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是農業大市,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當前,在全黨全社會強調科學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對建設現代農業的極端重要性。現在可以這麼說,對一個地區而言,生態是基礎、是品牌、是發展、是後勁,而這些在農業上則表現得更突出、更直接。下面,主要結合興化實際,在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發展生態農業是興化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現代化不管搞到什麼程度,都不能丟掉這個基礎。興化位於江蘇里下河地區腹部,有着2393平方公里的面積,155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達133萬之多。作為歷史上的農業大市,其優勢和特色一直是較為明顯的。多年來,我們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實踐加快做強農業,建設現代農業。2002年我市被認定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江蘇省生態農業示範縣后,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揚生態農業優勢,走特色產業之路,切實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已有的實踐、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都充分表明,興化農業要不斷突破,發展生態農業是必然選擇。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進一步彰顯興化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生態環境好,農業資源豐富。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縱橫,雨量充沛,195萬畝耕地基本上是“噸糧田”,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米糧倉。好的生態資源是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用好資源優勢,必須處理好利用與保護的關係。現實生活中,因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不乏其例。現在有人提出,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相統一的最佳載體,要更加重視發展生態農業。我們從興化的實踐看也確實如此。就興化生態環境的保護而言,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而言,水是首要的。水是興化之魂、興化之本。興化的水域面積占區域面積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在建設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的過程中,圍繞營造“藍天、碧水、綠色、清靜”的生態環境,始終堅持不懈地把護水、治水、養水擺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實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我們從這一理念出發,注重農業結構調整觀念的轉變、路子的探索。比如在處理髮展市場農業、效益農業與生態農業的關係上,我們尊重市場農業、效益農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但是離開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不行的。圍繞市場需求什麼種什麼,什麼賺錢種什麼之外,還要加上一條,生態保護是前提。只有有利於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長期得利,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現代農業。所以這幾年,我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對有損於生態環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時的效益,也絕不容許干。比如在水產業養殖上,對滯澇區、行洪區進行嚴格控制,確保行洪滯澇的需要、水質的凈化;對那些宜林的濕地,積極發展人工濕地林,防止圖一時之利,造成對整體環境的破壞。現在興化的整個生態環境好,水環境的保護功不可沒。據省、市部門檢測認定,興化農田灌溉水質量和土壤質量達到AA級環境質量指標,地面水水質均達到國家Ⅲ類水標準。依託豐富的水資源,興化農業始終保持了較好的優勢,得到了繁榮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等農產品常年產量在110萬噸、1.5萬噸、3.5萬噸,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總量已連續13年居江蘇淡水養殖之冠。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進一步提升興化農業的發展水平。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日益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綠色食品倍受青睞。受其影響,在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綠色安全成為籌碼,“綠色壁壘”日趨嚴格。從興化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態品牌的農產品。興化蟹田大米、紅膏牌大閘蟹、興化大青蝦供不應求的旺銷,充分表明了生態農產品強大的競爭優勢。興化蟹田大米生產採取稻漁共作模式,無污染,口感好。全市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產6000萬公斤,市場價格比一般稻米高出20%以上。現在農民自己吃的是蟹田大米,客人來興化帶走的是蟹田大米,蟹田大米已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建立了穩固的銷售渠道,行情日益火曝。活生生的事實告訴我們,新一輪農業發展的競爭是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要特徵的。面對新的競爭,我們要戰勝挑戰,抓住機遇,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必然是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近幾年來,我市根據資源特點,着力優化農業結構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了“東部特種種養、南部生態工業、中西部蔬菜、北部水產”的四大生態經濟區,優質稻米、專用小麥、雙低油菜、蔬菜、特水特禽等主導產業也初具規模。詿蛟炻躺品牌上,全市已註冊登記各類農產品商 40多個,“一禾”瓜蔬、“楚天”大米等15個農產品品牌獲准使用綠色食品標誌,20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省無公害農產品。新的實踐、新的成效、新的挑戰,這一切都激勵我們,在走向現代農業的道路上,要堅持以發展生態農業為突破口,努力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更好地促進興化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內涵要求我們要着眼於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產業的聯動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幾年,我們按照這些要求,樹立生態農業是大農業、大經濟的觀念,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努力做足發揮生態優勢的文章。在發展工業上,我們多年以前就提出農工接軌,近年來更是把農業的產業化作為主攻方向,取得了新成效。我市的糧食、脫水蔬菜、水產、棉花、木材加工等農產品加工業現已成為工業的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佔全市工業的比重已達到30%以上。在發展三產上,農產品交易市場在全市市場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全市共有這類市場70多個。戴窯糧食交易市場經有關方面評估,今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是近幾年來興化旅遊業發展的新亮點。李中人工生態林、垛田“千島春色”、烏巾盪生態公園等景區建設取得新的成效。李中鎮人工生態林面積約7000畝,是目前里下河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工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垛田水中有垛、垛上有田,地貌獨特,被稱為“千島之鄉”。今年我們進一步制定了這方面的詳細規劃。生態農業在促進經濟發展上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可低估。無論是在觀念還是在實踐上,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會使人們對在社會事業領域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啟發。所以在農業大市,實踐科學發展,發展生態農業這個題不僅要破,而且要做深做透,做出新的輝煌。 二、興化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走特色產業之路 發展生態農業路子至關重要。從興化的實際看,我們要實現生態農業與市場農業、效益農業的統一,與產業聯動、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就要堅持產業化發展,特色化推進。圍繞這一思路,近幾年來,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1、強化四條龍,發揮龍頭企業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糧、棉、菜、漁是興化農業的主打產品,自然也是興化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內容。近幾年來,我們圍繞這四條龍型經濟的發展,把生態農業的發展寓於產業化的帶動提升之中。一是集群發展,育強蔬菜產業龍頭。興化香蔥是著名的地方特色優良品種,全市香蔥種植面積達12萬畝。我們利用這一資源特色優勢,着力從基地建設、行業規範、信貸支持等方面扶持引導,促進了脫水蔬菜加工企業的集群發展,使以香蔥為主的脫水蔬菜加工成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的最大特色之一。現在我市城郊有100多家脫水蔬菜加工企業,年加工蔬菜50多萬噸,其脫水蔬菜產品80%出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脫水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引導競爭,育強糧食產業龍頭。近年來,我們引導糧飼加工企業躋身市場,加快技改,競爭發展。僅我市戴窯糧食市場在一年多的時間內,50多家米廠全部更新了生產設備。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糧食加工企業200多家,年加工大米80萬噸,等級麵粉10萬噸,飼料15萬噸,麥芽10多萬噸。三是依託資源,育強水產業龍頭。近年來我市充分利用70萬畝養殖水面的規模效應,擴張規模特水養殖,巧打生態牌,發展水產加工,加快了加工、種苗、銷售產業群的形成,水產總公司、外貿冷凍廠、燎原公司、九壽堂公司等一批水產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現全市水產品加工能力達1.4萬噸。四是激發優勢,育強紡織業龍頭。我市既有棉花產地優勢,又有紡織業的基礎,近年來通過改制、新辦企業、鼓勵技術改造,發展壯大了紡織龍頭。長新公司和通裕公司近兩年投入8000多萬元,新上一批進口先進設備,去年兩家企業產值2.58億元。現我市龍頭企業已發展到560家,去年新辦67家,有省級龍頭企業2家。 2、建立生態園區,發揮科技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示範作用。堅持政府啟動引導投入、農民入股參與、招商引資開發為主的辦法,在全市建立了7個市級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0萬畝。通過園區示範帶動,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積極推廣了生物農藥、生物菌肥、有機肥,池塘混養青蝦、畜禽投入品管理和防疫滅病“五統一”等一大批農業生態技術。陳堡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做強紅富堡番茄特色產業,着力推進工廠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提高了品質,形成了萬畝生產規模,在省內外進一步叫響了紅富堡品牌。里下河現代漁業科技園區規劃集工廠規模化育種、特水加工、批發市場、漁業觀光垂釣為一體,去年繁育特色種苗1億多尾,加工水產品500噸,實現產值1.3億元,輻射養殖面積 5萬畝。去年以來全市迅速興起的18個畜禽養殖小區,帶動了生豬、家禽、食草畜禽的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也有力地促進了生物安全、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海南鎮20萬隻優質草雞養殖小區、李中河10萬隻水禽養殖小區、陶庄英特福公司萬頭生豬養殖小區在區域內已初有名氣。 3、推廣生態模式,發揮效益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好的生態種養模式是追求生態建設與增加效益統一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圍繞複合型生態結構,農牧漁立體種養,努力延長生態鏈條,重點推廣四種生態模式。一是稻漁共作模式。這種模式既養蟹養蝦,又種稻,畝平效益比單純種糧高400-500元,同時實施無公害生產,避免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目前我市已發展12萬畝稻田立體種養,該項目已通過了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初評,並被列入國家科技部攻關項目。二是大水面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主要是實行漁蝦蟹生態混養,實行“稀放養、低污染”的生產管理,達到“畝平產量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雙千”塘標準。大縱湖養殖基地還實行輪休輪養,確保每年有三分之一面積植草養護,進一步提高了效益。我市紅膏集團10萬畝養殖面積運用這種模式,生產的紅膏牌大閘蟹以個大、膏紅、肉鮮,與著名品牌蟹一爭天下。今年10月在浙江舉行慶典活動,一上市就火爆。三是河藕、水生蔬菜生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食物鏈,實行藕(茨菇、水芹等)田養魚(泥鰍、黃鱔等),促進降本增效,保護生態環境。目前,這方面全市的養殖面積達6萬畝。四是林經、林牧複合經營模式。我們堅持在公路、圩堤、濕地等宜林地帶,大力植樹造林,尤其是突出培植意楊產業。近3年投入資金4500多萬元,植樹1340萬株,林木覆蓋率比3年前增加了3.5個百分點。在發展林業,推進綠色興化建設中,注重採用林下套種旱作物、套種蔬菜,林下養羊、養雞等複合經營以增加收益,現通過這種模式可實現畝平收入1500-2000元。 4、建立健全標準質量體系,發揮體系對生態農業發展的規範提升作用。標準質量體系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們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我市作為江蘇省25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縣之一,經去年以來的努力,環境質量經檢測,全部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標準,已認定基地面積70多萬畝,認證品種3個。在地方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實施上,先後制定了池塘混養青蝦、稻漁共作等省、市以上農業標準8項,建立了10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2個。二是加強檢測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檢測的要求和相關責任。去年以來,我市農業局、林牧業局已對城區所有農貿市場的生豬、蔬菜進行正常檢測。這方面的投入也進一步加大,通過購置先進設施、培訓人員,提高了檢測水平。三是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工商、技監、農業、林牧業、水產執法,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漁葯、獸葯的使用,在強化農產品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的行為上,形成了新的合力。 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 發展生態農業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現在,我們發展生態農業僅僅是取得了初步成效,這方面的建設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就興化市來說,目前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因地方財力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嚴重老化;種植結構不盡合理,大宗農產品比例偏高,產業化水平偏低;作為里下河區域三大窪地之一,水面較大水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保護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平衡。對此,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生態農業建設步伐,提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今後工作中,我市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多實踐、多探索,求突破、上台階。 1、進一步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生態農業,首要的是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興化是水鄉,水環境的保護最為緊要,我們要把水資源保護始終放在生態環境保護的頭等重要位置。“九五”期間我市完成了21家工業企業治理污染的任務。“十五”以來,我們堅持把好“環保第一審批權”,僅今年1-9月,就對104個違反國家產業政策,且污染嚴重的項目予以拒批。今後,我們要進一步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科學方法,尊重自然規律,切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環境的保護,突出工業污染源的治理,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加大環保執法力度,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 2、進一步確立產業發展的理念,更加註重特色產業的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措施。在推進生態農業發展中,我們要把特色產業建設與生態農業建設更好地結合起來。要以生態農業的發展,着力推進生態工業;以生態工業的發展,帶動提升生態農業,從而實現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的互動並進。要推進發展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的結合,充分發揮濕地、湖泊、生態資源,積極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旅遊、農業生態旅遊,促進生態農業的產業升級,擴大生態農業的內涵。 3、進一步確立創新發展的理念,更加註重生態農業工程建設。2002年我市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時,就對生態農業建設着力進行了規劃。近幾年內,我們將重點抓好20萬畝稻漁共作、20萬畝香蔥種加銷、15萬畝大水面特種立體養殖、500萬隻水禽養殖等九大農業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科技興農的力度,推進高抗新品種引進、選育和擴繁,組織重大技術的科研攻關和協作推廣,切實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含量。要加快轉變農業科技創新的經營機制,形成農業科技開發項目“法人投資,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新型運作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堅持不懈抓好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使之成為引進品種、示範技術、創新機制、吸納投資、保護生態和培訓農民的基地,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4、進一步確立合力發展的理念,更加註重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形成發展的合力。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部門服務的作用,各級都要加大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和投入,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態農業宣傳、推廣的力度,使生態農業的理念深入到千家萬戶,把生態農業的種養模式、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要按照市場競爭的要求,更加註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通過優質優價,使發展生態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農產品,成為廣大農民的首選目標。要在全社會形成更加濃烈的氛圍,使生態農產品得到廣大民眾的廣泛認同,並切實加強有關市場監管,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揚生態農業優勢 走特色產業之路 標籤: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