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通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課文並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時 , 首先,我從《揠苗助長》的課題着手,引導學生質疑: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麼還要揠苗呢?帶着這些問題,我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來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章內容。
其次,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繫上下文來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通過分析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讓學生做做動作,並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說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 , 我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說說自己的感受,周圍同學說說他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什麼樣子,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通過說話練習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說那些道理,顯然是不合適的 . 在實際教學中我就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 4 個字,特別是“助”,抓住“那個人為什麼要揠苗?怎麼揠苗?結果怎麼樣?”這 3 個前後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助”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為他的幫助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篇二: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這是小學階段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寓言的故事雖然短小,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因此,我的目標定位如下:
教學目標:
⑴ 用“字理教學、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認識“寓、焦、喘、截”四個字,會寫“焦、費”兩個生字。
⑵ 能利用“聯繫上下文、換近義詞”等方法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盡、喘氣、沒白費、一大截”等詞語。
⑶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⑷能利用關鍵詞簡單地說說故事的內容。感受課文構段、構篇的有序性。
⑸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新的文學體裁,能初步感悟寓意。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從“則”字入手,引出寓言短小的特點,緊接着聯繫孩子平時閱讀經歷向孩子介紹寓言的第二個特點:大道理。在孩子與寓言的首次接觸時,就讓孩子初步感受其小故事、大道理的特點。
在寓言《揠苗助長》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孩子初讀全文,感知寓言大意。接着分三部分展開,分別是:農夫為什麼揠苗助長?農夫怎麼揠苗助長?揠苗助長的結果怎麼樣?通過三個部分有序的學習,達到讓孩子感受課文構篇有序性的目標。而其構段的有序性則在第一小節體現出來,通過讓孩子理解詞語“巴望、好像、可是、焦急”來理清第一小節三句話的順序。並能抓住關鍵詞語,按照課文的順序簡單講講課文的第一小節。
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有以下不足之處:
(1) 對孩子的回答還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很多答案甚是突然,讓我有些措手不及,這也正說明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2) 此外對農夫怎樣揠苗的句子,不知是問題指向不明確還是什麼原因,孩子一直都沒划正確,甚至一個划正確的孩子也是將信將疑,覺得自己好像划錯了。
(3) 在抓住“則”字引出寓言特點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順趟,請各位老師指點迷津,先行謝過。
。 篇三: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但是在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二,詞語的理解比較到位,能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採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說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最後學完課文後沒有多餘的時間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以進一步理解詞語,理解課文。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