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一顆小豌豆教學反思

一顆小豌豆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一顆小豌豆教學反思(一)

  這次經過我們語文教研組的共同努力備了《一顆小豌豆》這一課,由我來執教,我認為課堂的整體效果和我們預期的有一定的差距,並不是很成功。我分析原因只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對於學生還是有些高估。例如在講小豌豆的生長環境的時候,引導學生找到了相應的段落,並進行朗讀,認為學生一定會說小豌豆的生活環境不好,畢竟那是窗台上的裂縫,只有一點泥巴,可是學生好像對於這樣的環境不能理解,認為有點泥巴環境就很好了,在課上,如果我們讓學生想象讓他去那個裂縫裡生活,他願意嗎?也許這樣一個小問題就能讓學生豁然開朗吧,這和我的經驗不足有關,這時候也有點過於着急了,所以有些時候給學生的空間有點少,這和我所研究的問題和相符,我們的問題應該是“橋”,讓學生很自然的跟着你去走,並且還能有所創造。

  第二:課上的問題過於瑣碎。我們在備課時準備的很沖分,但是在理解重點的部分時,我們的問題不夠具體,我們在備課時討論的還不夠細緻,沒有具體到哪一個問題要怎麼問,學生的每一種回答我們要怎麼去接,起引,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了,通過我來執教,我發現自己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課上雖說是激情飽滿,但是在遇到一些“意外”的時候,還有有點手足無措了,這樣我之前問的問題和後來重複的問題就有些不一致了,也讓三年級的孩子有點茫然了。

  第三:朗讀指導少。朗讀的形式也少,在課堂的開始有些浪費了時間,所以在理解重點的時候讀的少,說的多,學生的自主理解部分也有點欠缺,課堂學生的主題地位就不夠顯着了,我有時又有點像在演獨角戲,三年級我們不能過多的去理解,還是應該在讀上去指導,我們研究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朗讀,不能只是老師的簡單指令,的確,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穫,我認為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都應該如此,想法設法的去讀,每次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讓學生部覺得枯燥。這樣朗讀就是學生喜愛的課堂程序了,而不是老師簡單的發令。

  第四:“高帽子”沒戴好。我們研究的主題之一就是怎麼給學生戴“高帽子”,在備課時我們也準備了很多“高帽子”,但是在執教過程中我送出的很少,還有很多“高帽子”留在了我這,適時的表揚,能夠讓學生有榮譽感,更有學習的動力,想得到“帽子”的同學在課堂中的表現要比其他同學積極。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多準備,並且要多送“高帽子”。

  最後,我們要就的三大問題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都有所體現,只是有的還不夠完美,這也就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探索,讓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成為學生的最愛,讓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上得到成長。

  一顆小豌豆教學反思(二)

  《一顆小豌豆》這篇文章是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述了一顆小豌豆在一座小樓的窗檯裂縫裡發芽、長葉、開花;房間里住着一位病得很厲害的小姑娘,小豌豆頑強的生命力,使小姑娘鼓起勇氣,戰勝病魔,小豌豆從中得到了快樂這樣一件事情。首先,我認真閱讀了課文,因為它是一篇童話故事,所以整篇文章在讀下來之後,感覺作者不是在寫故事,而是在講故事、說故事,那童稚的語言、口語化的描述,都能讓人感覺到作者好像正坐在人們面前,娓娓地給人們講小豌豆的故事:“時間一天天過去,豌豆莢慢慢的變黃了,豌豆也慢慢的變黃了,它們長大了,長得結實了”,“不一會兒,小房子給打開了,五顆豌豆滴溜溜一齊滾了出來”,“第五顆,就是那最小的一顆豌豆,飛到了一座小樓的窗台上,骨碌一滾,滾到一條裂縫裡,那裂縫裡有點兒泥巴,上面還長着青苔”,“猛勁兒長”,“可不是嘛,小姑娘的臉色好多了,她還能自己坐起來,坐上整整一個鐘點呢”……語言雖然淺顯,但是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而“綠陰陰的,好像一間綠色的小房子……它們一排兒坐着,誰也不跑來跑去”、“ 春天到啦,樹枝該吐出小芽兒來了。小草兒也該從土裡鑽出小腦袋來了”則是完全從兒童那種非常天真的角度來描寫,用兒童的眼睛、兒童的耳朵和兒童的心靈去看、聽和感受,極富情趣,表現了兒童單純樸素的情感世界。學生在閱讀之後,也可以較快較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能感受到小豌豆的活潑、熱情、樂於幫助別人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隨着着名的童話故事而自然的滲透到學生的心中。

  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思考,從中感悟小豌豆活潑、熱情、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呢?這是全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是一篇長課文,涉及到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其中,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又十分深刻,如果在有限的時間裡,面面俱到地進行教學,就猶如蜻蜓點水,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主攻目標不明確的現象,教學效果自然就不夠理想。因此,對於課文的教學內容要敢於大膽取捨,對一堂課的教學安排,要善於突出一個重點。教學時,我以“這是一顆怎樣的小豌豆?”這個問題貫穿全文。抓住這一問題就可以把全文的內容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一條清晰的主線。因此,從重點句入手,把理解句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從詞句到篇章再回到的詞句的閱讀過程,它的顯着特點是: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重點突出。

  由此,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的首要任務就在於認真鑽研教材,區分教學內容的主次,抓住教學重點,提煉出一條貫穿全文教學的主線,讓教學內容活起來。

  一顆小豌豆教學反思(三)

  這篇文章講述了小豌豆希望能給人們做件好事,終於在發芽、長葉、開花的成長過程中,給屋內患病的小姑娘帶來愉快與生機的故事。

  全文無一愛字,但讀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縈繞,有一絲從心底自然生成的感動,讓人回味,使人不由自主地隨小姑娘心情的變化而變化,隨小姑娘病情的好轉而歡樂,不由自主地因小豌豆的善良和愛而生敬佩之情。小豌豆的愛不驚心動魄,不蕩氣迴腸,但卻潤物無聲,自由流淌。

  但是,對於能給他人做件好事的小豌豆被學生表揚一番,就這樣學習就夠了嗎?作品的深度和可供學習的地方就這麼點嗎?我不滿意。

  然後,我上網查閱了安徒生的這篇《一個豌豆莢里的五顆豆》。我發現,課文對原作的改編之處還是很多的:課文沒有提到呆在豆莢里時,小豌豆們的感受;課文只寫了豆莢中第五顆豆的遭遇,沒有其它的豌豆的結果;課文中沒有提到小姑娘的家境貧窮,而原作在這方面是動用了一定的筆墨的……

  在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對比了課文和原文,發現了原文是這麼寫的:“從前有五顆豌豆住在一個豆莢里,它們是綠的,豆莢也是綠的,因此它們相信整個世界也一定是綠的……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過去了,這些豌豆變黃了,豆莢也變黃了。‘我想是整個世界變黃了。’它們說——也許它們是對的。”看了這段話,我想着好笑——學生可能早就接觸過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相信不少孩子閱讀過改編給兒童看的安徒生故事,可能在他們的眼裡,改編過的故事是真正的安徒生寫的童話,我想,這是改編少兒故事的通病。現在,錄入課本的故事還不是原裝貨,那麼還要讓學生只看偽故事嗎?

  思前想後,我覺得在課文的教學時,我不能只讓孩子知道課文,而不知道真正的故事內容。所以,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豌豆莢里的五顆豆》。

  在課上,我先教學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課文,而後,我出示了原文,並且強調,改變原文的用意,接着讓學生進行比較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找到之後,師生共同討論原文這樣寫,課文這樣改的原因。儘管不能詳解作者的原作,但是,學生還是很有收穫的——

  他們知道了課文之所以寫一顆豌豆,因為它是主角,如果寫其它豌豆的遭遇,一方面課文會更長,不宜我們在上課時全部學懂,而且內容會不集中。

  他們知道了豌豆們住在豆莢里,覺得整個世界就只是這個小豆莢,豆莢怎樣,世界就是怎樣,所以他們的願望就是:“想到更遠的地方去”、“只想睡覺,但也要換個環境睡”,而這樣顯得小豌豆的願望更可貴——不但不好高騖遠,而且更有意義。這樣的認識比照課文,暗示更明顯。



一顆小豌豆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