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
三祖寺的建築群,沿着鳳形山的山勢自下而上依次架造。從山門一直通向祖師殿,全都處在一道中軸線上。燒香禮佛,應從山門進入。三祖寺的山門,也叫三門殿。正門名“般若門”,即“智慧之門”;東邊門名“解脫門”,意為擺脫煩惱業障的束縛而獲得自由,也稱“自由之門”;西邊門名“精進門”,意指在去染濾凈的修行過程中,要不懈地努力,也稱“勤修之門”。門楣上,懸挂着已故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乾元禪寺”匾額。
進了山門,大家看到殿堂兩邊,站立着5.5米高的“金剛力士”各一尊。佛教漢化后,這兩尊像按《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將的形象來塑造的。
穿過山門殿,步上“通天階”。三祖寺因山勢陡峭,一路上去,有360級台階。大家不妨從現在開始數一數,“通天階”高差15米(60級)。
天王殿
迎面就是天王殿,是供奉彌勒佛和四大天王以及韋馱塑像的殿堂,是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是純磚無梁結構,尖頂六角,也稱“六角無梁殿”。殿內兩邊,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掌管風調雨順之職,是佛教的護法神。殿正中,供奉着彌勒的銅像,是按照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彌勒的背後,是韋馱菩薩銅像,手持金剛杵,注視着每一個行人。他是守護釋迦牟尼的神將。三祖寺的韋馱是金剛杵駐地的,表示不接待,凡遊方僧到寺應斟酌而行。如果是韋馱合掌捧杵的,則表示接待,凡遊方僧到寺皆蒙供養。
出了天王殿,我們向東面看,大池內有一個大龜,名叫黿鼉(yuan tuo)。它本是龍王的太子,善於負重,《西遊記》里載唐僧師徒四人過河的就是它。
大雄寶殿
現在我們來到大雄寶殿,這是一座歇山式殿宇,朱檐紅牆,琉璃黃瓦。殿門楣上,懸挂着趙朴初題書的“大雄寶殿”匾額。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的主殿、正殿。“大雄”為佛的德號,意謂佛有大力,能降四魔。這座大殿是在明清兩代大雄寶殿舊址上新建的,朱柱紅牆,琉璃黃瓦,飛檐翹角,氣勢巍峨。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高達5.5米,兩旁是其弟子迦葉和阿難。這三尊塑像計重11噸,為安徽省境內寺廟所罕見。釋迦牟尼塑像前,是釋迦太子像。大殿兩廂,供置十八羅漢塑像。在印度是十六羅漢,在中國作十六羅漢傳記的慶友為十七羅漢,翻譯十六羅漢傳記的陳玄奘為十八羅漢。他們有的怒目、有的微笑;有的降龍、有的伏虎。奇形怪狀、栩栩如生。大殿後側,東西分別供奉文殊騎獅、普賢坐象的塑像。文殊騎獅,表示智慧威猛;持劍,表示智慧銳利。普賢的白象為六牙,原為菩薩所化,表示威靈。他們的道場分別是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他們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的二位,另兩位菩薩是觀世音和地藏,他們的道場分別在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華山。
釋迦牟尼的塑像背後,是“海島觀音”大型立體浮雕,這是一幅濃縮中國佛教諸佛菩薩的全圖。請看,正中是觀音站在龍背上的塑像。她的背後,最上一層,是“三世佛”。這是以空間劃分的,即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中間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他兩大弟子迦葉、阿難;西天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兩邊是藥師佛兩大弟子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中間一層,正中一尊是地藏菩薩和他的兩大弟子道明和尚、閔長者,兩邊是觀音的兩大弟子善財童子和龍女。還有四大天王,海鬼夜叉,海中擺渡人等。他們普渡眾生,脫離苦海。
現在我們來到法堂。按佛教規制,法堂應建在大雄寶殿的後面。三祖寺由於山勢所阻,就把法堂建在禪堂的位置上。法堂是供僧人講經說法和舉行戒行的場所。法堂內,供奉着緬甸仰光妙明法師贈送的一尊高40厘米玉石釋迦牟尼佛像。法堂四壁,懸挂着省內外,海內外許多名家書、畫、聯,供遊人品賞。
三祖洞·解縛石
現在我們來到了“三祖洞”。三祖洞內有一方石雕三祖畫像。他身材板實,肩披袈裟,雙手捻珠。他那寬闊飽滿的前額,慈祥和藹的雙目、微微佝僂的身軀,表明他學識淵博,睿智非凡,且又飽經風霜,歷盡艱難。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僧璨這位佛教發展史上的偉大人物。
僧璨,出生於公元510年,汴州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一說徐州人。四十多歲時,他全身瘡疾。在河南光福寺,他拜謁二祖慧可,說:“弟子身纏風恙,求和尚為我懺罪。”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說,我來為你懺悔。”僧璨想了片刻:“我實在說不出我的罪過究竟在什麼地方。”慧可說:“我已為你懺過罪了。你最好要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僧璨說:“今日見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個僧人了,但還不知何謂佛法。” 慧可說:“是心即是佛,是心即是法,法佛本無二,僧寶也是這個道理。”僧璨徹悟,對慧可說:“今日始知人的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在於其心,佛法也是如此。” 慧可聞言,心中十分器重,當即為他剃度,連說:“是吾寶也!”取名僧璨。從此以後,僧璨的瘡疾漸愈。兩年後,慧可對僧璨說:“往昔菩提達摩自竺乾東來,以正法眼藏並信衣密付於我,我今授受於你,你要好好護持,無令斷絕。” 慧可將衣法交僧璨后,又對僧璨說:“你受衣法后,宜處深山,不可行化,因有國難。”僧璨說:“師既已預知,願師明示。” 慧可說:“不是我能預知,而是達摩祖師的《般若多羅懸記》中的‘心中雖吉外頭凶’這句偈語就要應驗。我校算了一下年代,這場災難正好應在你的身上。你要謹思前輩祖師的誨訓,千萬不要罹此世難。”果然幾年以後,武帝宇文邕滅佛,僧璨遵從師囑,隻身南徙隱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天柱山風景名勝區),往來於司空山(今安徽省岳西縣境)與皖公山之間,居住無常,隱姓埋名,在荒郊野外化緣,在山野餐風飲露。這樣生活了十幾年,竟無人知曉。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才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傳經布法,教化四眾。他在隱居天柱山期間,常在這座崖下面壁,因此,這座崖被稱為“達摩崖”。
看,這塊石上刻有“解縛”兩個大字,這就是當年四祖道信求三祖僧璨給他“解縛”的地方。隋開皇十二年( 592年),13歲的沙彌道信來山谷寺拜謁三祖僧璨,當時僧璨正在洞里參禪。道信說:“求大和尚為我解縛。”三祖問他:“誰縛你了?”道信回答:“沒有人縛我。”三祖說:“我已經給你解了縛。”道信聞言大悟。從此,在三祖身邊侍奉九載。601年,三祖傳衣法給道信,成為中國禪宗四祖。
中國佛教禪宗,由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傳入。達摩居嵩山少林,謂之祖師。神光在達摩洞前求師大法,斷臂立雪,達摩傳之衣法,取名慧可,為禪宗二祖。僧璨、道信是禪宗的三祖、四祖,四祖道場在黃梅。禪宗五祖弘忍居黃梅東山,教眾雲集,史稱“東山法門”。慧能來自廣東,密受弘忍衣法南歸,為禪宗六祖,開創“頓悟”宗風。從此,禪宗興盛於世,遍布全國,遠及海外。我們從禪宗發展史上可以看出,僧璨承上啟下,受命於危難之際,為傳承禪宗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還打破了禪宗“以心相傳,不立文字”的規制,以其畢生心得終成《信心銘》,奠定了中國禪宗的理論基礎。僧璨在這裡潛心修持,卓錫弘法,傳承衣缽,著述《信心銘》,因此,三祖寺的地位和影響也非常顯著。在我們皖西南這一帶,天柱山、司空山、黃梅東山,構成了禪宗“金三角”地帶。三祖寺是最具影響的禪宗聖地,受到歷代帝王的封賜,是海內外信眾的朝聖之地。
摩圍泉
“解縛”石往西,有個“摩圍泉”,北宋詩人黃庭堅寓居舒州時,最愛飲此泉水,于山谷處築室讀書。他不但親筆為摩圍泉勒石題名,而且還以“山穀道人”、“摩圍老人”自號。後人為紀念他,就在石牛古洞處建造了“涪翁亭”。
民間有一個關於摩圍泉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三祖寺下居住着一對農家夫婦。他們祈禱三祖,將摩圍泉變成了香醇可口的酒。由於酒味香醇,來喝酒的人特別多。幾年一過,發了財。可那個女人還不滿足,埋怨泉水只能變酒,不能出糟,他們沒有酒糟餵豬。最後三祖又將摩圍泉的酒水復變成了原來的泉水,並在摩圍泉的石壁上留下了一首偈語:
天高不為高,人心最為高,
泉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
觀音殿
大雄寶殿的西側,是尊客堂,也叫客堂。客堂是接待僧眾和賓客的地方,也是禪宗叢林寺院管理組織的四大堂口之一。在客堂內,供奉着觀世音菩薩塑像。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一尊千手觀音銅像,兩邊有善財童子和龍女的銅像。觀音殿內可求籤。據說三祖寺的簽很靈,哪位不妨試一試。
我們現在經過“朝聖門”。“朝聖”就是上塔院朝覲(jin)三祖聖像。
升谷文錢
左邊的這幅“山谷”碑刻是明代嘉靖初年安慶知府胡纘宗的題刻。這裡有一長方形的小石宕,旁邊刻有“升谷文錢”四字。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唐武宗滅佛時,那年冬天下大雪,有一個小沙彌餓倒在雪窩裡。他醒過來后,發現自己身邊的積雪融化了,石宕里盛滿了白米,白米上還有一紋銅錢。他將米取回去食用了,剛好是一天的食糧。用銅錢買了香在三祖墓前供奉。以後天天如此,小沙彌靠了這升谷文錢度過了一個殘冬。可他嫌這石宕小了,便偷偷地將石宕鑿大,以為能得到更多的米和錢。第二天,小沙彌到石宕一看,石宕仍縮小到原來那麼大。從此,這裡不再出米和錢了。
立鶴松
這幅“香肌北刻,是康熙末年安慶知府張楷的題刻,“肌筆恰把搖鋇囊焯遄幀U飪霉潘桑叫立鶴松,看它蒼勁挺拔,枝葉如蓋,形如立鶴。據專家考證,這株古松樹齡在500年以上。立鶴松還有一層意義,是說當年白鶴雖然沒有得到鳳形山,可三祖寺還是歡迎它常來做客,象徵釋道兩家,和睦共處。
沿石級而上,左邊是“解縛亭”,紀念三祖為四祖解縛而建。再上行跨路而建的“信心亭”是為紀念僧璨著述《信心銘》而建的。《信心銘》以詩體寫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這是中國人著述的第一部禪宗經典,為禪宗以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理論先河。
立化塔
路旁這座3米高的圓形磚塔叫立化塔。公元606年,僧璨在寺前法會大樹下為信眾傳經講法時,合掌立化,這塔就是為紀念僧璨說法立化而建的。這座塔的建築風格很別緻,圓身尖頂,竹節底座,近似蒙古喇嘛塔,在漢地很少見,大概是元代所建。
三高亭
這座石亭,是明代潛懷兩縣的何氏後裔為紀念他們的先人何氏三兄弟而建的“三高亭”。何氏三兄弟名何求、何點、何胤(yin),是南梁時潛山的隱士。他們授官不做,終身不仕,歸隱天柱,著書講學。鳳形山是他們家的私宅。他們把鳳形山獻與寶志,供他建剎。後人為紀念他們的高風亮節,在此建“三高亭”。另建有“三高門”、“三高書院”,后毀。亭子石柱上這幅聯是清光緒舉人何雯所題:
長揖傲夷齊,看山外白雲,招隱共詩崖酒島;
所居在廉讓,訪洞中丹灶,編書續高士神仙。
該亭高3.5米,東西跨度3米,南北距2米,全部採用塊石架造。亭頂部是以平薄石板鋪成,亭脊兩端飾以石雕魚尾狀翹角,脊中有一石塑佛像。南北亭檐下,立有重修的兩方碑記。此亭是頗有特色的建築。
寶公洞
穿過三高亭,向右前往寶公殿。這是為紀念當年寶志開山而建的,殿的正中供奉着寶志肩扛錫杖的立身銅像。再沿石級而上,右前方的翠竹林中,就是當年寶志棲身習靜的“寶公洞”,洞內立有明代弘治年間的“寶公開山之記”的石碑一方。這裡翠竹修篁,環境極佳。現於寶公洞前新建“寶公亭”,供遊人憑弔和小憩。
千佛殿
我們再上60餘級石階,便到了三祖寺的塔院門,門楣上的“山谷寺”匾額是趙朴初先生題寫的。穿過門樓,迎面便是千佛殿,楹聯是朴老所書:
三祖道場重現,千花滿載而歸。
殿內居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萬方。四壁小龕中,供置一千餘尊陶質鎏銅小佛像,謂之“千佛朝毗盧”。這千尊小佛像,你怎麼數也數不清,等你數清了,你也就徹悟了。
覺寂塔
千佛殿後身就是覺寂塔。這是潛山縣現存的又一座歷史悠久的寶塔。唐天寶四年,即公元745年,舒州別駕李常取三祖遺骨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其中百粒塑三祖像,並出己俸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置三祖塑像於塔底層。公元758年,唐肅宗李亨賜山谷寺名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賜三祖舍利塔名“覺寂塔”,賜三祖僧璨名“鑒智禪師”。後來,寺院和塔多次被毀和重修。現在的塔,塔宮裡珍藏有三祖百顆舍利子,是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剎、明代的塔身。寶塔為樓閣式塔體,磚木結構,飛檐翹角,斗拱相乘。塔高30米,七層八方,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層四門相對,兩虛兩實。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塔頂置有相輪,由8條碗口粗的鐵鏈牽制,鏈上系有400餘只風鈴。風吹鈴動,叮噹悅耳。登上高層,北可見天柱群峰疊嶂,南邊是城市田疇,盡收眼底,遠可眺大江東流,近看是潛水橫陳,山谷流泉,茂林修竹,滿目青翠。九井西風輕拂,晨鐘暮鼓相聞,好一派古寺風光,僧家幽境。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覺寂塔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院東寮房有前任三祖寺住持宏行的紀念堂。宏行和尚2001年圓寂,火化后,有五色舍利子三百多粒,這與三祖僧璨真是不謀而合,是當代和尚中的一個奇迹。我們可前去參觀圖片和實物,以飽眼福。
塔院西寮房辟有“地藏殿”,殿內供奉有地藏菩薩銅像,這是一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薩。他的兩邊,是他的兩大助手道明和尚、閔長者。這位閔長者原是道明和尚的父親,他看自己的兒子跟地藏出了家,修成了正果,他也修行了。不過,他沒有落髮,還是布帽布衣。
天柱山旅遊推介詞 標籤:天柱山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