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鶴生的小說《兒子》篇幅不長,卻寫了六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在飢荒年代養育了棄兒伍路生的伍長水,先是縣糧食局副局長后是局長最後又成了罪犯的伍路生和他的開始不賢不惠後來又不仁不義的妻子秀花,收糧食短斤缺兩壓等級打白條坑害農民的鄉糧站站長李應龍以及後來接替他位子的新站長小馬、賣了糧食卻沒有拿到錢給兒子完婚急得團團轉的村民伍全德。人物雖多,小說的情節卻主要是在老子伍長水和兒子伍路生之間的矛盾糾葛中展開的。
六十年代初期,伍長水把棄兒伍路生從路邊撿了回來,含辛茹苦地把他餵養大。為了路生吃口奶,年剛四十的漢子“向村裡的小媳婦、大嫂下過跪”;為了能讓路生到省城去念書,他“賣過血”。終於,他把路生培養得有了出息。三十五年後,路生當上了縣糧食局局長。可是,路生好了瘡疤忘了痛。當伍長水風塵僕僕從鄉下來到城裡,請當局長的兒子去管一管鄉糧站站長在收糧時的不法行為時,兒子卻因為“拿了人家的手短”,不願意去管,反而還與站長推杯問盞,打得火熱。伍長水一氣兩年沒有進過兒子的家門。後來,兒子終於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他得知后,連夜去看望兒子,對兒子說:“過五年你才四十,剛剛是爸撿到你那時的年紀,就算爸再撿你一回咋樣?”他在鼓勵兒子重新做人,再給路生一次重生的幫助。
也許,這幾年我們見到這類事兒多了,因此,讀了這篇小說,似乎還覺得它有點兒詮釋某種概念的味道。然而,如果我們靜下心認真地去思考一番,就不難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從而也就不難掂量出這故事的份量來。伍長水在艱苦的年代里,用討來的奶水把棄兒路生養大成人。兒子有了出息,當了官掌了權,卻忘記了自己的父老鄉親,辜負了長水的養育恩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而伍長水在兒子犯罪,媳婦離他而去的時候,卻又去看望兒子,鼓勵兒子“挺起腰桿做人”,可見中國的百姓是何等的善良,又是何等的寬容!
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人民大眾給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為人民大眾使用好手中的權力?想當年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人民不僅用奶水、用汗水、甚至用血水養育了我們。而今天,我們有些掌權者卻辜負了人民群眾的養育之恩,不僅如此,還變着法兒做一些坑害人民群眾的事情,結果被人民群眾所唾棄,劉青山、張子善等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過去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都能有這樣的良心,而我們現在有些幹部連七品芝麻官都不如,當官既不為民做主,也還不想回家賣紅薯,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干一些貪贓枉法的事情,這連封建社會裡的那個芝麻官都不如。
周鶴生的小說,向一以揭示人物的思想境界見長,通過普通的故事來表現深刻的思想內涵,主題挖掘比較深,過去讀他的《石匠李》等小說的時候是這樣,而今讀他的《兒子》也是如此。
莫負人民養育恩 標籤: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