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思想。江澤民同志結合新的實踐,集中全黨智慧,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思想,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而且全面闡述了在新時期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基本方略、方法步驟和重點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在學習領會江澤民同志改革開放思想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尤為深刻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次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是我們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改革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改革開放初期,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1992年6月,江澤民同志根據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概念。同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同志進一步強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 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使得多年來爭論不清的關於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二)深刻闡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江澤民同志首先強調,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不能脫離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明確指出,“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2 同時,江澤民同志又多次指出,“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3 二者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要使我國經濟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凡是應當由市場調節的經濟活動,要進一步放開放活,激發經濟活力。”4 另一方面,要克服市場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國家必須對市場活動加以正確指導和調控。”5“微觀經濟越放開,市場化的進程越快,要求宏觀調控越有力和靈活有效。”6 這種經濟體制,既可以提高效率、激發活力,又能夠體現公平、注重協調,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全面概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針對現行經濟體制存在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種種問題,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機制,等等。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江澤民同志強調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改革。他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黨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作出的重要決策。我們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國家法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領導制度和幹部制度,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7 還指出,“必須改變脫離社會實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過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配套改革,儘快建立教育與經濟、科技密切結合的新機制。”8 江澤民同志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科學概括,進一步指明了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四)適時提出擴大對外開放的地域和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層次的新要求。適應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新情況,江澤民同志強調,要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指出,要“繼續辦好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擴大開放沿邊地區,加快內陸省、自治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加速廣東、福建、海南、環渤海地區的開放和開發”。9 特彆強調要積極推動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他積極倡導“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開放步伐”,“有步驟地開放銀行、保險、電信、貿易等服務領域”。10 經過堅持原則前提下的積極努力,2001年12月,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第143個成員。這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從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需要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踐證明,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於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在我國利用外資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江澤民同志適時提出了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的新要求。他強調,“要着眼於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貫徹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11 要“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12 同時,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13 江澤民同志的這些重要論斷,對我們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明確提出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江澤民同志根據我國新時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發展了鄧小平同志的對外開放思想,提出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大舉措。強調指出,“‘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們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兩個緊密聯繫、相互促進的方面,缺一不可。”14 江澤民同志形象地說:“‘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轉動起來。”15“這是一個大戰略,既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16 實踐證明,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必然選擇,是逐步形成我們自己的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重要途徑,也有利於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後勁,促進長遠發展。
(六)正確把握推進改革開放的方法步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江澤民同志強調,“在深化改革中,要堅持按照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兩句話去做,膽子要大,步子要穩。”17 “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緊迫感;既要堅定方向,又要從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積極推進”。18 還指出,“必須抓緊制定總體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19 ,“在具體實施時,要十分注意配套、協調,有的需要經過試驗”20 。江澤民同志特彆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指出,“改革、發展、穩定,好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着緊密關聯的戰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進,就會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兩着也會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21 在著名的“十二大關係”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些重要思想,為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開放,使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適應,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導。
改革開放理論的不斷升華,推動了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化。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2005年,我國GDP從3624億元增長到18.23萬億元,年均增速9.6%,目前,我國GDP位列世界前五位;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增加到14219億美元,年均增長約17%,目前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穀類、肉類、棉花、鋼鐵、電視機等許多工農業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年均分別提高6.9%和7%。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新階段,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江澤民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習江澤民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確的。當然,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改革攻堅的過程中,因為利益調整的層次較深、力度較大、涉及面廣,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實際問題。對這些問題,我們要具體分析。有的是認識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經驗不足、具體設計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過程不規範造成的;還有的是發展和改革在一定階段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總體上看,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問題。恰恰相反,這些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必須依靠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將改革不斷引向深入,必須正確處理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係,正確處理堅持公有製為主體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的關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既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又為世界各國帶來了合作共贏的機遇。在當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繫日益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影響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我們要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樹立全球戰略意識,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不斷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學習江澤民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當前,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任務艱巨、形勢逼人。我們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要圍繞消除不利於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着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深化國有經濟改革,不斷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推動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展。要圍繞消除不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和有利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財稅制度,繼續深化金融、投資等領域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要圍繞消除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積極推進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教育、衛生體制改革,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社會管理格局。
學習江澤民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出口結構,支持自主性高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和國內短缺的能源、原材料進口。健全貿易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和摩擦應對機制,增強應對貿易爭端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環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投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培訓中心。積極穩妥地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有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引導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培育和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按照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境外資源合作開發,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穩步發展勞務合作。完善境外投資促進和保障體系,加強對境外投資的統籌協調、風險管理和海外國有資產監管。
學習江澤民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理論創新推動體制創新。實踐證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創新理論的過程,必須拿出一往無前的勇氣,大力推進觀念創新、理論創新,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要樹立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認真總結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出的有效方法;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豐富、完善和促進整體改革;加強重大改革問題的調查研究,搞好改革的綜合協調,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江澤民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指導實踐。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紮實工作,開拓創新,不斷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