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有幸參加3月13日—24日本市第一期區直科級幹部培訓班學習,受益匪淺。通過認真學習《富裕和諧南山與社會主義新村鎮若干理論與現實問題分析》等一系列課程,進一步拓寬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提升了理論水平。特別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下面,結合我區的實際,圍繞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體現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為農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是現階段深化農村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破解“三農”難題的一個現實選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率先”、構建和諧城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經過近幾年的整治,廣大農村的面貌已煥然一新,道路硬底化、環境綠化美化、配套文體活動中心等已基本實現,廣大農民亦基本上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農村的生產力還較低下,經營管理也較粗放,農村的生活條件與城市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一些農民兄弟們還生活在貧困線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顯得迫切而重要。
當前,我區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經濟基礎。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我認為首先做好下面幾方面工作。
一、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是化解“三農”問題的基本載體,農村基層幹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踐者和帶頭人。只有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才能使之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領導集體。要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首先要繼續開展農村綜合創建活動,認真實施財務公開制度,規範村務管理和財務工作;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把農村各種矛盾解決在基層;做好群眾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工作,維護好農村社會穩定。第二是採取不同形式,搞好教育培訓。積極開展“三培雙帶”活動,即把致富能手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讓黨員培養更多的致富能手,將致富的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幹部或黨支部書記;黨員敢於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要切實組織農村基層幹部加強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理論、各種法律法規、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及市場經濟知識和各種農業、農村實用技術。
二、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跳出農業發展農村經濟,逐步實現農村城鎮化,有利於經濟的均衡、快速發展,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融入二、三產業,在實現自身的價值中逐步走上富裕之路。要助推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必須完善配套措施,為農村城鎮化提供良好環境。一要超前規劃,做到既與長遠目標一致又要結合當地實際;既考慮產業布局又照顧居民在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方面的需要。二要加強政策引導,提供力所能及的優惠,調動農村居民投身二、三產業的積極性。三要啟用有遠見、有膽識、有氣魄的人帶頭或領辦二、三產業。
三、是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農村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和義務教育保障制度等農村保障機制。第一,要擴大農村社會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使農村人人均能享受社會醫療的保障,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出現。對因疾病等原因致貧的農村居民,依靠自己、家庭及社會關係的力量,仍無法解決的,可以通過鎮(街道)區慈善會申請救助。第二,要改革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教育經費穩定增長的機制,在全面實現了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免各種學雜費用,切實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還要給予就讀優惠和扶貧助學,確保農村學生不因生活困難輟學。
四、加速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 加快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步伐,不僅可以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的全面增長,而且也可促進和加速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和農村小康建設進程的實現程度。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將農工商“捆綁”在一起,在重視農產品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布局區域化和協作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重視龍頭企業的建設和發展。一是要積極培植主導產業,形成主導產業群,把產品規模做優、做大、做出特色;二是把農產品的增值鏈條延長,形成一批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率和產業的非農化程度;三是建立健全農副產品經營服務體系,發展各類中介流通組織,發展一批專業大戶、營銷大戶和農業經紀人隊伍。
五、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促進農民充分就業。隨着我區農村城鎮化的推進,不少農民成了失地一族,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業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失地農民陷入“務農無土地,上班無崗位,失業無保障”的困境。因此,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刻不容緩。第一,建立健全農民工外出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就業信息,溝通就業渠道,把農民工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外輸送,使他們有組織和權益保障感。第二,提高外出就業農民的自身素質。一是要搞好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工的依法自我保護能力。二是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對農民工專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1至2門或更多一點的專業技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