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空間,曾有朋友問起:為何無人談及教育事業?上網時便留意了關於教育事業的話題。文理分科利弊之爭再次掀起波瀾。網上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我個人而言,我支持現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
文理分科的原因最終就是為了與社會接軌。社會分工已經分出約1838個職業。在最初人類的生活中,大家一起做事,一起收穫。後來經過三次社會分工,做事漸漸分門別類,使得人們現今的生活日益便捷。則其“擅”者,效率高。例如一輛汽車它的原件來自各個國家,汽車及很多行業的國際化,不難看出社會分工的精細,利於一個社會的發展。而如果獨自完成,且不說質量,規定時內能否完成需再議。社會越細分工更利於社會進步,生活提高。文理分科則是為了在早期培養、雕琢各行業的專才生。而如果學到二十多歲都沒有一個擇業方向,進入大學再進行文理選擇,則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利於各行業的進步,更談何與國際接軌,在競爭中求存地位?
其次“減負”的口號喊了多年。卻一直呈只加不減的趨勢。有同學開玩笑說:數學課本告訴我減負就是加。雖是玩笑,也不難看出對教育部門減負工作的不滿。對於高三的學生而言,六門功課已經苦不堪言。挑燈夜讀,加班加點,有的甚至周末都排滿課程。十二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三天的高考,為一個本,為前途,說到底是為了生活。那些課本與資料壘起來足有3、4尺。再添加三門課程的資料,誰知道這對學生而言意味着怎樣的生活。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已有不少學生因為不堪其累,而導致厭學,泡網遊戲,自毀前途。還有學生,當大學錄取通知書飄至家門,卻早白髮人送黑髮人。我們常說學習要勞逸結合。而今有勞無逸,壓力之重,真不知取消文理分科後學生命運如何?究竟是培養人才?還是迫害人才?
再來,教學量能否完成?質量如何?現在高三的學生。為了在高考前做總複習。不得不利用假期、周末補課。六門功課已經讓許多學生常開夜車。如果再加三門學科。考試難度不曾下減,進行更深的學習不可避免。九門功課,有文有理。試問:這麼大的教學量,師生能完成么?即使完成了。高三總複習能完成么?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又如何?
最後,人類科學告訴我們:人,各有所長。有人精於文科,有人擅長理科。有人不精於學習,但在藝術、體育等學門有過人之處。而如果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制,高考已經有失公平性。
我們不能漠視每個人的特性。各行業不需要通才而需要專才。通才,怕是門門平平。一個人一年學3門,和一個人一年學一門,學出的效果質量相比較,很淺顯。一個搞科研的,沒必要學習琴棋書畫。應聘服裝設計師,也沒必要學會微機分。如果培養了通才,卻沒有需要通才的職業,實際是對教學資源和資金投入的浪費。現行的知識體系,已足夠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所謂素質,也並不代表博聞強識。比如季羨林,百分制的卷子只考4分,但他的修養和內涵不了懷疑。
此外。有很多人把中國諾貝爾獎缺失歸罪於文理文科。我不這樣認為,應試教育才是罪魁禍手。我問學生,你們的目標是什麼?考個理想大學占多數,而爭得諾貝爾獎榮譽的卻沒有。考大學為什麼?還是有大多數人回答為了掙錢,而很少有人說為國爭榮,在自己行業得以頂尖。有素質沒有一定人生價值觀又能怎樣?實際點說,進了大學門還是為了生活。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滿足,談何理想。物質生活到達一定層次,文明程度才能進一個台階,現在中國國情如此,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到達一定層次。文理成為陝西諾貝爾獎項缺失的禍手,實在冤枉。
(作者陳佩語:未經作者同意,不能用於任何媒體,網絡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陝西省山陽縣漫川中學高二:陳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