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沙朗撈塌坎,第一分卷傳說、傳聞24

沙朗撈塌坎,第一分卷傳說、傳聞24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24,“三碰頭”、“去暑報”、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沙朗抗洪抗台傳說和沙朗防洪防汛大堤的歷史演變

  沙洲縣誌記有:民國10年,“洪水泛濫,江潮並漲,災情嚴重”。民國12年“沙洲水災,數萬戶不得渡日”。

  沙朗人將颱風稱為‘報’,報者,報應也,意為芸芸眾生小民總要犯錯,為此老天每年就會發幾次颱風(報)來懲罰芸芸眾生小民。一般在農曆處暑前後,(農曆七月里)來到沙朗的颱風是全年來的颱風中最大的,沙朗人稱這次颱風叫‘處暑報’,也叫“觀音菩薩過海上普陀山”。若正好長江上江發大水,洪峰正好趕上‘處暑報’同時到達,又正好逢到當月大汛潮日子,就是沙朗人稱之謂‘三碰頭’的特大洪水災了。對沙朗人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

  因為這時棉花已鈴果滿身、稻子已灌滿漿待熟。一場‘處暑報’來到沙朗,不要三碰頭,也要減產三成多!若‘三碰頭’一來,減產是小事,碰巧江堤破,圩塘垮,則就要家破人亡,顆粒無收,不少人就要淪為討飯子。

  所以沙朗人每年春上要開廟會,拜龍王,做道場,逢年過節不僅在家裡燒香拜菩薩,而且去廟裡燒香拜菩薩,祁求‘處暑報’不要來沙朗,更不能來‘三碰頭’。這中間的祭祀禮儀、程式布置、衣裝打扮、規模儀式、祝詞說唱是非常豐富多彩、複雜有趣的,所涵蓋的文化也是濃醇而深厚的,是有專門議題進行解讀。但求神拜佛並不能防洪澇水災。

  據查,來沙朗的“處暑報”的風力最小也要九級以上,民國12年(公元1923年),沙朗就遇到了一次“三碰頭”,風力能將人吹倒在大堤上,估計在十二級左右。沙朗人正好在民國11年年底修築好段山南夾壩,洪峰加高潮超過了壩頂設計高程二尺半多(沙朗老尺、下同)約七十來公分,早、夜二個高潮,又遇大風,浪頭就有三丈高,浪體有幾條大船大,猛擊大堤,堤身又無任何護坡措施,堤頂全部衝垮,陷坍五尺多,約一米五十,堤身衝垮無處數,上風口的堤身基本無存。

  聽老輩里人說,記得在解放前,沙朗“三碰頭”有過幾次,數民國12年(公元1923年)那次因打垮了南夾壩,留在人們腦海里的印象較深,那次“三碰頭”,沙朗南、北二沙的東西二頭各沙頭,垮圩二、三十,沒埭上百,淹沒良田幾萬畝,造成數萬難民。

  聽老輩里人講,沙朗人對防洪、抗台、抗“三碰頭”是有經驗。首先對所有攔水、擋潮、抗洪堤的堤頂高程的確定有規矩:本着最高沙頭上的沙,也是江水運上來的道理,堤頂就定在這最高沙頭上加三尺。

  其次,要從陰曆(下同)五月初三大汛潮,就要看清潮位做記認,做防洪準備。觀察六月十八大汛潮是關鍵。若六月十八測得大汛潮位超過歷年同時潮位二尺以上的話,則說明,今年第一次長江洪峰與大汛潮正好“二碰頭”,若在一尺左右上下,說明長江洪峰與沙朗大汛潮不碰頭。若三尺以上,就可能要起洪災。

  聽老輩里人講,長江發洪峰的周期也是半月左右一次,而且全集中在六、七兩月,八月十八就沒有洪峰了。因此,即使不是“二碰頭”、“三碰頭”,七月初三的大潮位,肯定要比六月十八潮位高出尺把,七月十八的大潮位,肯定要比七月初三的大潮位再高出尺把,八月十八大潮位,道理上要比七月十八大潮位高出尺把。但八月份已不會有長江洪峰下來,所以八月十八水位,若今年有“二碰頭”出現,他就不是全年最高水位。

  若遇“三碰頭”,必在七月十八左右大汛潮到來時,“處暑報”大風要推高江潮高出一尺多,大汛潮要頂高長江洪峰一尺多,則七月十八潮水位必會高出六月十八潮水位三尺以上冒四尺。也就是說,“三碰頭”時,七月十八最高潮位要此平常年份同期最高水位高出五尺多。“三碰頭”時,風大浪高,涌浪會飛高三丈,浪體巨大,衝擊大堤,威力無窮,所以大堤的護坡工程也是能否擋得住“三碰頭”時大潮浪的關鍵。

  自此,沙朗人從築段山南夾壩時取得了經驗教訓,防洪堤頂高程,要在最高沙頭上加三尺,就是在平常年份全年最高潮位上加五尺。防洪堤外坡迎風面都做成石砌護坡。

  縣誌記載:民國20年又逢大水災,也是“三碰頭”,政府始定防汛防洪大堤為:頂高6到6.5米,頂寬2到2.5米,斷面土方量為15立方米。這是由政府指導、富戶按田畝數攤派出資,雇佃、僱農、外地民工挑泥,自耕農民按田畝出工,一冬一春築成的防汛防洪大堤,叫“橫岸”。但是一遇到“三碰頭”,沙朗還是有圩塘垮堤,造成水災。解放后,人民政府為人民,將大堤提高標準,定為頂高7米到7.5米,頂寬4米,底寬24米,內坡1:2,外坡1:3,斷面土方約56立方米。

  縣誌記載:在1974年又遇“三碰頭”特大洪水。7月26到7月31,大風暴雨襲擊沙朗,累計降雨457.7毫米,全縣倒房2164間,損壞房6164間,倒電線杆520根,沉船4艘,受淹稻田2.8萬畝、棉田7.1萬畝,傷20人,雙山沙一片汪洋;8月20,正值農曆7月初三大潮汛,又遇長江洪峰和13號颱風“處暑報”過境,在張家港閘外口測到長江最高水位6.8米,主江堤普遍滲水,漏水,破圩114隻,老江堤決口2處,破圩一隻,閘外港堤缺口9處,破圩6隻,新圍圩破損2隻。所以現在沙朗的防汛防洪大堤己改為頂高8到9米,頂寬8米,底寬30.5米,內坡1:2,外坡1:1.5,斷面土方量為96立方米。加上人民政府在各條幹河出江口都建了高標準防洪防汛閘,沙朗已基本杜絕了水災。

  縣誌記載,在1974年的大災面前,時任沙洲縣副縣長的高德正同志,在縣委統一領導下,作為分管副縣長,他始終戰鬥在最前線,身先士卒,廢寢忘食,帶領全縣廣大共黨員,全縣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英勇奮鬥,終於取得了抗災救災的巨大勝利。后在三年不到,在縣委領導下,在高德正同志主持下,各條幹河口都建了節制閘,江堤都安新標準修築好。水利工程的完滿完成,為改革開放后,沙洲的騰飛,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沙朗撈塌坎,第一分卷傳說、傳聞24 標籤:開學第一課 守住第一次 新春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