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筆不能免思,這也許是所有喜愛舞文弄墨者的共同心得。正如古人善於思考,才有了四書五經、四大發明,才能積累幾千年的人文思想底蘊一樣,創作中只有培養敏銳的眼,善感的心,靈動的筆,才能讓筆端沉澱下來生活和生活中的每一個感受和片段,才能真正培養文字愛好者寫作的心力、眼力和下筆的能力。所以,勤於筆先要善於思,才能助力我們學會用文字清晰地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才能通過思考和創作深化自己內心的情感。這也是筆者在本次聆聽省公司新聞中心老師對新聞寫作內容講授時,體會最深的一點。
在動筆之前,先學會細心地觀察生活,用心地品味生活,用心去積累生活,用心去思考生活,也許只有當你有了這樣一雙敏銳的眼睛,一顆善感的心靈,才能通過勤用筆墨及時捕捉住“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的這種“情”景,才能用文字演繹出創作中最真實的感受,才能讓讀者從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感受那種在筆端流淌出的快樂。
所以,善於思,是一種能力;勤於筆,是一種心力,當心力與能力達到一定的默契,自然就會筆下生花,凝墨沉香,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因此,先學會善於思考,學會積累感受,再勤於動筆,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創作的源頭,還可以幫助我們搜索到有靈感的細節。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先善於思,再勤於筆,這樣會更有利於提高我們揮灑文字的能力。
如我們常覺得近代言情小說家瓊瑤、武打小說家金庸作品情節感人,刻畫的人物性格鮮明,部部作品都文采斐然,幾十年來賺足了中國人的眼淚和門票錢。而他們有今天的成功,不可否認的是,僅靠他們的生活體驗和博覽群書是完全不夠的,善於思考才是他們創作出好作品的本源。瓊瑤小說中每一個唯美的女主人公和生活場景,金庸先生筆下大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俠客,或飛岩走壁,或柔情萬種,使人觀后彷彿身臨江湖,幾多險惡,幾多情長,竟不覺將自己融入書中。所以,一個優秀的文字創作者,只有先學會善於思考,才能通過筆墨的記錄,來與讀者共同感受作品的主題,才能讓讀者有形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才能使創作者通過將這種深思熟慮后的思想飽醮感情的墨汁,在勤於筆時,從而懂得如何行筆,如何對作品謀篇布局去打動讀者的心。
梁代蕭統在《文選》中,是第一個把文學和歷史區分開來。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學定義,即“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事出於沉思”我們可理解為虛構、想像,“義歸乎翰藻”則可理解為是講求文采之意。從蕭統的文學定義可以看出,創作離不開虛構和想象,而想象則不能與思考脫節,可見思考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本次新聞中心老師在傳授寫作經驗時所說的那樣:要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樣才能在勤於動筆之前,為成就好的文章打下基礎。
所以,先學會善於思考才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再練就勤於動筆乃是文學創作的動力。一篇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文章,就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無任何精神可言,更不可能與讀者有共鳴的東西,就如做人一樣,沒有靈魂的人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因此,只有學會善於思考才能使人進步,只有堅持勤於動筆才能記錄進步的每一個過程。
擱筆之際,關於文字的創作,不妨讓我們溫潤紙箋,先學會用善思凝墨,再堅持用勤筆沉香。也許當有一天,我們真的已經能夠滴墨成詩時,那就攜一抹陽光,帶一絲微笑地去感謝生活的給予吧,那時,也許今天勤於筆端的這份關於文字的執着和堅持,真的會讓往事生輝,會讓記憶長存。
---------書於2011年11月2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