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一):先人後公民

  彭振強

  第一次認知熊培雲,因為他的《自由在高處》,"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着自由的光輝"這本書從個體探討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獲得自由,積極生活。

  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中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熊培雲則說"不自由,仍可活".

  從兩本書的關係上看,《自由在高處》是作者對《重新發現社會》一書的補充。《重新發現社會》從國家、經濟等一系列角度對當前的社會進行了闡述。

  拿到《重新發現社會》,首先就見到一句極有哲理的話,"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公民".

  讀起來,的確,可以說在現有的社會,我們能先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人"而不是一個"單位人"已然已進很幸運了。

  我們說個人,李娜,中國網球一姐,2013年澳網公開賽決賽李娜迎戰阿扎倫卡。

  在6-4先勝第一盤之後,李娜不慎在比賽中連續2次扭傷腳踝,以4-6/3-6慘遭逆轉,憾與冠軍失之交臂。

  賽后笑稱"我知道我不年輕了,但是我還是要說,我盼着明年再來。"

  李娜作為一個有個性的、脫離了國家體制而單飛的網球運動員,在大滿貫澳網冠亞軍頒獎台上,用並不太流利、卻充滿幽默感的英文,感謝教練(丈夫)、團隊和贊助商,體現了一個國際職業運動員尊重賽事程序所應有的禮儀和風度,對於西方民主國家,這是非常自然而率真的表白,然而對於舉國體制下的中國體壇,這可以被理解為充滿個人主義色彩的特立獨行,因為大部分得獎運動員都會在第一時間感謝黨,政府和領導,作為一種愛國的表象,即使他們不想說,但是他們不得不說,也就是所謂的體育政治 .

  然而,一但李娜的成績下滑,一旦所有金花名落孫山,她們的個性和特立獨行,很快會被舉國體制的無情鐵騎所碾的粉碎: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甚至於單飛的嘗試都有可能被取消而恢復到國家集訓的老路上,中國一向是成敗論英雄的國家,這就是體育政治。這就違背了"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公民".

  中國體育是典型的在中國特殊體制下成長的畸形產物。再說寒假時亞洲杯預選賽,中國踢沙特,1:2不敵對手,網友在微博上一頓臭罵,上了上半場后25分鐘的攻勢,其實我們中國隊並非不能踢,並非弱小,但為什麼就老是輸球呢?!

  因為體育政治,我們的體育是不自由的。作為足協掌門人的韋迪,不但無法自由抉擇國家隊主教練,連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把握,一月份卸任就職汽摩中心主任。在現今的背景下,只要我們不早早繳械投降,就已經成功。其實我們在改變,只是等待機遇,等待時間。

  從韋迪起,他送出去了部分有天分的孩子,並且努力的想改變青少年基礎弱的現狀,過去關於足球和其他項目,體育總局容易混為一談,但他們逐漸承認了它的社會屬性,接受它規律的複雜性和獨特性,相信未來的某一天中國隊會出現在亞洲杯,世界盃,中國的體育會擺脫政治。然後我們人人都首先是人,然後是公民。

  李白的詩說的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着那一天。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二)

  社會是什麼?現在的社會會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的未來?

  身處其中的我們必然已經思考過這些問題了,在這樣一個迅猛變革和發展的社會中,我們面臨著機遇,還有更多的是挑戰。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社會上固然有善人善舉不斷溫暖人們的心靈,但也無法遮蔽那些令人痛心無奈的事件發生。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稜角,許許多多的人甘願淪為自私自利之人。熊培雲在《重新發現社會》這本書中對現今社會及其前途做了一番思考,讓我重拾對社會未來的信心。

  在本書中,作者以"重新發現社會"為脈絡,既分析了國家與社會間的關係,又提綱挈領地記錄了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革命性成長。在其中,"自由"這個詞隨處可見。古代西方有一句諺語"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就體現了其重要性。而在作者看來,要重視社會的作用,首先要保障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同時,"自由是反對濫用權力的唯一堡壘",只有個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才能創造出更加和諧有序的社會。一如羅馬平民的勝利,將原先荒謬的"禁止用腳走路"廢除,獲得投票自由之後,才有了所謂的"社會解放".在沒有自由之前,一切都只是空談。

  同時,公民與國家的關係也是不可不談的一個話題。政府作為國家機器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協調社會與公民社會所存在的內部矛盾,充分地保障人權。但歸根到底國家社會的發展離開不了公民的力量,因此近幾年來公民幸福指數被屢屢提及,而在幾年前,溫總理也提及讓公民幸福起來,其實就是要保障民權。可在現實生活中,民權卻常常得不到保障。但是以史為鑒,作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國家,更應協調好與民眾的關係。孟子也提出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國家要給予一個充分民主的社會。好在一切都在走向正軌,隨着網絡的擴張,民主權利正得到逐步的釋放。

  王小波說過:"文明的發展也是一個反熵過程。如果人人都進入趨利避害的熵增過程,隨着大流而下,最後準會在一個低洼地匯齊".社會文明的發展還是需要每一個人的貢獻。倘若人人皆如此,美好的未來還是指日可待的。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三):大國崛起

  范若英

  書中談到,似乎外國人最近對漢字"崛"頗感興趣。崛,有山峰凸起之意,於是便被外國朋友理解為中國崛起,要發生地震。中國勢必會用武力拷問世界。更有甚者稱中國崛起要伏"屍"而出,用三座大"山"震壓世界。雖中國一再聲稱本國崛起為和平崛起,可為何世界對此何有疑慮,且隨着中國的發展而不斷增強,日本並借勢力製造釣魚島事件企圖煽動中外反動勢力將槍口一致對準中國,這無疑給中國崛起起了阻礙作用。可中國依舊憑他中和的形象穩步發展,其驚人的發展速度更令人咋舌。

  大國崛起也應以民為先。聖馬力諾,一個人口不到3萬的小國,沒有鐵路,機場,港口。甚至沒有紅綠燈,但人均擁有兩輛汽車。全體公民享受公費醫療,全面實行16年義務教育制。在該國的宣傳冊上,印着這麼一句話:"聖馬力諾一直有充足的兵源".的確,在一個如此幸福的國家,每個公民對於國家來說都重如蒂塔諾山。聖馬力諾沒有官方報紙,但我能想像,倘若這個國家一旦遭受外來侵略,每個公民都會奮力抵抗。日本雖然在釣魚島事件表現出副軍閥主義模樣,給人以嚴酷之感,可面對本國民眾他似乎又是"體貼"的,日本曾發表說,日本不再追求G2大國,而是努力使國民平均水平上升。日本當之無愧地真正做到了以民為先。反觀中國最近頻頻出現的半吊子工程,若不杜絕此種事,大國崛起應有一段時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只有國家真正的關心人民,而不是一味着宣傳"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應該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麼?" 在繼美國,香港等實行將財政所多得錢轉為紅利發給國民,在人大上提出的給每個納稅人分發1000元稅人紅利不再是天方夜譚,而已成為一種理應的行為。國家應把權力回歸於人民,真正實行人民當家作主,這樣才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防止腐敗現象。以民為先,拓寬就業渠道,解決農民工問題;以民為先,徹實實行醫療改革制度,解決住房難就業難,上學難,就醫難等民生問題;以民為先,實現高速公路免費運行,解決節假日交通問題。我想只要急百姓之急,公民怎麼不可能還政府一個更有活力更美好的社會。如果要大炮不要黃油,國家崛起對公民意義幾何?

  大國崛起應以國民崛起為基石。國家應徹實提高國民素質,教育水平,培養高端人才。少一些擠公交,"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少一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再有小悅悅等時間的發生。

  也許,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才能真正成為世人眼中的泱泱大國。



重新發現社會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