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小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含非公有制企業、鄉鎮企業)是推動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安置社會就業的主體。為了促進中小企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為我省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做出更大貢獻,特編製《##省中小企業“十一五”暨到2020年發展規劃》,通過總結分析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成績、問題和前景,提出了“十一五”期間以及到2020年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作為全省中小企業發展的宏觀指導性文件,在執行過程中將不斷調整和完善。 一、當前全省中小企業發展情況 (一)發展現狀 1、中小企業、非公制企業、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到2004年底,全省非公制經濟實現增加值3900億元,比上年增長20%,比全省GDP的增速高6.3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44億元、銷售收入2712億元、利稅24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2%、43.2%、37.8%。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1535億元、產品銷售收入4365億元、利稅43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36.9%、39.9%。全省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2643.15億元、營業收入9651億元、利稅863億元、稅金1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33%、16.8%、16.1%、24.1%。 2、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業共有52個行業大類。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4.14億元、2129.62億元和459.39億元,所佔比重分別為2.05%、80.57%和17.38%。 3、對外合作與交流取得豐碩成果。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出口創匯企業4807家,其中年出口年交貨500萬元以上企業355個,出口產品涉及46個行業,1000多個品種,遠銷到歐、美、日、俄羅斯、東南亞、非洲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出口交貨值141.67億元,增長15.55%,佔全省出口額的約60%。累計已建成三資企業879家,境外辦企業新增34家,達到244家。 4、企業素質明顯增強。一是技術進步明顯加快。2004年,全省中小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16000項,進行技術改造12500項,已建成技術創新中心和研發機構7903個,其中已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5家。中小企業用於科技創新、科研開發資金佔總投資的50%,研發資金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2%以上,部分企業已經達到4%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8%左右。二是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高。80%以上企業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和監督約束機制逐步實現了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有5000多家企業推廣實施了ISO9000質量管理系列標準,其中有35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三是產品質量明顯改善。企業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95%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生產,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82.7%,已有300多個產品獲省、國家名牌產品或優質產品稱號。四是職工素質、人才結構有明顯改善和提高。全省中小企業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職工密度達到4.83%,具有中專及技校畢業文化程度職工密度達到9.86%,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密度達到2.5%。五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省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7699家,年營業收入2381.6億元,中小企業增加值的40%是由規模以上企業創造的。 5、產業集群和特色經濟發展迅速。到2004年底,全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及特色經濟增加值佔全省中小企業增加值的25%。已形成鄭州的耐火材料、水泥和鋁型材,滎陽的閥門和建築機械,偃師的鋼木辦公傢具,林州的汽車配件,新鄉的封頭,長垣的衛生材料、防腐工程和起重機械,孟州的皮毛製品,沁陽的造紙機械和玻璃鋼製品,濮陽的玻璃製品,許昌的檔發,長葛的金剛石製品,漯河的食品加工,三門峽的果品加工,鎮平的玉雕、南召的絲毯,虞城的鋼捲尺,信陽的茶葉,周口的皮革及其製品等產業集群、生產基地或特色經濟,在全國同行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業是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市場繁榮和保證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在我省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小企業在推進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促進技術創新、吸引民間投資和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業是我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目前,我省中小企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佔全省工業產值的60%,占實現利稅的40%,占出口總額的60%。全省非公有制經濟佔全省GDP的比重為45%。全省工業新增產值的70%以上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於確保我省國民經濟整體增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我省中小企業數量多、分佈廣,大部分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中佔有較大比例。2004年,全省中小企業從業人員993.94萬人,佔全省非農從業人數的92%,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28.18多萬人,吸收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數32.94萬人。中小企業已成為失業人員再就業、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3、中小企業是推動全省國民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的生力軍。中小企業形式靈活,分佈廣泛,在組織、生產、市場等方面具有很強的靈便性,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中小企業能充分發揮其易於調整、適應性強的特點,為結構調整注入活力;同時,加速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載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也是保持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環節。隨着經濟技術全球化的推進,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間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入,中小企業在逐步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的同時,通過與大企業的互補協作參與到產業鏈的優化重組中,形成了大中小企業的協作配套關係,在深化社會專業化分工、提高經濟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快了我省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和繁榮城鄉經濟的主要力量。以非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所有制呈多元化結構,其發展和壯大有力地促進了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推動了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步伐。 4、中小企業是活躍市場經濟的積極因素。中小企業以其經營機制活,市場適應能力強,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基礎和最活躍的主體。中小企業的存在,使市場主體更趨多元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了一個多元競爭、充滿活力的環境,有效阻滯了壟斷機制的形成,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推動市場競爭,促進市場繁榮。 5、中小企業是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證。中小企業廣泛分佈於各行業、各區域,其發展對擴大就業,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管理體制不完善,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省、市、縣(市)三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不統一、不協調,在機構設置、職能分工、管理手段、法規與制度、統計體系建設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亟待完善。 二是企業發展環境不寬鬆,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國家和省已出台的有關中小企業的政策法規,涉及的範圍和領域未能涵蓋中小企業發展中應解決的所有問題,對中小企業的“四亂”現象時有發生,中小企業獲取資金、信息、技術、人才和各類服務的渠道不暢,市場准入的障礙較多,待遇不平等。 三是服務機構不健全、不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中小企業受自身條件的制約,需要社會化服務。目前,全省還缺乏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融資、擔保、技術、培訓、人才等方面服務的相關機構。已有的社會化服務機構由於受觀念、認識的影響,服務對象覆蓋面狹窄,未涵蓋所有類型的中小企業。有的服務機構內部結構尚未健全,部分服務職能不到位。中小企業在技術推廣、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智力引進、市場開拓及信息服務等方面所能獲得的支持和幫助有限,難以適應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是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受經營規模、風險承受能力、信貸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響,在獲取資金支持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投資機制和機構以及相應的擔保機制和機構不健全,商業銀行集約化經營與企業廣泛的資金需求不相適應,資金投入呈逐年下降趨勢。中小企業缺少直接融資的渠道,很難通過發行債券、上市發行股票等方式獲得資金。資金嚴重匱乏,已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五是機制創新不夠。部分國有、集體企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產權不清、責權不明、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問題,有的政企沒有完全分開,有的企業決策、管理、人事、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不健全,機制創新不夠,有的改制后的企業仍按照舊的機制運行等等。 六是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不合理。我省中小企業資源開發型產業比重大,加工鏈條短,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初加工產品多,名優特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少,產品結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差;新興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成長緩慢;農業產業化程度比重較低;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企業布局存在着集中度不高,點多面廣的不合理現象。 七是企業素質不高。企業創新能力弱,技術裝備水平低,生產工藝落後,競爭能力弱;一些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產品質量較差;一些企業職工素質偏低,技術、管理人才,特別是知識型、創新型、複合型的企業家人才稀缺;少數企業污染環境,浪費資源。 二、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發揮,增強了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對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央和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小企業在推進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促進技術創新、吸引民間投資和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提出了對中小企業採取保護、扶持、服務、引導與規範相結合的方針,在資金支持、創業扶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證。國家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施鼓勵出口的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召開了全省民營企業表彰大會,堅持“放心、放開、放手”的方針,提出了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放寬市場准入等,為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經濟全球化既拓寬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也使其面臨更加激烈的國內外競爭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方面使國際間的經貿合作越來越廣泛,一體化的市場孕育着無限商機,許多限制我國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被打破,市場潛力快速增長,企業的發展空間隨之擴大。同時,中小企業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領域會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會逐步擴大,對拉動我省中小企業的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我省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實力弱,缺乏技術創新能力,與以強大資金實力為後盾、以高科技產品為武器的國外廠商相比,實力相差懸殊;中小企業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缺乏必備的知識,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缺少具有競爭優勢的名牌產品和專業技術人才,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困難和風險。 (三)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中小企業帶來更多更好的發展契機,對中小企業自身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中原崛起,老、少、邊、窮地區的加快發展等,創造出大量的投資機會和巨大的市場需求,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作為全省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生力軍,中小企業也面臨著進行積極有效的自我調整,提高企業素質的要求。中小企業將通過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外向型經濟,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產業轉移,拓寬市場渠道,擴大產品出口,促進國民經濟結構調整。 三、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調整優化結構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為己任,實施科教興企、東引西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企業體制創新、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全面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水平,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優勢顯著、制度優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信譽較高、效益良好的中小企業發展新格局,為加快全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奮鬥目標 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確保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770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11.8%;全省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8500億元,年均增長11.2%,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5400億元,年均增長10.35%。 —— 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120萬名,年均增加20萬名以上。 —— 企業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業規模以上企業普遍採用國際同期的先進技術和標準,取得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達到5000家;創出500個國家和省部級名牌產品;培育年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500個以上、規模以上企業1萬家;大中型企業主要技術裝備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傳統技藝形成風格獨特、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企業利稅率達到12%左右;安全生產、節能降耗、職業衛生、減輕勞動強度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95%和90%以上。 —— 對外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擴大。到2010年,全省中小出口創匯企業達到8500家,創匯40億美元,三資企業達到600家,境外辦企業達到500家。 —— 產業集群、區域經濟優勢特色突出。中小企業產業、產品、規模和區域經濟優勢特色突出。經過努力,到2010年形成50個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行業優勢、市場佔有率高的產業集群;建成各類工業(貿)園區200個。 —— 企業活力明顯增強。到2010年,大中型企業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主業突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規模經營的運行機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起比較規範的公司制企業,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爭創同行業排頭兵;小型企業積極向公司制轉化,積極引進、探索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方法和經營理念,建成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強型企業;產業明晰,全省95%以上辦成非公有制企業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業。 —— 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業第一產業有所增加,第二產業比重有較大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有較大上升。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中小企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5%、65%和30%。 —— 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到2010年,全省以信用擔保、創業輔導、技術支持、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服務網絡架構基本建成,完成省、市、縣三級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每年為中小企業培訓各類人員20萬人次;建立一支由12個行業、3000名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隊伍,每年為5000個企業提供管理諮詢;推動1萬戶企業開展信息化工作。 (三)主要任務 1、完善政策法規,轉變政府職能。圍繞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辦法》,制定和完善促進我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會同有關部門修改或廢除已有的不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簡化審批程序,鼓勵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制定和完善整治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強化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優化市場環境。提出制定創辦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針對部分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貸款成本高,制定信用擔保機構的扶持政策,解決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問題;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准入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實行公平競爭;強化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建立並完善省、市、縣(市、區)三級政府管理工作體系,推動政府職能逐步向政策引導、強化服務方向轉變。 2、健全服務體系,促進企業發展。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充分運用來自政府、社會中介組織、科研機構及大專院校、金融機構、商業性公司等多渠道社會服務資源,圍繞中小企業的特色服務需求,構造省、市、縣相互支持、互為補充的服務體系,由政府機構、社團法人和公司法人等多種組織形態構成的服務網絡,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推動建立包括創業輔導、管理諮詢、投資融資、貸款擔保、技術支持、市場營銷、產權交易、信息服務、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使中小企業在創造、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獲得準確的信息和正確的引導。重點抓好以下六項服務。一是信息服務。充分利用“中國中小企業##網”為全省中小企業提供國家政策法規、產業導向、行業發展動態、經濟發展趨勢、投資融資、最新科技與成果、產權交易和合作項目、市場需求、推介產品、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務。二是管理諮詢服務。積極組織社會上專業化程度高、服務質量好的諮詢、認證機構和知名專家,為中小企業開展管理諮詢、企業診斷、企業策劃和質量認證服務,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整體素質。三是技術創新服務。充分利用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大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項目論證、產品開發、科技攻關等服務,幫助企業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四是市場開拓服務。鼓勵各類貿易、商會、協會等組織,為企業提供產品洽談、展銷、訂貨、進出口代理、招商引資、營銷策劃等服務。五是教育培訓服務。加快建立##省中小企業的人才開發系統,確立一批培訓基地,採取多種方式,重點抓好創業者、經營者、中高層管理人員、關鍵技術研發人員的培訓。六是創業服務。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創業輔導體系,建立各種“孵化基地”,促進新興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的創立,開發勞動就業崗位,緩解就業難的社會壓力。 3、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的發展,使國家鼓勵發展的科技型、就業型、資源綜合利用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出口創匯型、社區服務型中小企業能夠迅速進入市場,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增加品種,滿足市場需求。積極開發特色產品和培育名牌產品,引導企業搞好新品、精品、名品的開發、引進和培育,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創名牌求發展的觀念,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努力打造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實現優勢產品產業化。積極發展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拓寬就業渠道,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充分發揮我省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優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儲藏、保鮮、運輸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育、壯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多、對農業生產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為發展重點,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繼續發展交通運輸業、零售業、飲食業、物資供銷業、文化娛樂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現代物流、通訊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諮詢業、信息服務業、市場開拓、籌資融資、貸款擔保、風險投資、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服務業和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醫療衛生、體育、城市改造和社會福利業等行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傳統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對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污染環境、浪費資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退出機制,優化產業結構,優勝劣汰。 4、加強合作交流,開拓國內外市場。積極組織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開拓國際市場。通過引進管理技術、人員培訓、信息交流和產品展覽等方式,與國外政府和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成長性好、市場潛力大、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企業在境外建立資源開發型、技術開發型、貿易型實體以及技術研發機構,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業務,帶動和擴大設備、技術和產品出口。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資,切實改善投資環境,把引進外資和引進技術、引進智力緊密結合起來,着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大力發展三資企業。鞏固和深度開發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傳統市場;重點開發歐美市場,大力開發俄羅斯、東歐、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市場,培育新的出口區域。加快中小企業出口產品由初加工產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轉變。加快中小企業從單純的產品出口逐步開始探索資本、技術、管理的輸出,從主要利用國內資源向利用國外資源轉變。積極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加強我省中小企業與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大引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力度,鼓勵中小企業積极參与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收購、兼并、重組不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拓寬新的發展空間和市場領域。 5、加快創新步伐,提高競爭實力。一是制度創新。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推動企業經營模式和運行機制的改革,進一步理順政企關係,建立管理、監督、營運體系和機制,引導中小企業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監督和約束機制。二是管理創新。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逐步健全生產、質量、財務、人力資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中小企業轉變為企業文化先進、戰略目標明確、管理方法得當、運行狀態良好的先進企業。三是技術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先進、適用、成熟技術的引進、開發、產業化,全面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和促進機構,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積极參与技術創新。利用政府資金,引導、帶動風險資本和各類社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6、運用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各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全面掌握國內外中小企業發展的趨勢和動向,密切關注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全方位、多觸角發布各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快速、準確、及時的信息和政策導向,推進各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實現電子政務;構建全社會網絡化信息服務平台,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先進信息手段,逐步健全向全社會開放的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系統,及時、準確地向中小企業提供急需的人才、技術、市場、融資信息以及政策法律諮詢,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針對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舉辦信息化培訓班;積極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生產製造、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水平,在企業內部實現商務信息的傳輸與共享,探索和嘗試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的貿易方式在中小企業中的廣泛應用,使企業生產經營自動化、智能化和系統化。 7、大力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引導企業做好資源的高效利用、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鼓勵企業循環式清潔生產、建設綠色工廠。加強對有色金屬、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紡織、輕工等重點行業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益。機械製造、家用電器等行業要優先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以及有利於產品廢棄后回收利用的技術和工藝。包裝行業要大力壓縮無實用性材料消耗。加強對冶金、有色金屬、煤炭、石化、建材、造紙、釀造、印染、皮革、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廢棄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重點行業的管理,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綜合利用各種建築廢棄物及秸桿、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推廣沼氣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積極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廢舊紡織品、廢舊機電產品、包裝廢棄物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使全省中小企業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廢棄物排放顯著減少,初步建立起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工業化格局。 四、政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中央和省關於發展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鄉鎮企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從戰略高度認識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促進競爭、穩定社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宣傳力度,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解放思想,消除所有制“成分論”,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正確認識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重視其他類型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的作用,正確處理好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係,堅持科技型與其他類型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各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和完善執政方式,強化服務意識,為各種所有制、各種類型的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的政策環境、健全的法制環境和完善的市場環境,形成思想統一、認識到位、政策寬鬆、措施得力的良好氛圍。要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堅決取消和廢止一切向企業的不合理收費,禁止向企業的各種攤派,加快改革與完善各項制度,實行政務公開,通過創新體制,形成預防“四亂”、治理和剷除“四亂”的長效機制,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二)加強創業輔導,努力擴大就業 充分利用社會各種資源,合理安排必要的場地和設施,為創業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諮詢服務,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技能,減少創業初期的風險,簡化創辦企業開業登記手續,減免有關費用,降低開業條件,提高創辦企業的成功率。通過創業活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吸納社會就業能力,解決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就業和創業,吸引外國留學人員和歸國華僑在國內創辦中小企業,提供工商、財稅、融資、勞動用工等方面的優惠條件。通過鼓勵創辦中小企業、建立創業輔導基地、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促進企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發展,加強專業化分工協作 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向園區集聚,促進產業集群、特色經濟發展。大力發展專業化工業園區,鼓勵有產業帶動能力的企業入園發展,通過政策引導中小企業入園配套生產。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引導和規劃,形成有特色、有規模、體系完整科學的產業集群。堅持把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產業集群、小城鎮建設、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合力建設,統籌規劃,共同發展;堅持把工業園區建設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努力優化資源配置,資源共享,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整合現有的各類工業園區,撤銷或合併規模偏小,主導產業優勢不突出,發展緩慢的各類園區。加強對工業園區的管理,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質量健康發展的目標,修訂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改善園區軟環境建設,落實各項優惠政策,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平台,提高企業的聚集度,充分發揮群體產業優勢,加快特色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重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分工協作關係,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積極推進大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建立以市場配置為基礎的、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協作關係,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組織體系。 (四)大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加強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充分重視併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按照《中小企業促進法》要求,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機構,完善科技項目風險投資機制,改善技術創新環境,推動技術創新工作。通過政府的有效引導,組織社會科技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技術支持服務、共性技術開發、擴散和轉移,有效解決中小企業人才和技術不足的問題,提升其創新能力,推動技術進步。通過組織和引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企業的相關資源,建立公共試驗室、檢驗檢測中心、模具開發中心等,對中小企業提供相關技術開發、技術諮詢、產品檢測等開放式服務,提高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選擇行業發展中帶普遍性的、急需的共性技術難題,組織或委託社會技術開發機構進行聯合開發並進行擴散和轉移,對技術開發機構提供的非營利性服務進行補助。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增強產品和技術開發能力;引導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積極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科技人員合作。採取購買、資助、委託開發等方式,不斷獲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等科技成果,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動產品換代、技術和設備更新,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五)爭取財政資金,加大扶持力度 積極組織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爭取省工業(高新技術)、農業結構調整資金、縣域經濟發展資金、科技三項經費、農產品出口貼息資金、外貿發展基金以及國家和省“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等各種專項資金、基金的的支持,加大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用好國家和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爭取建立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中小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重點項目、東西合作企業、出口創匯企業,對中小企業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城鎮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創業提供支持、資助和獎勵。研究設立中小企業風險基金,提高中小企業在未來不可測事件中的防範能力。 (六)大力拓寬融資渠道,解決發展資金 繼續推進和健全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積極探索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途徑。努力建立起以省、市、縣政府政策性擔保機構為龍頭,商業性擔保和民間互助性擔保為兩翼,多層次擔保、聯保、互保的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引導、推動市場化商業擔保和企業(民間)互助擔保機構擴展業務,增強服務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形式的擔保服務項目,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擔保;建立和完善擔保機構的准入制度、資金資助制度、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制度、行業協調和自律制度;建立信用擔保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分散與化解信用擔保風險,加強對擔保機構的監督管理。引導和鼓勵金融部門改進金融服務,增加信貸投入;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創建政、銀、企合作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貸款擔保的“一條龍”服務,為信用良好的企業開闢融資綠色通道;指導、幫助企業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業板上市和香港板上市的培育準備工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等。 (七)建立統計信息系統,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積極協調統計部門,增加對中小企業相關經濟指標的統計職能,建立中小企業信息統計指標體系。在全省鄉鎮企業統計信息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業統計信息系統。加強對各項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分析,關注中小企業發展動向及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為制定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各項宏觀政策提供及時、準確的參考依據。 (八)繼續穩妥推進企業改革,不斷提高企業科學管理水平 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發展中小企業的着力點和注意力轉變到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上來,激發民力、民資、民智。加大國有、集體企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配套改革,積極支持民營企業以參股、控股、收購、兼并等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和資產重組。引導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新企業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主體的多元化。指導企業依法加強成本、資金、質量、信息、營銷管理,實現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和現代化。強化企業誠信建設,形成信用為本、操守為重、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選擇和培育一批骨幹企業,使之成為能夠支撐本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實現低成本擴張,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聚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組建一批掌握同行業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重點發展一批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小而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