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幼童觀后感

幼童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幼童觀后感(一)

  看完《留美幼童》,我的腦子裡一直就回蕩着這樣一句話:這是—個榮耀而悲傷的民族故事,這群幼童是最優秀的幼童。

  派留學生出國,本來是近代世界文明交流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中國卻經歷了一個十分曲折的演進過程。首先,長期閉關鎖國的封建中國政府,帶着妄想幼童只學其電報,鐵路,航海,軍事等方面的技術及技能,卻不能學習外國的政治,不能沾染外國的民俗; 其次,每個出國的幼童的家長都簽署了一份“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類似賣身的生死契約。第三,清政府的保守派一直在阻撓着計劃的進行。最後,在財政上,他們面臨著極大的困境。而從幼童本身而言,他們年幼,身處異鄉,面對着不同文化的誘- 惑,能否做到抵制住誘- 惑,能否學有所成,也是極大的挑戰。同時後來的排華浪潮等,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個計劃的最後過早收常

  但我們也要看到,各個幼童都是極其出色的。他們向美國 ,乃至整個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榮耀。不光是在學習上,他們很快就趕超了美國孩子,顯示了他們的學習語言的天賦,在體育以及其他方面,他們同樣出類拔萃。在整個紀錄片中,最震撼我的是蔡紹基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他生動形象的鴉片貿易的可怕,有力的抨擊了這一想象,最後他說:“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將會醒來並註定會驕傲地屹立於世界! ”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希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回來后,擔任了重要職位,比如,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 詹天佑、中國第一位礦冶工程師-- 吳仰曾、第一位在美開業的華裔律師-- 張廣仁等等。從這個層面來說,這次留學計劃取得了成功。

  有人提出說,派遣幼童出國,實在是浪費財力物力,還不如派青年出國。對於這個觀點,我是持否定態度的。我認為,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恰恰只有派遣幼童出國是最適合的。大家都知道,在當時,凡是在國內的讀書人,他們學的都是四書五經,都是要接受科舉制度考試的。如果讓這麼一群,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已經形成的成人去美國學習先進技術與文化,且不說他們的語言認知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較幼童要慢外,恐怕他們也很難處理好對兩種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矛盾與衝擊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無法融入所呆的社會,那麼就很難真正學到該社會文化的實質知識。幼童有其天生的敏銳性,好動性,適應性等優勢,同時對他們來說,可能存在更少的壓力,可以更好的學好知識。

  雖然容閎遠去了,他那120 個幼童也早已遠去,但這個百年前的傳奇演繹過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跌宕命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讓人讚歎也讓人扼腕。

  幼童觀后感(二)

  剛剛終於把5集紀錄片“幼童“看完了。

  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份激動,或更確切的說,是振奮。

  1870-1881年,中國官派留美學生的學習經歷,這段歷史,不僅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憂國官員的創世之舉,更是容閎先生在1852年就定下的歷時十八年才實現的一個持之以恆的理想。120名留美生,平均年齡只有12歲,卻在太平洋彼岸留下了一個個將永遠被後人記住的傳奇故事,而他們回國后所成就的事業與成績,更是對這項幼童留美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觀片后,有幾個感想,還深深地讓我沉思:

  1、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堪稱真正的戰略家與愛國者,他們看事的深遠,籠絡人才的用心,振興衰亡王朝的奮鬥,當體現在留美幼童這件小事上時,是如此的深刻與令人深思;

  2、幼童中,有幸運的讀完大學的(詹天佑與歐陽庚),有不幸早逝客死他鄉的,又尚未完成大學學業便被召回國內的(絕大部分),有的在中法海戰,中日甲午戰陣中戰死殉國,甚至還有違抗召回令,逃跑滯留的同學(容暌(kui,好像不是這個字)和另一位譚姓同學)。 但無論如何,這批幼童在他們或短或長的人生中所成就的東西,應該是他們最難忘的回憶。

  3、當庚子賠款留學生在20世紀初期重新繼續起這段歷史時,歷史又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兩批學生走的都是同樣的線路,先從海路到達舊金山,再坐火車橫跨美洲大陸直達斯普林格(Springfield)。只不過,在斯普林格接這批學生的已經是容暌,而不是40年前的容閎了。時光流逝,歲月無情,但歷史仍然繼續前行。

  4、容閎先生的墓好像在美國康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希望我今後有機會去那前往拜訪憑弔一下。

  再說一個花序吧: 雖然幼童留美學生中沒有去康大的,不過在庚美賠款學生的一張合照中,出現了康奈爾大學的橫幅。哈哈,Cornell, 雄起!

  總的來說,這部紀錄片拍得很好,為我們展開了一部一百多年前發生的看似普通卻將註定影響深遠的事件,一部對於與這件事相聯繫的人特別是對於那些幼童而言,百年的傳奇!

  幼童觀后感(三)

  所謂英雄造勢時,時勢造英雄。容閎無疑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很顯然,容閎的努力給了120位中國的孩子前往美國留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行將就木的大清王朝一個復興的機會。這也為中國的自強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但是,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整個歷史的最終進程的,這也註定了整個留學事業的悲劇,就算是這四批幼童一直在美國學成回國,最終在這樣的制度下,也是無所用處的。容閎也算是一個悲劇的英雄吧,同樣是時勢毀了這個英雄。

  我不知道當時李鴻章是怎麼樣期待這些留美幼童的,期望他們給這個龐大但是危機重重的帝國帶來什麼?古人孫子有云:兵者,國之大事也。在現代,毛澤東也說過“槍杆子里出政權”,我們平時也說“當生存都成為問題的時候,精神有什麼用?”。送去美國的幼童多學習的鐵路,電報之類的工程技術類的專業。我很鬱悶,就像在紀錄片中所說的,在李鴻章的信中所說的,我們需要的是軍事類的人才。誠然,科學技術、經商之類的可以富國,但是不可以強國。軍事的強大才是一個國家生存的基本保障。李鴻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為什麼就在所學專業沒有一點的要求呢?

  還有一個問題我很想說,在幼童留學的期間,清政府一直在擔憂這些孩子的思想問題,害怕這些留學生只學習到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思報國。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盤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傳統的前提下,把美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不可思議的是,政府認為這些學生,他們花的是政府的錢,就應該只學習工程,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對他們周圍的政治和社會影響要無動於衷。這種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但是事實是,雖然飽受祖國的猜忌,受到了來自家鄉人民的嘲諷歧視,但是赤子之心不曾改變。 “當我們乘坐日本號輪船溯江而上時,我們又一次見到了上海,曾想象會有人在碼頭熱烈的歡迎我們,能見到我們的親人,能感受到闊別已久的祖國擁抱我們,但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我們坐在獨輪車中,暴露在人們驚異、嘲笑的目光中我們的神情舉止在他們眼中一定像一群怪物。”這是黃開甲回到上海后的日記。很難想象,一群在中國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一群始終熱愛着祖國的年輕人,就是這樣被對待。在被提前召回的過程中逃跑的榮奎,聲譽自然不必多說,但畢業之後,仍然堅守當年簽署的約定,來到了中國駐美公館工作。然而,如今,我們現在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減當年,我們必須承認,在現在我們社會的制度不甚完善,但祖國需要你們,留學生們,又有多少人滯美不歸,滯歐不歸的。

  還有我就是覺得清王朝的運氣也是不佳,當李鴻章和曾國藩策劃選送幼童出洋這一千古未有之奇事時,他們滿懷期望這些出洋學生在掌握喜人擅長之技后,可以幫助中國漸圖自強,可是,當留美幼童回到他身邊時,在變革的道路上,舉步維艱的國家,卻接二連三遭受致命的重創,瀕臨亡國的邊緣。這也就是清王朝的自掘墳墓吧,把自己的重生之路給廢掉了。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也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別人。

  幼童的歷史真真切切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除了感嘆他們的優秀之外,也深深的為他們感到惋惜,他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可他們的命運卻充滿了遺憾與惋惜。如果不是政府的膚淺與無知,以他們的能力必將獲得更大的成就。中國現在都缺乏這樣的人才。



幼童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