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經驗交流>強措施抓特色增亮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強措施抓特色增亮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強措施 抓特色 增亮點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近年來,我們清河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四、五中全會和上級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一目標,強措施、抓特色、增亮點,培植壯大杞柳產業,加快發展瓜菜和特色養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鎮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目前杞柳面積達到2萬多畝,建成了魯西南杞柳第一鎮,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360元。

  一、正確引導,積極激發農民調整活力

  近年來,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民意,正確引導,讓調整成為群眾的自覺自愿行為。前幾年,我們也號召農民搞結構調整,但收效甚微,有些農民還栽了跟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大多數農民對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邁不開步子。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黨委政府一班人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農民是現實主義者,信守的是眼見為實,只要看到賺錢了,他們才會積极參与。“人叫人幹人不幹,典型帶動一大片”。因此,我們在制定工作思路時,突出做好“引導”文章,讓典型引路,讓經濟能人帶頭,激發了農民進行調整的生機和活力。按照“宜旱則旱、宜水則水、宜林則林”的原則,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着力把產業規模調大、結構調優、效益調高,形成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西菜東林南稻麥”的產業格局。一是“外引”。堅持高產、優質、高效,把調整重點放在提高品質和區域化布局上,引進發展名特優新品種,促進優勢產業向區域集中,形成生產基地。多次組織村幹部、農民代表到壽光、臨沭、郯城、新鄉等地參觀學習反季節蔬菜、杞柳種植加工、特色養殖、優良品種等技術,引進示範推廣種植。二是“內樹”。樹立推介本鎮典型,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定期召開經濟能人座談會,及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培植樹立了鞏庄杞柳專業村這一典型。發揮該村的帶動作用,帶動了附近20多個村發展杞柳種植,面積達到2萬多畝,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等一條龍的經營模式,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是“鼓勁”。鼓勵幹部、能人創業,黨委政府明確規定,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評先樹優、職務調整、晉陞工資的重要依據,對成績顯著的現任村幹部,增加年工資600-1000元。政策的實行,調動了廣大村幹部參與調整的積極性,全鎮湧現出了一大批帶頭進行結構調整的村幹部。四是“感召”。積極推進“愛心迴流”。黨委政府時刻注意與外出務工人員保持密切的聯繫,用鄉情、親情、感情“三情”感化他們,邀請他們回鎮投身農業開發。王樓村劉相波創辦的養豬廠、相西的王懷彬創辦的菌種廠等,就是通過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上門做工作,才回鎮創業的。通過“外引、內樹、鼓勁、感召”,目前全鎮已發展成為產品特色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的大生產格局,形成了以張集、王樓為中心的萬畝大蒜、元蔥生產基地和50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石集為中心的4萬畝綠色無公害優質小麥、水稻生產基地;以鞏庄為中心,輻射周邊20多個村,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2萬畝杞柳生產基地和600餘畝的杞柳新品種種苗繁育基地;以新劉、田莊為中心的存養量達到15000餘只的貉狐特色養殖區;以王樓、杜屯、呂屯為中心的存欄量達16000多頭的養豬區;以學屋、新劉為中心的存養量達30萬隻的養雞區;以大薛村為中心的鹿窪煤礦塌陷地的漁業養殖區等。同時,培植了誠昌貿易、柳簾廠、菌種廠、振宇粉業、辰龍米業等一大批農字號龍頭企業。

  二、完善政策,紮實構築調整保障機制

  為優化政策環境,黨委政府逐步完善了“三個機制”,將農民“扶上馬、送一程”。一是領導機制。始終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包村人員具體抓,實行層層包保責任制,將任務指標逐項分解,落實到村、到農戶、到地塊;按照鎮《村級量化管理》和《幹部規範化管理》的有關規定,列入幹部政績年終考核,嚴格獎懲。二是政策激勵機制。年初,鎮黨委政府下發了《關於實施經濟發展獎勵的決定》,出台了十條優惠政策和減免措施。規定凡引資發展一個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給予企業投資股東和引進經辦人固定資產投資額1%的獎勵;年度內實繳國家稅金十萬元以上的企業,給企業負責人或股東稅金3%的現金獎勵;對農民投入資金進行結構調整,在技術、用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扶持。三是投入機制。建立健全了支農資金的穩定投入渠道和增長新機制,去年全鎮共落實農村經濟發展支農資金3000餘萬元。同時開展了信貸扶持。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出面與銀信部門協調,主動承擔風險,為農民擔保貸款。去年為杞柳種植戶擔保貸款300餘萬元,調動了群眾種植杞柳積極性,全鎮新增杞柳面積8000餘畝。

  三、優化服務,有力推進產業化進程

  鎮黨委政府在號召群眾調整結構的同時,始終把做好服務工作放在首位,堅持“服務農村、服務群眾”的宗旨,從基礎設施配套、農業技術服務、政策諮詢等方面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一是及時提供技術服務。多次聘請農牧專家上課,並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手把手的指導。近兩年來,共組織各類培訓班、技術講座50餘次,受訓農民達萬餘人次,編髮《農情快訊》58期,印發科技明白紙5萬餘份。同時要求機關幹部“人人學技術、全面搞服務”,廣大機關幹部堅持自學學技術,經常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耐心指導。二是扶持發展專業協會。黨委政府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先後成立了杞柳協會、大蒜協會、養豬協會、養貉協會等專業協會,並指導協會制定章程、工作規範、工作制度等。各協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強化會員技術培訓,加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目前要求加入協會的群眾越來越多,達到8000餘人。三是着力優化發展環境。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鎮政府實行“全程代理”服務,對重點加工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制度。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鎮駐地為中心的生產服務區;以清河、石集為龍頭、濟徐公路為紐帶的民營經濟發展區;建成了年交易額均在億元以上的杞柳產品和草編兩大交易市場,全鎮個體工商戶、私營小企業已達1000餘家,從業人員達5000餘人。四是大力轉移農村勞動力。通過二、三產業“帶”、小城鎮建設“引”、勞力輸出“送”,三管齊下,拓寬發展空間,暢通致富渠道。去年全鎮勞務轉移萬餘人,湧現出了以魏庄、劉樓等村為代表的“打工村”,以呂屯為代表的“帶車打工”隊伍等,農民非農產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40%以上。

  總之,在近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們做出了艱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上級要求,與兄弟鄉鎮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下步,我們決心按照這次會議的安排部署,認真借鑒兄弟鄉鎮的先進經驗,認識上再提高,措施上再完善,領導上再加強,圍繞“兩片一線兩市場”,抓調整,抓示範,抓服務,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由農業大鎮向經濟強鎮的跨越,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