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一)

  這幾天,中央電視台一台黃金時間播放《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個片子有新聞記錄片的風格。再現了當時重大歷史轉折時期黨中央、鄧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內幕,以前都是聽人講有多麼驚心動魄,現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鮮又真實。另外對一些歷史事件如"四五事件"、"兩個凡是"等來龍去脈搞得清楚了。這個片子還通過另外一種講故事的風格講述了當時的年輕人在歷史轉折時期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就在那麼一轉瞬間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讓人們發出無限感慨。如在1977年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當時還沒有公開亮相,就召開了全國科技座談會,提出恢復全國高考。他提出:在高考報名上,只看本人表現和考試成績,不看影響了中國人十幾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單位同意,不需要看過去參加過那些莫須有的"政治事件".這個政策的貫徹實施,影響和改變了幾百萬中國年輕人的命運,為國家儲備了大量人才。鄧小平從開始工作就開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說正中要害,為中國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科技和教育基礎。看了這個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時,一些教育戰線上的老革命、老前輩、老專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們都為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斷和混亂而感到痛心,他們都極渴望出來工作,開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過高考,1978年高校開學時,堂堂北京大學經濟系才30多個學生。當時已經歲數不小的北大校長、經濟學家馬寅初在開學典禮上飽含着殷切希望而又真誠的說:"我希望在你們中間,將來出現共和國的部長、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大家!"引起了年輕人熱烈的掌聲,相信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記憶深刻。我在想,當時是時勢造英雄,有多少人當時的年輕人象片中的建國一樣,認為"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變了我們自己的命運,而且還將要改變中國的面貌"、"我為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當時的年輕人學習熱情高漲,他們缺少的是什麼?是環境,是正常的學習生活。一旦這些條件滿足,他們壓抑了10年的熱情將會得到極大的釋放。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着普遍的"家國"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都"顧大局、識大體".黨中央英明地進行了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摘下了他們頭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知識分子,一樣也是勞動者,是工人階級的一分子",解放了他們手腳的枷鎖,極大地釋放了知識分子的這種"家國"思想下的工作熱情。以國為家,家就是國,他們迸發出了無限的熱情和能量。

  在當時,在國家走上正規后,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只要有條件,他們為國奮鬥的機會很多的,當然能夠考上大學為國做貢獻是必然的。試想想,現在的年輕人還有這樣的理想嗎?還有這樣的責任嗎?時代大不同,現在的年輕人缺少的是什麼?不是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而是機會,缺少機會。現在社會就業困難,別說為國爭光做大事的機會,就連一個企業應聘的機會越來越難了。拿周圍的大學生、研究生來說,年輕人現在到企業應聘,最願意去的、最熱度的、最難的仍然是進國企、事業單位、進公務員序列,如果進了這些"高大上"的單位,不說進了保險柜了,至少是吃喝不愁了,都比較安穩。誰都知道國企工資高,公務員有特權、有隱性工資。為什麼現在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普通人,不管是錢多的還是錢少的總沒有安全感。特別是影響民生最重要的一些事:買房難、上學難、看病難、找工作難、養老難。舊的封建官僚主義觀念仍然牢牢地籠罩着我們的普通人,幹什麼事得送禮,得拉關係,否則你正常的事情就會幹不成,干不好。但是只要你有關係、"會來事"或者有錢,不正常的事情、過份的事情也可以干成。唯一不算難的,就是購物到哪裡倒是不難,不過兜里沒那麼多錢。老百姓不缺吃喝,就缺錢,如果錢再多點,民生問題就更好解決了。民生問題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以習近平主席為代表的黨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就是要逐步解決老百姓的這些問題。

  現在社會這些問題歸結到底一點是什麼?我認為,是公平。2000多年前的孟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正義是社會最重要的問題,老百姓現在心態不平衡,主要是因為不公平。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樣,他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吃飯喝水這些低層次的生理需求了,而是更高層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公平的需要,就是把人當人的需要。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甚至連死人的火葬、墓地也都非常難,資源分配不公、公權權力太大,權力尋租永遠存在着豐沃的土壤。中國人自己早就習慣了這一套。比如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好學校,我家的孩子因為沒錢而上不了好學校,將來孩子們的命運可能就會大不一樣。正所謂"寒門再難出貴子",是因為窮人的孩子由於沒有個好爹媽資源稀少將會越來越窮。為什麼把一樣的學校非要弄個尖子班、試驗班,把好老師全弄到這些班裡去了,其他普通班老師教得沒勁,學生學得沒勁。一切是因為尖子班、試驗班的孩子他爹媽有錢,錢多的肯定要優生照顧。其他如看病難、找工作難,都跟資源分配不公有關係。說白了,公平正義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貧富分化太嚴重,現在國家要挖掘和擴大內需,普通老百姓的被房價壓爬下了,要買其他東西可不就沒錢了嗎。

  當然,有一種人,不象知識分子整天憂國憂民。他們也通過"勤勞致富"發了家。你說他偷機也好,權力尋租、機會尋租也罷,畢竟他們是成功了。與其說他們抓住了時代給予的大好機會,不如說他們是早就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礙,鑽了社會漏洞,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達到了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生境界。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一個"老實人"是辦不了大事的。機會要靠自己真正的爭取,不能"等要靠"就能自然而然而來的。我們一方面在埋怨制度有問題的同時,我們的心態也要隨着改變。應該抓住一切機會來發展自己。從動機理論上來說,只有發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繼續為國家、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有時候,人這一輩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連保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難。你要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一個平凡的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可以說那是不可能的。不光這樣,我們這代人甚至幾代人,都是不可能的。機會太少學會要爭取,能力不足要學習和鍛煉。要有強烈的企圖心,否則你將會輸得很殘。如果你的願望是考試得100分,那麼你可能得90分;如果你的願意是考80分,那麼你可能得70多分;如果你的願望是我只要及格就行,那麼,你有可能連及格都達不到。人在設立自己目標的時候要稍微高一點才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如"惦個腳能夠着就行".如果你一輩子把平平安安、平安無事為最高境界,那麼你一輩子其實是更累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想到的事情將會很多很多。更何況在這個吵鬧的世界,你顯得多麼另類。你睜開眼睛看看,那些奉行自己"無所欲求"、"平安為福"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原來他們是衣食無憂的至少社會中產以上的人才會這麼說。難怪呢,因此,奮鬥吧,不要被他們所忽悠了。只有你努力了,才有未來,否則,你的未來,他就真是個夢。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二)

  在鄧小平誕生110年之際,中央電視台晚上黃金檔播放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此劇好評如潮,晚上老人們遛彎,無不談論鄧小平。一到20點,紛紛結束散步,返回收看。

  鄧劇反映了30年前,國家經濟嚴重滯后,百姓缺衣少食,在積重難返的現實中,鄧小平如何衝破思想行政的重重阻力,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些馬克思主義種子,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心中播下。扭轉航向,從"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錯誤軌道中,轉舵到全黨工作重點是發展經濟,端正了航向,使國家走上了富民強國之路。

  本劇以夏家田家兩個高幹家庭為敘述複線,既細緻入微又生動感人地再現了歷史轉折年代偉人鄧小平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正確決斷的提出,展現了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風采。此劇是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清明上河圖》式密集的歷史人物

  這是一部很有創意,藝術手法有重大突破的電視劇。這種突破或許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

  編導用實力派名演員,以真真切切的表演形式來還原歷史的一部大型"歷史紀錄片".

  一個個我們當年曾經熟悉的知名人物,就如《清明上河圖》般,在屏幕上活躍起來,說著笑着沉悶着愁苦着忙碌着。黨的總書記胡耀邦,老帥葉劍英,將軍羅瑞卿,決策人陳雲,谷牧,李先念,國筆胡喬木,外長喬冠華,黃華,耿飈。我們熟悉的陶鑄曾卓陶斯亮,兩彈一星科學家鄧稼先,王淦昌,數學家陳景潤,報告文學家徐遲,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當然還有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兒子鄧朴方,女兒鄧楠等等,一一與觀眾見面。

  經歷過政治路線鬥爭大起大落的人們,早已不願意看虛構編造的故事。我們愛看的《檔案》《光陰》《探索發現》等,內容都是真實的,確鑿的。既然如此,創作者為什麼不可以創造出"紀錄片"呢?

  劇中眾多曾是時代閃光的人物,他們真實相貌,性格,歷史評價的準確定位,何其難也!

  二、司馬遷史筆式拎起時代大事

  司馬遷開創了傳記文學和紀傳體史學,以敘一個傑出領袖人物,而拎起一個宏大的波瀾壯闊時代,這是史記筆法。我為《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種敘事的宏闊和簡潔而深受感動。

  從1976粉碎"四人幫"鄧小平復出,到1984年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此時段的重大歷史事件,無論經濟政治工業農業文化教育,有條不紊一一展現。我們這些過來人,對重大事件是相當熟悉的。"四五"運動,反擊右傾翻案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於無聲處》話劇的公演,割資本主義的尾巴,鄧小平的"發展就是硬道理",與美國建交始末,鄧小平出訪日本坐新幹線,參觀日本鋼廠,鄧小平南巡。許多都是我們曾熟悉的關注過的問題。編劇還帶了一筆回答了釣魚島問題——中日簽友好協定時,雙方約定,不涉及這個問題。——現在有些人挑事——釣魚島阻礙了中日關係的發展。

  三、於無聲處聽驚雷

  一個好劇本,必須有藝術感染力,有教育的震撼,催人下淚;又有發人深省的力量,令觀眾有所感悟;必須有警醒民眾的感人處,振奮處。

  作者借當年北大演的話劇《驚雷》中主演田源之口,喊出了百姓們心底埋藏已久的話:"我們這個國家已經被糟蹋成什麼樣子了?"是的,三十年前是貧困,三十年後是貪腐。官員的貪腐有的已經以億計算了!吸毒的人已經以萬計算了!我這普通百姓,每周都要接到幾個詐騙電話,這些都多麼令人心痛!

  如今的北大,已不是全國進步思想的策源地,北大似乎已不是喚醒民眾的先驅者的匯聚地了。雖然校訓依然高掛,學子們依然文質彬彬,儒雅謙和,校園裡瀰漫著濃濃的學者氣息。但,北大已不是原來的北大了。北大師生們看此劇后能否深思,在歷史的坐標中回觀,北大如何再定位?

  印象里,九十年代后,媒體過多地引導人們如何吃喝玩樂,享受生活,博取名利。似乎這就是百姓們應該安守的本分。

  這些年,我們有吃有喝,衣食過剩,真正缺少的倒是精神食糧!

  依然是魯迅先生的論斷:改造國民性,是第一位的要緊事。我們必須在思想領域開疆拓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感謝編劇,感謝導演,感謝那麼多傑出的演員們!感謝創製此電視劇美妙主題歌的音樂人和詩人!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三)

  8月8日開始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已經播到尾聲,這部用4年完成劇本創作、5個月完成拍攝的電視劇,據稱"目前全國有6000萬觀眾每天穩定收看",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它的影響之廣泛可能前所未有。由於講述1976年底到1984年的中國政治歷程,這部電視劇激起了社會最廣泛和處在最中堅位置。

  不迴避歷史,這讓許多中年觀眾勾起了回憶。它誠實地以平民視角全景式描繪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實行全面改革開放這段重要歷史時期下,鄧小平同志帶領黨和人民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光輝歷程。但是,該片並沒有從一個國家領導人"高大上"的角度重塑形象,而是首次將小平的家庭生活搬上了熒屏。從這個角度來看,領導人的家庭所渡過的風雨正是與中國普通百姓小家相連,他的每一個決策深深影響着成千上萬中國小家庭命運的轉折改變。

  小平同志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懷瀰漫於整部影片,如恢復高考、知青回城、農民養鴨、平反冤假錯案、建設經濟特區、農村大包乾等等,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

  編劇團隊仍大膽採用了鄧小平及家人的實線和虛構故事人物,如田志遠一家、劉金鎖等人物形象的虛線結合方式,不但拉近了鄧小平與普通百姓的距離,而且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勾連,增強了劇本的故事性、情節性,鏡頭畫面的建構也深得人心。

  作為一部當代人寫當代史的電視劇,劇集寫作難度超越了其本身。然而,作為一段逝去歷史的再現,該劇的出現無疑為中國人民再一次展現了小平同志與國家騰飛緊密聯繫的命運。復出前的小平同志緊拉家人手,滿懷信心的說道:我還可以再干二十年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小個子老人深刻翻轉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命運,他的據以力爭使得無數冤假錯案得以平反,他提出建立深圳經濟特區的堅決態度,用軍事語言"殺出一條血路"表明了要使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小康日子的堅持和堅定……對今天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意義,也為千千萬萬的領導幹部再一次樹立了領頭羊的榜樣。

  主線設計精當,1976年到1984年是中國重大變革時期,把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作為主題,空間切割精確。

  "虛實結合、家國同構"的敘事方式,打破了符號化和臉譜化的傳統模式。虛實對接精準,"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細膩、合理,渾然一體。

  亮點展示精妙,高層與底層的揭秘,敏感人物不迴避,政治"脫敏",還原歷史,實現了政治與藝術的真正統一。

  心理把握精細,把神還原到人,從面部到手勢,一點一滴,在平凡中書寫傳奇。

  讓我們在享受視覺美感的同時,喚醒了三十八年前的苦澀記憶;讓我們在回顧道路艱辛的同時,充滿了對小平同志的無限敬意;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倍加珍惜。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四)

  昨天晚上看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起老漢對發生在青年時代一些事情的回憶。老漢雖一介蜇居農村的山民,但和中國大多數平頭老百姓一樣,雖然都在一個偉大思想的統領下活的懵懵懂懂,從不敢獨立思考,但是由於生存的經驗,分辨是非的一些生活常識在頭腦中還沒有完全喪失,人嘛,畢竟是高級動物,中國人也不例外。由於四人邦那時候事情做的太荒唐了,讓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了他們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中國的老百姓從一開始堅決打倒劉,鄧,陶,誓死保衛毛主席的衝動中漸漸冷靜下來,第二次批鄧遭到了中國老百姓的普遍內心反感和消極抵觸。一舉粉碎四人邦雖然是一些大人物策劃於密室之中的傑作,當然更不可能和老百姓商議,但是,當時它確實順應了億萬中國人的心愿。鄧小平的復出雖然是高層的決定,但是在民間是很有呼聲的,中國老百姓判斷是非的公式是純樸明了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四人邦太壞了,受其迫害的鄧小平就一定很好,所以說鄧小平復出在當時既是高層的意願也是老百姓的心聲。這種廣泛的人心思變的民意基礎決定了粉碎四人邦以後不但沒有出現一點社會動蕩,而且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普遍出現了老百姓自發的那種人心大快,普天同慶的社會現象。

  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層沒有及時公布粉碎四人邦的消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不知道,連那些管理我們的父母官也不知道,中央先是宣布了華國鋒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的決定,接着又宣布了以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關於修建毛主席記念堂和出版毛選第五集的決定。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宣布,以英明領袖華國鋒為首的黨中央遵照毛主席的遺願一舉粉碎了四人邦的消息。當時的老百姓不管抓捕四人邦是不是毛主席的遺願,反正都覺的毛主席晏駕了,四人邦也被粉碎了,國家就會走上正道,有了希望,如是就揚眉吐氣,人心大快,.現在我們講中國夢,回想起來當年象老漢這樣的小老百姓的夢境里曾出現過很多"好的故事".

  回想起來,粉碎四人邦之初,高層為防止四人邦餘黨搗亂,社會發生動蕩的所採取的一系列舉措,事後看來似乎有點多慮了,似乎高估了四人邦餘黨的能量,那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渣,樹倒猢猻散,根本不堪一擊,同時也有點低估了人民的覺悟,民心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亮之見,畢竟干係太大了,當年那事要讓老漢去干,我肯定比他們更小心謹慎,也許就不敢去干。

  劇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情節,在玉泉山葉劍英居處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那個頭箍白毛巾,手持大煙袋的農民宰相一定會很吸引觀眾的眼球,讓人讚歎,其實這和真實的歷史不大相符,大家都應該知道這是來自山西大寨的陳永貴同志,陳永貴在九大當選中央委員,出席九大的時候還箍着白毛巾,但是並沒有把旱煙袋帶到九大會場,那玩藝還是他先前當維持會長和後來當大隊支書時候享用的,中國共產黨十大以後永貴同志入閣拜相后雖然沒有象其他國家領導人那樣穿上畢挺的中山服,但他也再沒有再箍過白毛巾,更沒有再抽過大煙袋,翻開當年的一些影象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山西不但盛產煤炭也盛產勞模,當年身兼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職務的陳永貴和大寨的其他幹部都聲稱自己每年要參加農業生產勞動350天以上,這是鬼都不能相信的瞎話,他們竟拿來愚弄人,其實別說貴為副總理的陳永貴,就是其他一些勞模每天也忙於開會,接見,作報告,其實他們早就不參加體力勞動了。山西盛產勞模,山西人最了解勞模的底細,那都是沾了毛主席神氣的不倒翁,誰在台上他們都拍手。拍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一定要注重真實,有意無意的給已被歷史證明錯誤的歷史人物塗脂抹粉,很容易誤導觀眾。

  劇中出現的逃港路上悲壯場景很動人,高高的鐵絲網隔着兩重天,老漢對此不敢有更多的聯想,只是看了以後,讓人覺的當年我們這些內地的山裡娃真是井底之蛙,太無知了,怎就不知道南國邊陲還有一條值的冒險的道路可走。令人不可思意的是,就憑四人邦那幾個鳥人竟然把大陸中國人的生存環境搞的那樣悲苦不堪,把國家搞的那樣災難深重,就憑那幾個鳥人的資歷,能耐,怎就那麼大的破壞力呢?.總之,能熬過那個災難深重的時代活到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都是幸運的。鄧小平沒有辜負中國人民對他的支持和期望,他主導的改革開放政策幾乎在一夜之間讓大陸中國人告別了飢餓。今天的中國人早以忘記了飢餓的滋味,為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中國人不能太健忘了,經歷過飢餓折磨的人有責任告訴沒有經歷過飢餓的人,八0后,九0后,00后,讓他們知道飢餓難受,人禍可惡。

  最後想說的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近平老弟的治國方略又讓老漢看到光明,充滿了希望,讓我們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為自由平等,民主富強的中國夢一起努力。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雨中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