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五柳先生傳》是初二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針對大多數學生不大喜歡文言文的現象,教這一課時,我首先做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感興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與“五柳”有關的一個典故,自然地過渡到陶淵明再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說說“心中的陶淵明”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能與新知識形成一定的對比效果,自然地導入到課文的學習,這是我認為的可取處之一。
我認為的可取處之二在於對文章語言的品析上,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雜亂無章,我採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內容的品析方法,讓學生既放得開(可任取文中的語句)又收得攏(舊攏到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上)當學生對中心句認知不一致時,我靈機一動,讓學生分成幾派自由辯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結合現實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進行評析發表看法,讓學生能辨證地看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落實“教書育人”中的“育人”這一環。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學生對重點字詞的解釋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讀訓練突出不夠,我了解到學生上課前預習的時間較長,課文讀的較熟,所以忽略了這一環節,後來通過檢測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我才知道“讀”是語文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俗語正說明了這點,今後我一定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
不足之外還在於我的教學觀念更新得仍不夠徹底,講課或多或少有考試的牽制,學生辯論時兩方都有理,而我為了學生考試時的唯一答案,在辯論之後把答案牽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這一點無疑是與新理念觀點相違背的,對此,我只能說我還未完全從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徹底走出來需要一個過程,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逐步戰勝“舊我”的。
篇二: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五柳先生傳》是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下面,我僅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回顧和反思。
一 分析學情,激發興趣
針對大多數學生不大喜歡學習文言文的現象,我首先做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入手,自然地過渡到陶淵明,再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說說“心中的陶淵明”。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能與新知識形成一定的比照效果,自然地導入到課文的學習。
二 突出朗讀訓練。抓住“讀”這一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力求體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俗語的內涵,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讓學生誦讀、美讀、跳讀、研讀,含英咀華,讀出美,讀出發現。
三、分析文章,免入俗套
在對文章語言的品析上,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雜亂無章,我採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內容的品析方法,讓學生既放得開(可任取文中的語句)又收得攏(收攏到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上)。讓學生分成幾組自由辯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四、尊重學生,創設氛圍
創造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並及時的給予賞識。如此以來,使整堂課具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讓我更驚喜的是,幾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他們一改“金口難開”、“冷眼旁觀”的做法,積極的發言。
五、走出預設,拓展思維
在回答問題時,本以為學生會落入我的“圈套”,按照我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卻沒有想到課堂卻走出了我的預設。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讓原來只是一個看似很普遍的問題,牽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活躍異常。的確,創設學生感興趣,答案具有不確定性,能引起爭議的話題,不僅能讓學生有發揮的餘地,而且能使學生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來發表意見,並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悅感。
要改變語文課堂這種沉悶的氛圍,問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不但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而且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比如,“你喜歡五柳先生嗎?請說出理由”此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全面了解五柳先生的基礎上進行的拓展訓練,讓學生結合現實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進行評析發表看法,讓學生能辨證地看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落實“教書育人”中的“育人”這一環節。
六、授人以漁,注重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塞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在這堂課上,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是貫之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尤其是教給學生知人論世讀書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力爭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比如,“試分析五柳先生和陶淵明的關係”這一拓展性練習的設計,意在溝通課內外的聯繫,溝通本課與學生以前讀過的陶淵明詩作的聯繫。此題沒有統一答案,重在引導學生課外查找有關資料,談自己的看法。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有利於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有關陶淵明資料的能力。談自己的看法,同時又是一種口語表達的練習。
七、當然,課堂存在的瑕疵很多:課堂不夠活躍等。
篇三: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塞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本節課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主,教給學生讀的方法(知人論世讀書法)、譯的方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背的方法(線索背誦法),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較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
本節課主要是突出朗讀訓練。常言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課文讀得熟,再抓住“讀”這一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
“新課標”試行以後,語文教學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啟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最後結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這節課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在探討有的問題時,教師總情不自禁地想將學生引向自己的預想答案,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探究的能力。今後還應該在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進。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