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篇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篇

  《唐山大地震》:一部對得起我們所受苦難的電影

  在成都與媒體的見面會上,面對年輕女娛記提出的拍這部電影是否會給災區觀眾帶來二次傷害的問題時,馮小剛怒了。一些人把這種怒,看成是一種製造話題的營銷策略,而另有一些人,則將這種怒,看成是一種被誤讀之後的絕望。結合此前他關於輿論圈的“婊子論”以及越來越顯現出的歸隱之心,讓人感覺出他內心深處不被理解的大悲涼。

  儘管馮小剛一直很排斥太龐大莊嚴的高帽子,曾說“說誰大師那是罵人呢”,但人們仍願意將“悲喜巨匠”這頂帽子牢牢扣在他頭上。他此前的所有電影,都把人間的大喜大悲演繹到了極致,這是一種看透人間百態之後對人世的接近於神的領悟,如大悲咒一般,歡快的節奏之中深藏的,是深入骨髓令人心碎的悲涼。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的電影,可以讓人笑着流淚,也能讓人流着淚笑。試問在國內電影導演中,有多少人還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有評論家曾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淚光中的微笑”,馮小剛的作品,已接近甚至超越了這種境界。回望他從影以來的所有作品,最大的特色,就在於有“人”味,是人拍給人看的,這也使他的每一部電影,充滿了人間最真實的喜怒哀樂,使觀眾感覺親切而溫暖。

  如果僅止於此的話,馮小剛的意義和價值,還顯得太簡單。作為中國電影界不多的一個在商業電影和藝術價值上都能取得成就的大導演,商業訴求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元素,而如何把商業訴求和藝術價值這兩者拿捏得到位,就不只是個手藝問題了。他的一些同仁,要麼是賺了鈔票丟了臉,要麼是得到了藝術卻逼瘋了投資人。( )這兩者都不是可持續發展的路數,從長遠看,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是不利的。基於這種原因,中國的電影,還需要更多像馮小剛這種既懂藝術規律,又懂商業規律的明白人,讓人們真正安心樂意地購買他們生產的精神產品,心甘情願地被他們賺了鈔票,並為他們為藝術所付出的誠意,真心地叫上一個好。

  在無數場合,馮小剛和他的妻子徐帆都說過,拍《唐山大地震》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大家哭。但是,真誠的藝術態度,加上震天動地的題材,再加上一流的團隊和精良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註定是要拍出令觀者共鳴的作品的。知道中國國情的人肯定清楚,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和能力,來拍這樣一部至今說起來都還是有點“敏感”的電影;也並不是所有這樣的電影,既能獲得有關部門的通過,又能受到觀眾的認同。

  我甚至覺得,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史詩性的東西,讓人想起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並欣慰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終於有人能如此真實但又不絕望地記錄。我們缺少的不是災難的記憶,而是如何記錄和展現這些經歷的能力。此前,我們要麼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拍或不敢拍;要麼是因為有各式各樣的顧忌而顯示出極度的不真實。以至於讓人產生我們所產生的作品,根本對不起我們所經歷過的苦難。

  而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顯然是一個特例。

  《唐山大地震》的震撼

  張頤武

  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被期待很久的電影,也是今天成為公眾的焦點的一部電影。它帶來的震撼是多方面的,也顯示了中國電影的“大片”到今天所展現的對於人性體察的深度和力量。這部電影一方面激發了觀眾的觀影的熱潮和媒體的高度的關切,另一方面也為中國電影表現一種災難面前的人性的複雜和豐富提供了新的經驗。這部電影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馮小剛對於從1976年到2008年三十二年的歷史的具體性並沒有一種民族志式的描寫,雖然裡面表現了毛主席的去世,人們生活的變化,但這些都是在後景的零星的展開,並不具有歷史的意義,電影是力圖在相對比較稀薄的歷史的背景之下展現一種來自血緣關係的倫理的問題,一個個體和她的家庭之間的複雜的糾結其實才是這部電影的重心。在“超歷史”之外,馮小剛在這裡也徹底脫離了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思考人性的“第五代”的角度,具有了一種“超文化”的特色。《唐山大地震》所表現的感情可以說是帶有強烈的“普遍性”色彩的。這裡的表現是異常單純和平易的。僅僅是一些最普通的人,僅僅是一些有着最平常的要求和命運的人, 在一種“絕對”的情境之下的必然性的反應。這種反應的“原初性”在於它不是以特定的文化為基礎的,而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類的情感。

  無可爭議,這部電影的真正的主角是女兒方登,正是她的死而復生才引發了這個故事的敘述的動機,方登的內心的隱痛,對生母的疏離正是這個電影對於“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的說法的最好的詮釋。正是方達的內心世界的隱痛和記憶深處難以名狀的對於那個最為驚心動魄的“決定性”的時刻的追問構成了這部電影情節的支柱。方登的命運中最為慘痛的就是母親當年的絕望的選擇中的痛苦。正是方達對於母親選擇的痛苦造成了難以修復的傷痛的記憶,這種記憶是對於人類的基本的血緣關係和倫理關係的衝擊。這給方達的生活造成了難以彌合的困擾,使得她在生活的幾乎所有階段都和自己周圍的生活格格不入。“二十三秒”給她留下的痛苦是絕對的,但這需要三十二年來加以平復。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有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重複。歷史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有了一個驚人相似的重複。從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歷史正好在三十二年的過程之中經歷了兩次這樣的驚人相似的大自然的力量的顯示。而方登的隱痛也正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見證了一個母親的讓人震撼的選擇之後才得到了真正的平復,她才真正理解了母親在絕望中的選擇的痛苦,她才能將心比心,體驗到母親的痛苦之後,她才可能和母親得以和解,才使得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在已逝的父親的墳前得到團圓。這個故事本身才得以完成。歷史通過重複獲得了新的意義,極限性的表達在重複中得到了升華。人類的感情的高度才得以彰顯。歷史在一個輪迴中有了新的展開。無論對於母親、方達和方登,這些平常人的生活被災難改變,而同時他們也超越了災難而獲得了新的人性的可能。我們在這部電影所具有的感傷的內部,看到了一種真正的自信心,一種對於人性超越一切災難的自信心,一種對於人類本身的可能性的自信心。人是無可爭議的脆弱的,但他又無可爭議地堅強。他可以穿越三十二年的時光,讓理解和超越變成真正的美好的時刻,而當這些展示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時候,才顯示了人類的生存的力量。

  在這裡,歷史的重複被馮小剛所發現並展開,他看到了三十二年的兩場大地震的自然性之中所意外具有的某種重複的巨大的意義。在這種重複中,個人的生命史也就成為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的一個部分。在這段歷史之中,中國正是從一種封閉的“特殊性”之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普遍性”,中國的今天已經變成了世界中的重要的一個“構成”而並非以一種“特殊”。我們才有機會更深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構成的創傷的記憶,我們也才有機會從一個新的高度感受唐山人的痛苦,這使得歷史在重複中其實有了新的一個獲得認知的機會。由此馮小剛今天所呈現的一切格外中國的時候,所具有的那種“超歷史”和“超文化”的意義才那麼的讓我們感到觸動。這裡的“超歷史”和“超文化”的人性的“極限性”才又如此深入地回歸於歷史本身,但這歷史和文化已經不是我們原來所理解的了。民族的哀痛和創傷已經轉化為一種人類的哀痛和創傷。馮小剛在今天通過方登的命運真正地穿越了歷史,發現了那個創傷的意義。這是一個闡釋者的力量,他有機會站在歷史的新的平台之上,提供了新的見證。正因為如此,二十三秒和三十二年找到一個自身的闡釋者,這部《唐山大地震》正是給唐山,給汶川,給中國和世界的以一部“極限性”的關於人類“原初”情感的電影。它在感動中國觀眾的同時也讓他們再度思考自己的命運。

  電影《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

  由馮小剛導演,徐帆主演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從7月22日開始,在武漢各大影院上映。今天上午去光谷中影國際影城,看了這場震撼心靈的感人大片。

  看完影片,我已哭成腫眼泡。

  從大地震發生開始,我的淚水就隨着徐帆精湛的表演淚流滿面。太真實,太逼真,太悲壯,太感人!隨着劇情的展開,那種真實,那種感人的情緒,就再沒離開電影中一幕幕,一場場。

  一個母親在取捨一對雙胞胎兒女生命的時候,不得不狠下心來說,“要弟弟”的那一瞬間,母親就開始活在心碎成渣的劇痛中。

  雙胞胎姐姐被人收養后,想永遠躲開自己的親人,她越走越遠,最終去了國外。因為,母親那句“要弟弟”的話時刻轟鳴着,在她耳邊廻響着。她不是不記得,而是忘不了!

  終於,弟弟和姐姐在汶川大地震救援隊中相遇了,姐姐同意跟弟弟一起回到了唐山。

  母親給女兒跪下,女兒也跪在老母親面前。

  母親跪求女兒的寬恕,又撕心裂肺地責怪女兒為什麼要讓自己擔心這麼多年... ...

  女兒從活人冢中,看到了母親無時無刻都在愛着自己的那顆傷痛的心。女兒淚流滿面,懇求母親的原諒... ...

  母親這輩子,懂得了一個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什麼是沒了... ...

  女兒也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愛... ...

  親情無限,血濃於水,這就是人間真情!

  什麼叫血脈相聯,什麼是生生死死也割不斷。這就是沒了親人的痛,會永永遠遠... ...

  我被電影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感動,我為電影中的人物,也為自己熱淚不止... ...

  我認為,這是馮小剛導演從影以來,拍得最感人的一部影片,也是他們夫唱妻隨的一部絕佳影片。

  感謝馮小剛導演!感謝徐帆精湛的演技!感謝孫道明,感謝張靜初,感謝李晨、王子文、張子楓、張家駿、陸毅,以及所有的演員!

  感謝《唐山大地震》劇組,感謝你們!



《唐山大地震》觀后感3篇 標籤:唐山大地震 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