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趙壽山將軍詩詞楹聯書法作品賞析

趙壽山將軍詩詞楹聯書法作品賞析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傲骨詩聯抒壯志 丹心翰墨寫春秋

  -----趙壽山將軍詩詞楹聯書法作品賞析

  李景寧

  趙壽山(1894---1965),陝西戶縣定舟村人。早年畢業於陝西陸軍測量學校。歷任楊虎城將軍十七路軍營、團、旅長。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時任楊虎城部行動總指揮,在張楊發動兵諫,促成國共合作的西安事變中做出了貢獻。在抗日戰爭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17師師長,38軍軍長,第3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解放后,先後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省長。他出身寒門,自幼喜愛詩詞、楹聯、書法、繪畫、武術、秦腔等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擅長詩詞、楹聯、書法。在戎馬生涯中,創作了不少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詩詞、楹聯作品。同時,也留下了蒼勁有力,極其珍貴的書法墨寶。

  一、出身寒門 酷愛書法

  農曆甲午1894年11月21日,趙壽山將軍出生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戶縣縣北鄉渭河邊定舟村。將軍童年,政府腐敗,國力衰微,民不聊生。他因家貧無錢讀書,常常提着竹籠到渭河灘打豬草。其時,村北廟設有私塾,他渴望知識,常常於窗外聆聽私塾先生講課。元村人私塾教師魏康侯見其聰穎英俊、相貌不凡,少有大志,遂支助其筆墨紙硯,教其寫字,並免費入學就讀。他利用空餘時間,與同學李逢春、楊向榮等比賽寫字,深得先生誇獎。同時,深得村中清末舉人、族人趙鶴皋指點和身教。每每與同學到渭河灘拔草、摟柴、下河逮魚之際,喜歡用木棍在沙灘書寫老師教過的詩詞、楹聯文句。由於自幼打下深厚堅實的功底,在後來的戎馬生涯之中,其詩詞、楹聯寫作和書法藝術,始終遊刃有餘,落落大方,無愧儒將英名。據對照將軍一生書法作品可發現,其書風可分三個階段。抗日戰爭前,以寫楷書為主。抗日戰爭時期多寫行書。抗戰結束至晚年時期,多寫行書兼草書。據《戶縣定舟村史略》主編,將軍的外甥張興民老師曾經回憶:舅父晚年寫的書法是“章草”,不是“於草”。戶縣作家馬維岳主編的《畫鄉精粹》和戶縣文化館老館長謝志安先生主編的《戶縣文物志》在徵稿時,我受張興民老師委託,曾將將軍給侄子趙元俊寫的書法墨寶送去入編。那幅字,就是典型的章草書風。將軍喜愛書法,並與許多書法家結為好友。1935年秋趙母曹善慧仙逝,書法大家于右任、郭希安、王鳳儀等均為趙母寫了墓志銘、墓表。趙母曹善慧三周年紀念,他還出版印刷了挽母詩詞、楹聯、書法紀念專輯,留下了民國要員楊虎城、孫蔚如、邵力子、鄧寶珊、蔣鼎文等30多位名人詩詞楹聯墨寶。其畢生喜愛書法,存世墨寶雖然不多,但是僅存的書法墨寶可窺一豹而知全身。1932年,在陝西漢中任綏靖司令時,曾為勉縣武侯墓撰楹聯並親自書寫,值得感念的是將軍不忘家鄉,不忘根本,落款為“戶縣趙壽山”,至今令人讚嘆不已。九一八事變后,為了激勵部隊,其在筷子上書寫對聯,足見功力。1938年,其還親筆題寫十七師抗日烈士紀念碑碑文。抗日戰爭結束,將軍到甘肅武威任國民黨第三集團軍司令時,直到進入解放區這一段時間,他主要精力就是習練書法了。至今,在甘肅民間還有許多將軍當年送給友人的墨寶存世。當時,將軍還把自己的書法作品刻制在銅鎮紙上,贈人不少。據說,當地一些高官貴商、普通百姓家如有紅白事情,只要求字,將軍都會一一滿足。進入解放區后,將軍常常用詩書一體,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解放初,楊虎城將軍陵園建成,將軍時任陝西省省長,他親筆書寫了“楊虎城將軍陵園”幾個字,其書風飽含深情、蒼勁有力,寄託了對楊虎城將軍的思念之情。至今,每當人們路過此地,就不由得駐足,觀看將軍題字書法。解放后,將軍回到家鄉戶縣定舟村自己創辦的善慧小學,常常對師生髮表講話,勉勵學子好好讀書,寫好字,勵好志,做好人。同時,與昔日同窗李逢春等,拿上毛筆寫幾下,述說人生滄桑往事。民國時期的將官、要員當中,能拿起毛筆寫字的人不多。將軍書風純正、結構嚴謹、筆力雄厚、線條流暢,作品蘊藏着一種滄桑氣概和錚錚風骨、浩然正氣。他能打好仗,能寫好字,被尊為儒將。

  二、賦詩作詞 錚錚傲骨

  趙壽山將軍一生創作了大量詩詞、楹聯作品,至今保存下來的作品不多,約有三十多首(副)。他創作寫的詩詞、楹聯作品,具有紮實的文學功底和藝術水平。尤其是詩詞、楹聯形式和內容統一,思想性、藝術性、進步性、時代性、歷史性互為包容,達到有意境、有深度、有思想、有情感,沒有無病呻吟的迂腐氣息。他的詩詞楹聯字裡行間充滿了錚錚傲骨和磅礴大氣,流露出熱愛家國的追求。

  1937年11月,將軍鏖戰娘子關,一夜愁白了頭。在硝煙瀰漫的戰火間隙,將軍寫下《娘子關外月如霜》一詩曰:妖氣瀰漫寇方傳,百戰何辭作國殤。士卒衝鋒殺敵處,娘子關外月如霜。這首詩讀來,令人滄然淚下,一下子把我們的記憶帶入戰火紛飛的抗日烽火歲月。

  1947年2月26日,將軍虎口脫險,走向光明,欣然寫下《由上海赴天津逃離白區》一詩曰:鞍馬馳驅為國家,常於虎口渡生涯。蔣酋本意圖縻羈,董老深謀釋鎖枷。身入賊船充牧師,艙逢美媼作公爺。津門暗渡展鴻翼,遠走高飛潮日華。這首詩,道出了人生幾多感慨,為走向光明感到欣慰、幸福。

  1947年2月,將軍進入解放區,在革命的隊伍里熱血澎湃,按捺不住滿腔豪情,毅然寫下《進入解放區感懷》一詩曰:十年軍工地下忙,手擲頭顱壓虎倀。太行區臨神態旺,延安路近喜眉揚。雲山北向爭磐指,風雨西來接混茫。按劍高歌翹首望,誓清狐鼠救家鄉。還寫下《宜川戰役》詩:戊子春初二月天,三軍浩蕩下宜川。紅旗漫卷東風裡,士氣騰衝西嶽巔。簞食壺漿迎有道,雲屯電擊誅不悛。嚴劉殲滅軍民快,胡匪倉皇涕泗漣。這首詩,表明了將軍的政治立場和愛憎,流露出對未來的無限嚮往。

  1947年8月,將軍到革命聖地延安之後,得到中央領導接見,心情十分激動,隨機寫下《勝利到達延安》一詩曰:小息津門又據鞍,為求真理赴延安。東風二月徵人急,西塞千山行路難。羽檄星馳河嶽動,機宜面授韜鈐寬。青門在望精神奮,去暴除奸萬眾歡。這首詩直抒胸臆,作者充滿了人生的喜悅之情。

  白駒過隙,歲月如梭。將軍是一生是傳奇加詩意的一生。其自述說:他出生於“國事不堪民益苦,列強環伺謀瓜分”的中國封建君主制度末期,從小就立下要“掮洋槍打洋鬼子”的報國志向;辛亥革命后,他先後親歷了北伐剿匪、西安事變、抗擊日寇、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鞏固新生政權、共和國經濟建設等七個非常歷史時期,飽經滄桑,歷盡艱辛。為了實現自己的報國志,他“國讎家恨填胸臆,請纓投筆習陸軍”;為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他“助楊捉蔣息內亂………”;為了粉碎日寇侵略野心,他“血戰華北難如願,百戰何辭作國殤”;為了追求真理不斷進步,他“鞍馬馳驅為國家,常於虎口渡生涯”;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曙光,他“戊子春初二月天,三軍浩蕩下宜川”;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他“按劍高歌翹首望,誓清狐鼠救家鄉”;為了中華民族能夠永遠繁榮昌盛,他“老馬雖老能識途,人民江山億萬秋……”

  1961年12月12日前夕,在北京時任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的趙壽山將軍,為紀念西安事變發生25周年,賦詩“雙十二”廿五周年感懷戰友詩一首曰:地覆天翻廿五年,江山劫后更嬌妍。如昨往事雙十二,緬懷張楊各人天。國讎已報友仇在,生死恩義尚宛然。伏櫪不覺白頭老,每撫舊劍夜不眠。這首詩是趙壽山暮年對往事的追憶,寄託了他對張楊二將軍的深切緬懷之情。詩意為:西安事變發生25年後,中國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后,祖國大好河山更加嬌妍。難忘的1936年12月12日啊,西安事變想來還如同昨天剛發生一樣。這時緬懷張學良與楊虎城將軍時,我與他們已不得相見。民族的仇恨已經雪恥,但楊虎城友被殺的仇恨還沒有昭雪啊。我與他義結金蘭,出生入死,恩深似海的情義還宛然存在。我一生默默奮鬥,不知不覺頭髮花白到了暮年。每當拿出過去打仗隨身佩帶的舊劍拭擦時,就想起如煙往事,想起戰友,想起那件扣人心弦的西安事變,就徹夜不眠,興奮不已,懷念不已。全詩飽滿愛國激情,舊事重憶,抒發了作者胸懷祖國,思念戰友,雄心壯志不已的愛國軍人情懷。

  趙壽山將軍在病逝的前三年時間裡可以說詩情澎湃,進入到詩意人生的境界。把自己參觀所見所聞,都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寄託了將軍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1963年10月,將軍在廣州參觀后寫下《參觀廣州中國出口商品出口陳列館》詩曰:五口開放競崇洋,帝國主義霸市場。敲骨吸髓民怨憤,外侮侵略國畿亡。風雲變化乾坤轉,商品出口信譽彰。萬非迢迢來交易,和平氣象海天長。作者從一個角度寫商貿,同樣飽含愛國之情。1964年1月,《廣州弔唁》曰:滾滾珠江越秀雄,羊城浩氣接蒼穹。手舉花朵先天下,反滿旌旗遍域中。碧血斑斑門外雨,黃花朵朵崗前風。千秋萬代垂光列,喜見人間一片紅。這首詩集中表現了將軍對革命歲月的眷戀,同時對革命者緬懷,並鞠躬致敬之心昭然在胸。1964年1月,《從化》曰:修竹豐林萬壑谷,滄泉棋布荔枝上。青山綠化爭明媚,碧草紅花發郁香。策杖松間龍鳥語,憑窗眼底看魚翔。寒潮已逝春迴轉,萬象更新人壽康。作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將軍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情懷。1964年3月,將軍寫了《謁孫中山故居》曰:美麗峰巒繞翠亨,彌天浩氣碩人生。同盟革命為醫國,會結興中竟覆清。大業垂成遭篡竊,千秋遺恨失權衡。東風浩蕩摧枯朽,告慰中山濟世情。這首詩對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作了肯定和緬懷。1964年2月14日,創作《七星岩》曰:七峰布列恰熊星,倒影湖光分外明。玉洞凌空懸萬氣,鐵山據地起巒嶒。字留剛勁龍圖跡,書刊風流北海銘。歷盡兵戈遭毀壞,人民作主更崢嶸。這首詩蘊含著他對人民大眾的階級感情。1964年3月17日,創作《參觀新會圭峰勞動大學步董老》原韻,絕句:大學名身動,規模呈主觀。昔年荒谷里,桃李滿千山。這首詩雖然字數不多,但是感觸良多,寫出山鄉巨變的喜悅之情。1964年春,創作《與周總理訪亞歐十四國家勝利歸來感懷》曰:(一)東風有力擁銀翼,十萬雲程敢次飛。性仗精誠篤友誼,聲威遠播亞歐非。(二)真偽從來不兩立,是非應判豈容中。反偽反帝群情向,謙德流光萬月崇。(三)吠堯桀犬寖預狂,馬列光輝萬丈長。革命中心今若在,從此統戰陳堂堂。勝利歸來,將軍愛國情懷躍然紙上。情不自禁地,抒發了炎黃子孫的拳拳愛國壯志。1964年春,《參觀第二展覽館感懷》:利器從來國所珍,疆場決勝賴人民。欣瞻武庫儲新品,剎那新天十萬巡。積弱難遷寇盜疆,中興歷望夢魂牽。尖端武器吾今看,百勝人操百勝權。作者有感而發,對加強國防事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見愛國之情的迫切。1964年3月,《參觀中山縣河溪公社虎獅大隊有感》曰:虎獅大隊從足氣,主席思想掌握牢。幹群關係如魚水,彼此愛護勝同胞。豐衣足食人人喜,生產計劃年年高。意氣奮發革命化,風流人物看今朝。《湛江頌》:雷州半島南海陽,萬紫千紅新湛江。我因觀光來勝地,精神興奮氣洋洋。人民當家力量大,黨的領導放光芒。此地原來是荒丘,歷代丞臣多放流。李剛留字湖光岩,東坡建高為消愁。降及清季成傷廢,法市窺觀逞異謀。各地抗倭凝勝利,清廷昏庸和是求。群眾憤氣沖零洋,寸金橋畔划鴻溝。民國曆經三八載,官貪民貧風滿樓。浩蕩東風吹世變,建設萬端展鴻遒。男女老少齊東勁,青年運河載九州。旱澇風災成往事,從此年年管豐收。三面紅旗飄四海,人民江山垂千秋。這兩首詩寫的壯懷激烈,極富真情實感。

  詩言志,言為心聲。從他創作的一首首詩可以看出愛國、愛民的思想,可以領悟到將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三、撰寫楹聯 彰顯真情

  1933年2月,時任漢中綏靖司令的趙壽山將軍為武侯墓獻殿所書題的一副對聯堪稱經典。聯曰: 王業不偏安,兩表於今懸日月;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王業不偏安”,出於諸葛亮《后出師表》中的“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指劉備的蜀國佔領四川大好河山,為偏安一隅,未能實現漢室一統的願望。兩表指諸葛孔明的前後《出師表》,表達了諸葛亮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決心。下聯是寫諸葛丞相統率軍隊長期扎駐漢中,進攻關中,再奪中原,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將軍的這副楹聯對仗工整,平仄相諧,充滿了無限愛國之情。此聯的特點是用歷史上名相作為切入點,採取縱橫對比的手法歌頌諸葛亮,角度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1929年至1935年,趙壽山在漢中任楊虎城17路軍17師51旅旅長兼漢中綏靖區司令時,為了厲行節約,激發鬥志,凝聚人心,教育官兵發揚吃苦精神,親自撰聯了一副七字聯,並親筆題寫,烙印在兩根筷子上。這種筷子楹聯勵志、教育官兵的做法,時傳為民國時期軍隊教育官兵的楷模、佳話。聯曰:每飯莫忘國難;舉箸須念民艱。

  這副楹聯言簡意賅,容易理解和記憶。上聯意思是:每次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國家的困難。下聯的意思是:每次吃飯舉起筷子的時候,必須念起人民的艱難困苦。聯句平仄對仗,工整,上下聯內容意境相諧,整個聯句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展現了出身貧窮農民家庭的民國儒將趙壽山將軍的悲憫、愛民情懷。這副楹聯與他時為漢中勉縣武侯墓題寫的楹聯形成鮮明對比,也是將軍少年立志“讀書志在報國”抱負的具體體現。趙壽山將軍創作並題寫這副對聯的歷史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瀋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對國內震動很大,尤其是部隊。“9.18”事變后,趙壽山即在漢中舉辦幹部訓練班,培養抗日幹部。並各贈送一雙特製筷子,上面烙印親筆所書的這一聯語,以示每飯不忘國家之艱難,不忘人民困苦之意。教育官兵在中華民族飽受欺凌和危亡之際,必須團結起來,共御外侮。從此後,趙壽山將軍無論擔任17師長、38軍長等,部隊官兵的筷子都烙印着這副楹聯,通過潛移默化,入心教育,提高了部隊戰鬥力,在中條山浴血抗戰中,屢立戰功,打得日本牛島師團潰不成軍,被稱為抗日戰場的“鐵柱子”,一支打不垮的鐵騎勁旅。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民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作為儒將,趙壽山將軍能在戎馬生涯之餘,以詩詞、楹聯書法抒發胸中情懷,消融心中塊壘,淡泊名利,於國於民敢問心。細讀將軍詩詞楹聯,品賞書法墨寶,常常激勵着我們與時俱進,憂國憂民,情系桑梓,敦敦厚厚、踏踏實實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