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離騷教學反思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對於這樣的課文,我覺得有責任必須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
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藉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
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兩節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計劃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藝術手法上,與《詩經》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體會。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個重點。
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篇二:離騷教學反思
一、教學思路回顧
《離騷》是一首經典的古代抒情長詩,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以六言為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從教學銜接上看,高一上冊的學生入學不久,文言文只接觸了一篇《燭之武退秦師》,而初中文言文選文少而短小淺易,這篇《離騷》原是高一下期的課文,課文長,文字深,還夾雜不少方言,閱讀障礙較多。從表現手法看,《離騷》多用比興,它的香草美人象喻系統讓表達晦澀難懂,從思想情感看,文中所表現的忠君愛國之情,以學生的年齡閱歷理解起來容易流於表面。
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不把本就難懂的《離騷》再往深難的方向拓展,而是運用“趣味語文教學法”化難為簡,設計簡單有趣的教學過程,針對要解決的主要教學問題,依照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個性,結合我自己的教學風格與特長,將語文教學在學習程序和方法上的簡單化,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同類文本的閱讀規律。
一)教學目標的簡單。
1、結合單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講。《離騷》是高一下冊,詩歌單元中的課文,而詩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種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列入預習案,完成翻譯,並在教學時帶入句中,隨文翻譯;而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倒裝句等文言現象則不做過多講解。
2、對學生情況盤點,切實弄清現有水平,了解學生學有困難的地方,重點突破。學生已經掌握的不再重複。確定教學目標為:能在體會楚語,理解內容情感的基礎上進行個性解讀認識屈原。
二)教學切入的簡單
1、找文本最明顯突出的特點為切入點。《離騷》是一篇楚辭,帶有鮮明的楚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響最深遠,流傳最廣泛的。於是決定以“楚文化”為切入點。
2.具體操作中盡量找離學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剛好來瀘州前在瀘州的介紹資料里看到一副漢棺上的畫,誤認為是屈原了,於是我出示漢棺上的巫師的形象,做了以下導入:請大家猜猜老師出示的這個人是誰。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是屈原,我詢問幾個理由后解釋:“他帶着高高的帽子,佩帶着長長的佩帶,第一眼看上去,我也以為他是屈原,但其實不是。這個我可以認錯,但你們不能,因為他就是我們瀘州市郊出土的8號漢棺上一個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師。楚地的東西為什麼會在出現在相隔千里瀘州呢?至少說明古代楚文化,影響之深遠,流傳之廣泛。”因為運用到的是離學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學生們甚至現場的老師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3、不必要的話不說,直接切入文本。然後由楚文化直接引入到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屈原的《離騷》。
三)教學環節的簡單,
簡單明了,減少一切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按“情景激趣—探索生趣—總結固趣”的基本程序,明確幾個探究點,教學過程一目了然。
先簡單讀詩,按楚語,楚物,楚人情的順序分析文本。
1、比較閱讀,體楚地之語。
要求學生任選詩句壓縮,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詞。再比較改后的句子和屈原原句的區別,並以“天府中學我愛你”與“天府中學啊我愛你”的對比,總結出楚辭多“兮”,多楚地方言,表達上更自由,抒情上更深情等特點。
2、揭神秘面紗,尋詩歌本意。
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譯分析“香草與高尚品德”“美人與我之間”的相似點,來認識離騷“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統,體會其曲折抒情的特點。並結合張籍的《節婦吟》,張九齡的《感遇》,了解“香草美人”這一象喻系統對後世的影響。
3、找關鍵字詞,悟情感變化。
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中最能表達情感的字,並解釋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
在學生回答時設疑:作者前面說“不悔”,後面說“悔”,是否矛盾。來明確屈原在忠君愛國這一主情感中細微的情感變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情,指導閱讀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豈余心之可懲。”最後仿文懷沙先生唱離騷,帶學生更直觀感受屈原所表達的情感之深沉。
上面三個步驟正是簡單讀詩的方法:先感受語言特色,再分析象喻,讀懂文意,最後讀懂情感。
(二)個性讀詩,分別引入洪興祖和班固對屈的評價,一個是主戰派,與秦儈政見不合,被貶抑鬱而終,他對屈原的評價是“雖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為歷史學家,從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角度評價屈原“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兩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造成他們對同一個人評價的不同,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以“屈原,我想對你說,”寫一段兩分鐘的演講辭。
二、課堂亮點
這次賽課,我採用龔如君老師的趣味語文教學法,將課堂分為情景激趣導入——探究生趣突破——總結固趣拓展三個環節,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說來有如下亮點:
一)情景激趣導入
屈原的《離騷》篇幅較長,又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難懂,學生畏難情緒嚴重,因而容易學得沉悶,所以在課堂導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選擇了投影瀘州市郊出土的漢棺上一個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師形象圖片,讓學生猜猜他是誰。學生們誤以為是屈原,從而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進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而這種情景激趣就踐行了龔如君老師的“趣味語文教學法”,做到了課堂的“有趣”。
二)探究生趣突破
“新課標”要求,閱讀古詩文,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的基礎是立足文本,理解文意,所以我設置了“預習案”,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梳理基礎知識,於課堂上我再簡潔精練地檢查落實字音、釋義等內容,體現了“趣味語文教學法”倡導的“高效”教學理念。
“新課標”還提出,古詩文在教學中須反覆誦讀,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就是在誦讀詩詞方面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聲求氣”指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吟詠詩韻”指通過吟詠詩文的音韻來體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因此在壓縮語句、找比興句、找直抒胸臆句等環節均注重了體味誦讀,既串起了課堂教學,又煥發了課堂活力。
我深深知道,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情化自己,進入情境,用感情線牢牢地牽住學生,以情激情。為此,我專門學唱了“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幾句詩,用簡單易懂的形式詮釋了複雜艱深的《離騷》,契合了“趣味語文教學法”的“簡單”教學理念。展示了我的才藝,博得了全場老師的喝彩。
三)總結固趣拓展
在簡單讀詩,尋詩歌本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簡單讀懂詩的方法,而後引導學生對屈原進行個性化解讀,設計了“屈原,我想對你說”這個探究性話題,要求學生即興寫作和演講。學生積极參与,尤其兩個男生所寫文字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對屈原的獨特解讀,憑一段優美的文字捕獲了全場師生的心。這一設計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所謂“一石几鳥”。
三、課堂遺憾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熱情很高,參與意識特強,我彷彿看到學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蕩,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涌動。似乎受到了學生的牽引,忽略了對課堂的駕馭,在細節處理上略顯繁瑣,導致課堂節奏稍顯緩慢,結尾的練筆演講稍顯倉促,這體現了我經驗不足,期待在以後的教學中完善。
篇三:離騷教學反思
《離騷》遠離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說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着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通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於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現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於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
最後,對於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通過關鍵句進行總結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展背景中,聯繫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面了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離騷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