核和監督檢查制度,多形式加快林業建設。
三、擴大林業對外開放,實現與國際接軌
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林業發展。加大引進力度,着力引進資金、資源、良種、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區外投資主體投資造林和發展林產品加工業。開展林產品標準質量體系認證和無公害林產品的開發建設,確立品牌優勢,提高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堅持依法治林
進一步加強林業執法隊伍建設,逐步建成以專業執法隊伍為骨幹,以專職護林隊伍為基礎,專群結合、以專為主,防打結合、以防為主,反應迅速、打擊有力的森林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積極開展專項教育,加強隊伍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執法水平。採用林業公安、林政、森保三位一體的聯合執法模式,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切實加強以森林防火、防止亂砍濫伐和亂征濫占林地、防治林木病蟲害為主要內容的林木資源管護工作,依法嚴肅查處各類毀林案件,嚴厲打擊毀林犯罪活動。
五、強化科教興林
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強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和技術開發,提高林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重點研發林木良種選育、瘠薄山地造林、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資源與生態監測、林火管理與控制及主要經濟林產品加工轉化等關鍵性技術。抓好林業數據庫和林業信息網絡建設。加強協會、學會建設,增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鼓勵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承包、技術諮詢、利用技術參股、領辦創辦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林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穩定科技工作隊伍。進一步完善科技相關政策,推動林科教、技工貿相結合。加強林業人才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加大對林業職工的培訓力度,提高林業建設者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