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人與人之間相處,理應以禮相待,溫文爾雅,文質彬彬。這給人以良好的印象。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做人,不但要儘力做到外貌整潔,舉止得體,與人相處,還要言之有理,敬之有禮,待人周到,務必儘力令人不感拘謹,不覺尷尬,不會委屈,不受傷害。例如: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劉備三顧茅廬,名揚天下;燕昭王築黃金台,尊郭槐為師,“士爭湊燕”,終於破齊復國,報了大恥;曹操光腳迎接許攸,最終蕩平天下。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為人。”上至達官與富人,理應以禮立國,兼及遵紀守法,人與人敬愛有加,聖人以禮為榜樣,開明的賢者更應以禮立天下,平民百姓應該以禮立家。事情因為禮一團和氣,安詳平靜,瑞氣祥和。國家因為禮一片穩定,一片喜氣洋洋,喜慶普及天下,人人安居樂業。
元朝許衡曰:“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百姓之間,待人處事,先有自知之明,立信在人間,言之有理,情禮兼到。在春光,品花香,注重禮節就是欣賞奼紫嫣紅的風景;在夏日,禮節如沐和風;在金秋,禮節似收穫豐收的好心情;在寒冬,禮節好像曬暖陽。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禮立足一角落,以禮樹信一鄉村,則人人舒心,萬事俱備,以禮促成家事,事事有禮,事事順心。
好人與好人相處,敬重有加,平易近人,互相理解,以善待人。平日里,不用怕有害人之心,不必怕有傷人之意,和諧相處,和睦相待。惡人與惡人,動不動就惡言相向,甚至以強欺弱,以拳頭說話,以武力解決一切問題,惡習流傳,厄運頻生,蠻橫不講理,不能團結友愛,不能彼此尊重。若能以禮教他們,感化他們,那麼,惡習自會慢慢消失,善良之心悄悄滋生。
夫妻之間,若能相敬如賓,以禮相待,自然能家和萬事成,日子和和美美,生活順順噹噹。家人以愛為紐帶,以情為橋樑,互相溝通,互相關愛。在溫暖的家裡,心嚮往自己的家,人喜歡自己的家人。工作以後,累了,困了,有家的依靠,有家的棲息。在家裡,能放鬆心情,能緩解緊張,能平平安安,能高高興興,家就是停泊的港灣,躲過暴風驟雨的侵蝕,避免風浪的橫掃。心安理得,家自然是人之所想,人之所向。
父母與兒女之間,也應講理又講禮。父母主要應以禮教育子女,盡量減少謾罵,盡量減少毆打。家庭暴力成為家的主要工具,則雞飛狗跳,遭人笑話,留下笑柄,生活不愉快,日子不安寧。家讓人嫌棄,人讓人鄙視,父母關係成為負面影響,那麼子女討厭世間,不懂珍惜,不懂人情,不認親人親密,不認骨肉親情,不尊長輩,不曉得理應孝順長輩。長輩訓話,晚輩理應洗耳恭聽,不叛逆,不違抗。( 散文網: )
鄰居相處,以禮相待。以禮常常往來,彼此尊重,互相禮遇。一句簡簡單單的問候,給人以信心;一句句厚道的問安,給人以喜悅;一次次母愛的流淌,給子女以慰藉;一次次溫暖的呼喚,給人以笑容,增添滿足,送來滿意,有自知之明,不驕不躁,也給人以羨慕,樹立良好的榜樣。
左傳曰:“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歷史上,威名赫赫的統治者,以禮治國的例子不少,以禮聘用人才的故事不少。有禮,則有兄弟之情,有手足之義,百姓因為義氣,互相幫忙,團結一致,共謀事情,產生喜人的利益;百姓得以安寧,豐衣足食。人與人之間,撇開魯莽,放下輕視,因為禮節,管天下不平之事。國強則民富,政局穩定,萬事俱興,一切井井有條,一切婉婉有儀。敵人不敢冒犯,周邊安寧,外交幫和敦睦,商旅往來,諸事順利。
漢朝王符說:“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這非常有道理,適用於實情,於是,禮義漸漸生起,盜竊逐漸消亡,許多違法犯罪行為可能降至底限。國家處於太平盛世,百姓處於以禮相待,團結和睦。即使有天災人禍,也能團結一致,撫平創傷,人人儘可能伸出友誼之手,送上清水,送上食物,解決困難,消災解禍,度過難關。
講禮,多得是。《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太公六韜》曰:“禮者,理之粉澤。”《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記-樂記》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又《燕居》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諸多名言,諸多名句,都涉及到禮,都講到禮字,這樣,講禮、守禮,不無道理。所以說:“不學禮,無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