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
文/鄭能新
酷暑時節,偶得閑暇,友人邀約去川西北採風,說是要體會一下重走長征路的滋味。正好我們要入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兩得其便,一行人便帶着天氣一樣的激情上路了。
留憾重慶
列車象一條疲憊的長蟲,行進在午後的江漢平原上。炎炎烈日下,原野顯得廣袤而慵懶。單調的色彩和少有特色的參照物,把已經提速的列車變成了爬行動物。本想看景的我不覺睡意襲來,早早爬上鋪位,枕着鐵軌的和聲入眠了。
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清晨,車入四川境內。此時,窗外早已換了景色,滿目是山,蒼蒼青翠。
毛壩至達州,列車幾乎是在萬山之中穿行,不是鑽洞,就是跨橋,真是難以想象當年修築這條鐵路之艱辛。
雖然山多,但皆呈秀色,少有崇峻,亦如川女,纖靈雋永。晨霧徐來,纏繞山間,車在山中行,如在畫中游。
上午10時左右,列車緩緩駛達重慶。一出站,就有一群肩扛竹桿、手提袋子的漢子圍了上來,聽說,他們就是聞名全國的“棒棒軍”。這是重慶的一道特色景觀,山城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樣一群大軍。這些漢子以為旅客搬運行李為生,他們一個個乾的是力氣活,掙的是辛苦錢,所以,每個人黝黑的臉上寫滿了生活的艱辛。同行中有人大加感嘆,說命運如此不公。但他們卻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艱辛都是痛苦的。看着這些漢子們掙到活計時的那分快樂,也不亞於工薪族拿到獎金時的那份感覺吧!
重慶的確是個名副其實的山城,整個城市建在長江兩岸谷地之中,所有建築皆依山傍勢。遠遠望去,山谷里樓房鱗次櫛比,剎是好看。尤其到了晚上,整個城市燈火齊明,江水映照,層次分明,疑是銀河天降,蔚為壯觀。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比不上重慶的燈火輝煌!由此可見,重慶的夜景是多麼誘人!
跟其他城市比起來,重慶更多了一些特色:一是整個城市見不着一盞紅綠燈。據當地人介紹,因為重慶很少有交叉的十字路口,所以用不着安裝。二是街上騎自行車人特少。一問原由,因是山高路陡難行,所以,都不願使用這種費力的交通工具。三是重慶似乎是一座橋樑城市,城裡滿目是橋,而且橋樑都建得非常漂亮,成為山城一道亮麗的景觀。故而有民諺說:“好個重慶城,山高路不平。樓在山上建,車在山上奔。涵洞隧道多,橋美壯山城。”
按照日程安排,在重慶我們只能呆一天時間,因而行色匆匆。對這個民國曾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不及仔細體味,故此,大家都有些遺憾。尤其是在這個以火鍋等美食聞名全國的地方,我們竟沒有好好地享受一下那誘人的麻辣湯,一個個更是面有慍色。
渣滓洞前祭英魂
歌樂山,位於重慶市西北郊,驅車不過10多公里的路程。史書載,歌樂山翠靄濃濃,遇風雨則萬籟齊鳴,叢林清響,古人會意,稱其為歌樂山。
然而,真正使歌樂山揚名於世的並不是這裡優雅的自然環境,而是國民黨時期臭名昭著的被稱作“兩口活棺材”的專門關押共產黨人和革命者的監獄:“渣滓洞”和“白公館”。
在白色籠罩時期,這裡成為人們談之色變的神秘特區,被人們稱作是“進得去,出不來”、“豎著進去,躺着出來”的地方,是國民黨特務迫害革命者的人間魔窟。
“渣滓洞”位於歌樂山一凹處,山呈筲箕形狀,原為人工採煤的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國民黨軍統特務將此處設為看守所,關押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著名烈士江姐等300多進步人士曾被關押於此。
渣滓洞原建築在國民黨潰逃時已付之一炬。他們用機槍瘋狂掃射關押在這裡的兩百多位革命志士,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慘絕人寰的一幕。為了掩蓋罪證,他們放火燒毀了這裡所有牢房。現在所看到的景象是後來依據其中一位倖存者的回憶而進行復原的。
位於低洼處的“渣滓洞”形似一個小四合院,青磚瓦蓋,四周高牆環繞。山上看下去,“渣滓洞”只不過是一處底矮的兩排小平房,纖細小巧。甚至看不出當年陰森恐怖的景象。如果不是它的臭名昭著,人們很難把它與葬送兩百多條鮮活生命的人間煉獄聯繫在一起。
小則小矣,然而,在院子四周遠遠高於屋脊的地方,密布着四五個碉堡哨所,每個哨位對腳下的這方小院子均一覽余無。不要說關押在院子的人難逃院內的重重關卡,即使有幸越牆脫逃,也躲不過幾個哨位的火網。
渣滓洞看守所分為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放風壩,有一樓一底的男牢16間,女牢2間。為了從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鬥志,特務在內院牆上寫道:青春一去不復返,認明此時與此地,切莫執迷。迷津無邊,回頭是岸,寧靜忍耐、毋怨毋尤。
看來,特務們也很重視精神教導的作用,只可惜他們自己陷入了迷途卻不知返。
外院是特務的辦公室,刑訊室。刑訊室有火刑、吊刑、電刑、老虎凳、灌水葫蘆等殘酷刑罰。雖然特務們一把大火毀滅了罪證,使如今複製的刑具沒有了昔日那斑斑的血跡,但依然看着觸目驚心。
站在渣滓洞前,我陷入了沉思:就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卻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場,也是意志、信念與靈魂的磨練場。200多英靈,用六年的自由和渾身的正氣換來了世人的敬仰!
青山依舊,草碧松翠。歌樂山一下子進入我的心中,我整個人便如同山一般沉甸起來。
成都印象
幕色漸暗,我們進入了成都。對這個已有2300多年歷史的都城,我們皆心存景仰!或許是從小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吧。從外城看,成都已經具備大都市的氣魄。公路修的那個寬哪,實在少見,而且聽說已經在修五環了。進入內城,才發覺成都少有摩天大樓,房子一般不超過十層,據說是因為盆地的緣故,基礎不牢,故不超高。不過,這樣更好,使得成都保留了自己的清純,更加具有歷史都城的意味。
行前,有人告訴我們說:“少不入川,老不離川。”均未解其意,及至到了成都,方才明白:成都的美女實在是太多了。而且,當地人告訴我們:留在家裡的只能算作三類美女,因為“一類美女漂洋過海,二類美女廣東上海。”就是這三類也叫人目瞪口呆!難怪自古就有這麼多的訓誡。原來“少不入川”是怕青年人入川之後成為花花腸子。
成都有四怪:打望美女真愉快,不泡茶館把病害,死個老鼠一條街,怕老婆的男人女人愛!
美女多且好看,不打望打望除非是個苕!多看幾眼自然也是件很愉快的事情。而泡茶館和死個老鼠也能引來一街人圍觀則說明成都人悠閑自在,故而“老不離川”也有了答案。由此可見,“天府之國”的成都的確很適合人類居住生活。
成都流傳有“東貧、西貴、南富、北亂”之說。城東大多是工薪階層,生活較為貧困,只能維持溫飽。城西是黨政軍事要地,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集居。城南商賈雲集,富甲一方,是十足的富人區。而城北則是雜居之地,社會背景複雜,不易管理。故而,人們見面互致問候也各有特色:東邊的人問:“下了沒?”人們關心的是下沒下崗,沒有下崗就是一件高興的事。西邊的人問:“升了沒?”他們感興趣的是職務升遷,升職比什麼都重要。南邊的人問:“發了沒?”他們盼的是生意興隆,發財了就皆大歡喜。北邊的人問:“搶了沒?”他們最怕的是又遭搶劫,沒有被搶就是萬幸了!
儘管成都也有許多不足,但值得稱道的地方還是很多。起碼,它比那些浮華的城市顯得真實自然。少了那種虛偽的外殼,人們更容易接近它了。
感嘆都江堰
成都西行百餘公里,一馬平川好路。約一個多小時車程,就到了都江堰。時值正午,大地赤熱,一行人早已汗流浹背,但大家仍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隨着導遊上路。
都江堰本是岷江水系,到達魚嘴一分為二,曰內江外江。內江經寶瓶口由灌渠引導灌溉沃野千里的良田,外江直達宜賓入長江。分開內外江的是一塊月牙形陸地。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流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組成。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亦為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設施。
魚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頂端。它將奔騰而來的岷江一分為二,外江為原始河床,內江用於引流灌溉,它巧妙之處體現於兩點。其一是它利用內江河床低而枯水季節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寬,則洪水季節六成泄洪。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正是這個道理。其二是魚嘴處於岷江中游第一彎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了彎道流體力學的自然法則,即表層水流入凹岸,低層水流入凸岸。於是沙石含量較少的表層水自然湧入內江,而底層水則順着江彎的凸岸擠向外江,絕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滾動、留沉。所謂“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卻是任何工程都無法取代的,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的高度剛好超過內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緊急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地巧妙地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和虎頭岩的頂拖作用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數百公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寶瓶口是由人工開鑿的一道山峽,據說當年玉壘山是一個整體,山體堅硬,無法開鑿。后澆水成冰,火燒令松。將其一分為二,其間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內江水從百米之寬的河道湧向寶瓶口,平水季節奔流而過,高峰時節則節節升高,不加節制的水流不斷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會遭受洪澇災害。此間飛沙堰的設計與寶瓶口相互結合,它的高度剛好超過內江河床2。15米。這就意味着當內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洶湧的波濤將從飛沙堰溢出。寶瓶口入水便始終在一個幾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從此以後既獲灌溉又安然無恙,此設計之巧妙可謂匠心獨運也。
這個聞名於世的水利樞紐工程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四川人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廟。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後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如今,都江堰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假如李冰父子地下有知,也將欣慰九泉了。
重走長征路
都江堰往北,沿着岷江流域上行至松潘縣川主寺鎮即為紅軍當年長征之路。我們追尋着紅軍的足跡一路北上,算是充分體會到了紅軍長征的艱辛。
都江堰至映秀,還不至荒涼,山也清靈水也秀美,或許是上蒼垂青大禹這個千古賢君吧,把岷江上游赤地千里的最後一點秀色賞賜給了他的出生地。然而映秀往上直至松潘,沿途山呈褐色,少有植被,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確為不毛之地。而且那山奇高絕陡,從谷底向上望去,高天似乎扛在兩邊山巒之上,呈一線之狀。洶湧的江水從夾山之中衝撞而出,帶着不可抑制的野性,奔騰向前。江中那些裸露的石頭,無論巨細,一律被打磨光溜溜、圓溜溜的了,如今,只有憑籍想象回味它們昔日嶙峋且具個性的身姿。窄窄的蛇樣的公路,也是藉著江水沖刷帶來的一點平坦,吝嗇地蜿蜒地向前延伸,遇有窮途,不是架橋,就是穿洞,真難想象當年紅軍是如何經過這些地方的。
映秀至茂縣,多為羌族人聚居地,羌人的房子是由河沙、糯米和石頭砌成的,非常堅固。一般分為上下三層,上層曬青稞,中層居住,下層為客廳。從外面看去,頗似抗日時期的碉堡。羌人喜歡結寨,而且一般都把寨子建在山頂上,家家地下挖通道。據說這些都是因為戰爭的需要。窮山惡水出刁民。過去這裡經常產生土匪、豪強,羌人為了自衛,不得不加強防範。羌人在經年的戰火中也鍛煉了自己,他們中間也產生了許多英雄豪傑,著名的蜀將姜維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過了茂縣,至疊洗海子,以山的分水嶺為界,是羌族和藏族的分界線。地物風貌有變化,民俗風情也不同。不光服飾、住房區別明顯,而且山水也截然不同。藏區里山也高峻,但卻覆蓋有綠色植被,呈現鬱鬱蔥蔥之色。只是進入藏區的公路多開鑿在萬仞峰巒的腰部,一邊為萬丈深淵,一邊為張開巨嘴的嶙峋石壁,車行其上,觸目驚心。再大膽子的人,到了這裡也緘口不語,估計都在心裡默念“阿彌陀佛”了。
疊洗海子是岷江在藏羌分界處留下的三個疊型的海子(小小湖泊)。相傳這裡原是一片村莊,因地震造成地表下陷,整個莊園頓成澤國,故而留下了如今這道奇異的景觀。當地人說,遇上好天氣,或湖水清澈時,還可以看到湖底下的村落。疊洗海子也是岷江出藏區的最大一個高差瀑布。它從千餘米的高原衝撞下去,擊石流響,聲震山谷,氣勢恢宏。有人說它恰如藏家兒女那種粗曠、質樸的野性。但我卻認為:它似乎彙集着藏家兒女對外面世界的眷戀。千山萬壑隔不斷,奔騰不息永向前!
剛進入藏區,感覺什麼都新鮮。眼睛骨碌碌轉動之時,忽然有人高喊:“氂牛!”“白氂牛!”
大家循聲望去:但見那一頭頭氂牛通體雪白,披着一身聖潔的光芒,在路旁、在山上悠閑放牧。一些景點上,氂牛們還披紅挂彩,鮮艷奪目,供遊人們拍照。白氂牛在藏家被視為神物,不打不殺也不幹活計,也少有出賣。但據說一頭價格高達十多萬元。
茂縣自然環境並不好,松潘相對要好一些。素有“茂縣的風,松潘的蔥”之說。風大且惡的地方,肯定不會有好收成,但能種出好蔥的場所,條件再差也應該說得過去。只是在這一段岷江江面上,到處在修路、建電站、搞開發,使得本來還有些清冽的江水變得渾濁了,本來就有些狹窄的江面更加擁擠了。
松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進藏的地方。據說,松潘始建於唐代,全部由回民建造。抗日戰爭時期,由於這裡作為中國軍隊的儲油基地,被日軍發現並轟炸,導致整座城池毀於一旦。解放后重新修復,依然回民風格,依然煥發勃勃生機。
松潘往上,岷江河床呈“S”重疊形狀,九曲十八彎,故有“十八望娘灘”之稱,當然,這裡面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如果細述起來,恐怕一部書也難以寫完,由此,還是留下一些懸念供人暇想。
也許是快接近源頭了吧,江水不再洶湧,成了涓涓細流,清澈而文靜,象一個羞羞答答的少女。進入黃龍地界,已是清泉一脈。公路旁邊,立有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書“岷江源”三字。如果不是親身感受,你確實無法體會“涓涓細流可以匯江海”豪邁詩情。
夜宿川主寺鎮,不知不覺已是兩千多米的海拔,一行人雖都有些高原反映,但一放下行李,大家都興緻極高地從旅館跑出來,到街上去領略這個川北高原上最具藏族風格的名鎮。鎮子座落在世界聞名的黃龍風景區的西北部,方圓不足一公里,但風光秀麗,建築風格獨特。別看鎮子小,可是個赫赫有名的地方。當年紅軍一、二、四軍團從不同地方出發,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這裡勝利會師,點燃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星星之火,開國領袖毛澤東曾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即興揮豪寫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豪邁詩句,因而使這個地圖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地方聞名世界。如今,人們在這裡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整個碑體高40餘米,碑身為三角形,象徵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緊密團結北上抗日。碑頂矗立着近15米的紅軍戰士銅像,雙臂高舉成v字形狀,象徵著長征的勝利會師。紀念碑屹立於元寶山頂,凌空於藍天白雲的背景之中,金光璀璨,挺拔莊嚴。
嘆為觀止說黃龍
黃龍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地處岷山山脈的雪山腳下。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是中國最高的風景名勝景區,屬喀斯特地貌。地表鈣華是黃龍風景區的最大特色,面積約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觀集中在長約4公里的黃龍溝,溝內遍布乳黃色碳酸鈣華沉積,約3000多個彩池呈梯田狀排列,彷彿是一條金色的巨龍,從岷山雪峰飛奔而出。
黃龍集雪山、峽谷、原始森林、鈣華彩池各類世之罕見景觀為一體,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被人們譽為:“世界奇觀”、“人間瑤池”。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涉足黃龍,猶如走進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天然畫卷。流金溢彩的鈣華灘;五光十色的彩池群;白雪皚皚的雪寶頂;莽莽蒼蒼的大森林;無不給人飛騰的思緒注入新奇的暇想。
黃龍主景區位於黃龍溝谷中間一段稍稍凸起的坡面上,無論是遠看還是近看,從上朝下看或是從下朝上看,都會有波浪翻滾,水流直瀉而下的感覺,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流水,而是地勢的坡度與鈣華物黃金般的色彩給人視覺造成的假象。相傳,黃龍真人修道成仙以後,邀請師兄師弟們前來作客,吩咐弟子在黃龍溝旁磨豆花招待客人。不料,弟子燒豆漿時火燒得太大,豆漿沸出鍋外,漫得遍山都是,黃龍真人見狀,隨手抓了一把黃沙撒下去,這才使滿山的豆漿凝住。從此,黃龍溝的土地就變成了象豆漿流過的金黃色,現在這個地方就叫“金沙鋪地”。不知是美麗的傳說使然,還是由於這裡的水質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當地人常常遠道來這裡取水製做豆花,還真別說,做出的豆花又白又嫩又鮮,非常可口。
黃龍溝谷兩側山坡上滿布着翠綠的原始針葉林,在黃龍溝淺黃色的鈣華體上,繽紛的彩池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形態各異,如魚鱗疊布,似梯田層列。條條鈣灘,晶瑩透明,飛珠濺玉;道道梯瀑,似珠連玉串,瀉翠流碧;有的流水潺潺,似迎賓曲悠揚悅耳;有的爭奇鬥豔,象五彩雲霞異彩紛呈。池中水色也因水底沉積物和樹木、山色的千變萬化而呈黃、綠、淺藍、蔚藍等顏色,看得人目不暇給。
這一組組池中生物喀斯特體,從凝固的歷史中湧現出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從魔幻般的自然里流淌出一串優美的神話;從而構成了一個奇幻、絕妙、美不勝收的大自然式的藝術展廳,讓世人魂牽夢繞,嘆為觀止!
當你置身於彩池、溪灘之上,徘徊於林徑、溶洞之中,聞着奇花異草散發的芳香,傾聽流水潺潺聲響,伴着林中啾啾鳥鳴,你一定會以為自己不是處於仙境,就是行走在畫中,那種感受真正使人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如今,黃龍風景管理區為了方便人們近距離欣賞黃龍的自然風光,而又不致破壞這千古奇景,在最佳位置搭建、鋪設了木板棧道,棧道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每到主要景點,還搭有觀景台。因上山與下山分道,儘管遊人如織,但並不顯擁擠。只是因為是高海拔地區,常有缺氧感覺,很多遊人都背着氧氣袋或帶着氧氣瓶爬山,儘管吃苦受累,但從他們那份滿足的神情里可以看出,在這曠古亘今的大自然中,他們再次闡釋了生命的意義。
黃龍,黃龍!你是那種看過一眼就令人終生不忘的地方!在西安秦皇陵,當地人稱:“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秦始皇!”那麼黃龍又該感謝誰呢?大自然!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給我們留下了這麼一份豐厚的寶貴遺產。我們後人一定要善待這份祖業啊!
走進童話般的九寨溝
啊,神奇的九寨,啊,人間的天堂!
我們一路哼着這首響徹神州大地的美麗動人歌謠,帶着一種無以言說心情,走進了童話一般的九寨。
九寨溝是鑲嵌在四川西北部岷山懷抱中的一顆“寶石”,距黃龍約百餘公里,與甘肅東南部接壤。因溝內曾有九座村寨而得名。它以其神妙、奇幻、美艷絕倫而成為世界鮮見、中國惟一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項國際桂冠的勝地。溝內總面積720平方公里,境內山脈縱橫,峰巒起伏,溪澗曲折,草木蔥蓊。一條五六十公里的“丫”字形山溝谷地里,大大小小118個海子(高山湖泊)星羅棋布地點綴其中,發出璀燦的光芒。人說:“天下山水聚蜀中,蜀之勝景凝九寨”。的確名不虛傳也。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山奇水美,如同一幅天外的畫卷。
九寨溝美在色彩,而不是美在形狀。走進九寨就象走進了水彩一般的圖畫。首先是水。溪水清澈澄明,海子藍得醉人。那種藍,實在是有着太為豐富的內涵,從淺藍到深藍,層層疊出,懾人心魄。在五彩的陽光的撫慰下,九寨的水便有了色彩,成為斑斕奪目的“水之精靈”。再就是山。山是隨着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先說綠,翠綠墨綠應有盡有。爾後是黃,淡黃深黃,琳琅滿目。最後是紅,一樹樹的紅葉,熱烈奔放,漫山遍野就象是被人塗上了油彩。只可惜,我們去的早了點,季節還未入秋,紅葉燃燒山谷的那種壯觀場面只能在電視畫面上欣賞了。
“水在林中歡聲淌,樹在水中綻枝頭。鳥在水底自由飛,魚在天空快樂游。”九寨溝山水相映,林水相親,是一幅絕妙的水彩圖畫。那山,是九寨溝的靈魂。層巒疊嶂,蒼翠挺拔。遠處皚皚雪峰,艷陽之下,發出令人眩目的光芒。那水,是九寨溝跳動的精靈。汩汩流動的湧泉,靜靜流淌小溪,平靜如鏡的海子,熱情奔放的飛瀑,動靜之間,讓你感受到了大自然脈搏的跳動。於是,那山那水在你眼裡便一下子鮮活起來。
說實在的,九寨溝的水確實是值得一看的,她聖潔而充滿靈性。她從雪山之顛輕靈而下,注入階梯形的高山湖泊,再漫溢出來,以千軍萬馬的氣勢奔瀉而下,跌落深谷,將一匹匹華美的銀緞編織成千萬顆珠玉,再彙集成溪,涓涓流去。
九寨溝的水美在流泉飛瀑。動則驚天,靜若處子,色若丹青。神秘的海子將那一份份湛藍,那一份份淀青自信地展現出來,靜靜地聆聽人們的讚美。五彩斑斕的樹影倒映其中,把它打扮得格外妖艷。有詩人贊曰:
樹木因為這水格外蔥蘢;
花草因為這水格外鮮艷;
空氣因為這水格外清新。
真是如此,就連那新修的柏油公路也因為這水的滋潤,一塵不染地綻放出黑油油的色彩。
九寨的確是神奇的,但同時也是脆弱的。她需要我們好好地加以呵護。但我們在九寨的時候,目之所及都是人。每個景點都是人山人海,一路上都是摩肩接踵,前擠后擁,連想好好照張相都不可能,本來好好的心境就有些受影響了。再說這麼大的人流量,難免不對這天籟一般的地方產生影響,真的擔心,九寨溝難以承受如此重負!
在藏家吃烤全羊
進入九寨溝之前,導遊在車上就徵求我們的意見,問我們是願意參加文藝活動還是到藏家吃烤全羊。導遊鼓動如簧之舌,把兩項活動說得天花亂墜。都是文化人,自然想參加文藝活動。但大家一問票價,文藝活動每人要300多元,而吃烤全羊也需要120元。於是,有些囊中羞澀再加上不願意吃虧上當的人們就不再象先前那麼積極了。導遊和司機卻極力聳恿我們參加其中一項,我們也知道,如果不參加,導遊和司機就沒得油水。為了今後幾天的和睦,大家就選定到藏家吃烤全羊。
夜宿漳扎鎮。這是一個典型的藏族小鎮,它順着由西向東傾斜一條山谷興建了許多旅館、酒家,建築風格都帶有藏文化特色,在我們這些漢人看來還是有點別具一格的。
晚上八點左右,導遊帶我們到訂好的藏家做客。這是一個四合院式的藏樓,不高,四邊都是兩三層的樣子,中間有個較為開闊的院落。主人率領一家大小分列兩旁恭候,見我們到來,他們就用藏語唱起了迎賓歌:歡迎,歡迎!遠方尊貴的客人,雖然這裡沒有好招待,但藏家兒女有着那如火的熱情……他們邊唱邊為我們一一獻上潔白的哈達,然後,帶我們繞着院子里的熊熊篝火轉幾圈,口裡念念有詞,其意是祈求客人今後的日子紅紅火火、吉祥如意。搞完這些儀式,主人就帶我們進入客廳。客廳不大,長方形,沿四周牆壁擺放一溜矮矮的柜子樣的桌子。桌子都是藏族漆繪。客人靠牆坐在那一排桌子面前,擠擠的,一屋子可容納30多人。坐定以後,烤羊就上來了,每人面前一盤,外加一碟炒青稞,一杯酥油茶。青稞酒是管夠的,喝了還可以再續。一屋子人都津津有味地品嘗,而我卻不慣那羊肉和酥油茶的膻味,吃了一口羊肉喝了一口酥油茶也都吐掉了。到是那炒青稞和青稞酒把我弄得有些微微醉意。
大約藏家也是男主外女主內吧,進了屋子就是女主人在招待我們。藏家都是大家族,但真正的女主人也只有一個,衣服上飾的銀器多,腰帶上掛鑰匙的便是。所以,一到藏家,看見那裝束,就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
客人在品嘗烤羊的時候,主人家的色嫫和色郎就輪翻上場表演。藏家稱姑娘為色嫫,稱小夥子為色郎。女主人介紹的時候我們都笑了起來。說實話,藏族兒女真正是能歌善舞,一個個歌聲嘹亮、舞姿翩翩。每到高潮時,我們都使勁地喊:“呀嗦呀嗦,呀呀啦嗦!”這也是女主人教會我們的,意思是“唱得好,再來一個。”遇有漂亮的色嫫,管她唱的好壞,我們也不停地高喊,直到把她累得氣喘噓噓,趁亂逃走。
娛樂期間有互動節目,客人也得參與。我們推薦老色郎汪君上台演唱一段京劇,但女主人非要他與小色嫫對歌,說是對不上來就要留在藏家當女婿、放氂牛。汪君見那色嫫長的甚是好看,就說,那好,我就留在你家放牛吧。女主人又說,你可別把我家牛放少了。我們中間有人說,你放心,叫他放氂牛隻會越來越多。不過,到時候你家氂牛變種了,可別怪他。這一說,大家都笑得前仰後合了。
偈拜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座落在風光雋秀景色奇絕的凌雲山上。而凌雲山則位於岷江、清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整個山體海拔448米,周長約3。5公里。因山有集鳳、棲鸞、望雲、就日、丹霞、擁翠、祝融、靈寶九峰,又被人稱作“小九嶷”,通常也被人叫做九峰山或九頂山。
凌雲山遙峙峨眉,俯臨三江。山上茂林修竹,掩映着無數的朱樓畫棟;丹崖峭壁,雕鑿着數百尊大小佛像。山下,三江匯聚,舟帆點點,水光接天,儼然一幅天然畫卷。
凌雲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繞郭流。
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
清代詩人張傳山這首描寫凌雲山美景的絕句可以說是這兒的真實寫照。
瞻仰樂山大佛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水路,乘船順岷江而行,至觀佛樓下,順江而望,凌雲山一片綠色如黛。由烏尤、凌雲、東岩三山組合而成的“巨型睡佛”橫空出世,頭南足北仰卧在岷江之濱,惟妙惟肖,堪稱絕妙的一大自然奇景。更讓人驚奇的是,樂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佛的腋部,形成“佛中有佛”的奇觀。然後,船近凌雲山,站立船頭,翹首仰望,雄踞峭壁的神秘大佛突然展現在眼前。此時此刻,瞻仰這巍巍大佛,慈祥端正,雙目凝神。面對大佛的威嚴與偉岸,使人頓時產生“如自天降,如從地涌”的感覺。
再看凌雲絕壁之上,一條開石鑿成的九曲棧道凌空而建,攀崖穿洞,曲折蛇行,令人驚心動魄,但這裡既是聽濤、沐風、觀景的遊覽道,又是瞻佛拜佛的首選途徑。
而另一條路則是山路,先登凌雲山,進入石窟山門,然後沿青石鋪成的山道直上,達凌雲寺後轉由右邊懸崖下山。峭壁之上鑿有可容一人經過的石梯,蜿蜒于山體之上。腳下大江奔騰,舟如漂葉,看着驚心,行走悚然。沿途崖壁刻有唐代至清代的摩崖造像和題詠,雖大多斑剝,但人物仍可辯識,依稀可以看出其精湛的工藝。凌雲山道長480米,共計石梯333級。據說,它象徵彌勒佛在兜率院講經說法33天。也有說是隱寓民俗“升、升、升”或連升三級之意。總之,凌雲山道堪稱為“神聖之路”、“吉祥之路”。當你沿着山道緩緩而行,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大佛那超凡脫俗的神韻就會情不自禁地喚起人們朝聖的心態,人們繁亂的思緒亦會在瞬間得到了凈化,心中的祈願似乎也展翅凌雲,向上飛騰。
在這斷石疏波,三江匯聚,秀逸縹緲的絕色佳境中,你才能充分體會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宏偉氣勢。站在半山腰的石梯上,但見樂山大佛,頭頂蒼穹,腳踏三江,背負九峰,面對峨眉,充分展示了天下第一古代石刻大佛的巍巍雄姿!“百丈金身開翠壁”。那恢宏的氣勢和無與倫比的莊重舉止,似乎蘊藏着一種巨大的穿透力,讓朝拜者心生震顫!
站在大佛的腳下,仰視那百丈金身,人,瞬間顯得那麼渺小。不管是神靈造就人類,還是人類造就神靈,這一刻,你是無論如何也阻擋不住心靈通向天路的。
樂山大佛啊,您是如此巍峨壯觀,如此雍容大度,如此神秘莫測,如此氣象萬千,怎不叫人駐足附首,頂禮膜拜!
峨眉天下秀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它平疇突起,雄據於四川盆地的西南,拔地而起高差達2600餘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有“天下名山”之稱,和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不僅以秀麗的景色名揚四海,更以她那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絕使峨眉山盛名經久不衰。1996年12月6日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走近峨眉山,給人第一印象就是漫山蒼翠,古木參天,清風林濤,流泉飛瀉,山間石級,蜿蜒蛇行,諸峰相連,風景獨秀。據說,隨着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陰、晴、風、雨、雲、霧、霜、雪的喧染,峨眉便會出現奇麗景色,因之而形成的著名的“峨眉十景”自然景觀,各俱佳趣,引人入勝。只是我們在峨眉的兩天都是晴好天氣,沒有欣賞到其他景色,是為一憾也。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峨眉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但真正使其著稱於世的還是其悠久的佛教文化。在明清時期,峨眉山就香火旺盛,歷代繁衍修建,廟宇達150多座,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佛國仙山”。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遊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閑療養的勝地,是世人盡知的“佛教名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
許是我們運氣較好吧,到達峨眉山時正趕上普賢大士開光盛典,此乃可遇不可求之天賜良機也!一行人紛紛請佛佩,敬香火,將幾天來捨不得花費的錢財大方地投向寺廟。不過,大多數人是祈求兒女平安的,他們請回的玉佛的包裝上都寫上了兒女的名字。在萬年寺那人山人海的拜佛隊伍里,一行人大汗淋漓、虔誠地跪在佛像前等待高僧為其請回的玉器行開光之儀。在近半個小時的儀式中,大家一動不動,任憑汗水蚯蚓樣從頭上、脖子上向下爬行。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人說,到峨眉少不得兩件事:拜佛,登頂。否則即是白來一趟。拜佛,一般人都能做到,然登頂卻少有人為。因為金頂為峨眉山遊程的最高峰,其海拔高度為3077米,很多人對徒步登頂心生敬畏,望而卻步。但真正要感受峨眉那氣吞山河的宏大氣勢,金頂是非去不可的。雖然山路險峻,但金頂之上並不陡峭,而且還有一個小小平原。據說,頂上原有建有銅殿一座,在太陽的照射下,銅殿光彩奪目,輝映四方,故而得名金頂。殿側睹光台可觀金頂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神燈。每當清晨,自金頂下望,只見雲霧似海,時如波濤翻滾,時又風平浪靜,真是變幻無窮,奇妙無比。在沒有月光的晴天夜晚,有時還出現熒熒火光,一明一暗,大小不一,這就是峨眉奇觀——神燈。而最為神奇的是“佛光”,每當風靜日朗,下午二三點鐘以後,在金頂捨身岩上俯身下望,有時會看到五彩光環浮於雲際,自己的身影置於光環之中,影隨人移,互不相失。無論多少人,人們所見也終是自己的身影。
站立金頂之上,頓覺萬象排空,氣勢磅礴。極目四望,成都平原盡收眼底,千山萬嶺,起伏如浪,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大雪山、瓦屋山、貢嗄山歷歷在目,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恢宏氣勢。此時,你不得不產生一股衝天豪氣,在縹緲之中頓覺自己形象越來越高大起來。
峨眉還有一趣,那就是觀猴。峨眉山的猴子多,但真正能近距離接觸的猴子只有一處,即由龍鳳橋經遇仙寺到洗象池這一段路中。相傳古時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賢菩薩每次路過此地必在池中洗象。“象池夜月”即是這裡的著名景色,入夜,皓月當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而這一帶也恰恰是猴群喜歡出沒的地方,這裡猴子機敏乖巧,與人相處融洽。它們往往在路邊或樹上表演一些體現猴子本能的遊戲,引逗得人們開懷一笑,然後乘着人們高興向遊人伸手討要飲料或食品。
上山時,為了節省體力,我們乘坐索道,下山時,大家一致要求步行。不想,這一決定還真是不錯,我們攀峰越林,涉水過橋,用肌膚親近峨眉山水,用靈魂感受佛國仙音。再一次體會到了峨眉天下秀的深刻含義。
作者簡介:鄭能新,筆名海濱,湖北英山人,1963年6月出生,大學學歷。曾任英山縣文化館館長、黃岡市群眾藝術館館長,現為黃岡市文聯副主席,黃岡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黃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副研究員。已發表、出版文學作品150餘萬字,出版有小說集《遙遠的鄉村》、散文集《心旅》、報告文學集《選擇艱難》。有40多篇入選《小說選刊》、《讀者》、《新華文摘》、《青年博覽》、《短篇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等國家級選刊、選本。有40多篇獲獎。有多篇作品被選入大、中學生課本,中國小小說作家排行榜榜上有名。有作品被錄入各大網站,有作品被介紹到海外。十多家報刊雜誌聘為專欄作家或特約作家。為湖北省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北省政府專家津貼獲得者。2008年獲“湖北省十佳文藝青年”稱號。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岡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黃岡市文聯)
地址:黃岡市委大院內
郵政編碼:438000
電話;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