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蘇東坡傳》讀後有感

《蘇東坡傳》讀後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傳》讀後有感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展現了北宋的一大文豪"東坡居士"蘇軾的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天才的成長曆程,更為讀者展現了一位參透世事奧秘的傳奇人物的心路歷程,給讀者面對困難和逆境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為讀者領略生命的本質與奧秘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於林語堂先生是用英文寫的《蘇東坡傳》,我想,這本書定能幫助國外的讀者不僅更好地了解蘇軾,而且更好地了解中國式智慧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蘇軾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詞人,散文家。他既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大氣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筆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游的歡快與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為人民擔憂的辛苦,此外還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率意洒脫之筆。蘇東坡用一隻生花妙筆描繪着自己的色彩斑斕的一生。

  作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順,但在被貶謫之際仍能淡然處之,為民謀利。在王安石強力推行變法時,他看到了變法的必要性及變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變法急於求成和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的弊端,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操之過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強度過於激烈,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拚死抵抗,而且變法在某些情況下並沒有切合農村與農民的實際情況,而且由於王安石的過於自信及用人不當,變法是極難成功的。蘇軾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發出了不同的聲音,當時變法一派的勢力如日中天,他被認為是變法的反對者,名列"元祐黨人碑"之首,後世永不得被朝廷錄用。後來變法失敗,守舊一派上台執政,廢除一切新法,這種行為顯然是十分愚蠢並且對國家有害的,所以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蘇東坡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力陳新法之尚存可取之處,又為守舊黨人所不容,仕途依舊坎坷,令人唏噓不已。但是蘇東坡就是蘇東坡,而非尋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時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貶於瓊州之時,教書育人,大力發展當地的教育,使瓊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可謂"功莫大焉",也體現了他的務實與愛民如子。

  蘇東坡並沒有局限於文學,他是一個興趣廣泛,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人。比如他在佛理,道法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赤壁賦》中其"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包含佛教的世界觀;在繪畫方面,他也絕非等閑之輩,開創了文人畫的先河;他也曾致力於在杭州和廣州興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也曾與百姓共同勞動,一起耕耘,留下了"東坡肉"的美談(也可以說是美食);在醫學方面,他還研究草藥,成為公認的權威······

  林語堂先生似乎認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的性格缺陷,及極狹小的心胸,我認為很有道理。正是因為他的性格上過於執拗,在他當權之時,幾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願決定,正所謂"兼聽則明",而這位"拗相公"幾乎不聽,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麼的閉塞,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忠正賢良和仗義執言的大臣都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愛對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華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沒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為"拗相公"的脾氣和胸懷,另一方面是因為利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益決定選邊站的位置,反對派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法嚴重觸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拚死抵抗的。而王安石並不僅僅是因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睞就能夠變法的,本質上變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權力的工具,因為在他之前的皇帝給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韓琦,范仲淹之流,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權重,可想而知當時剛剛即位的神宗皇帝難免會有權傾於下的擔憂,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經"杯酒釋兵權",神宗皇帝選擇了在自己為太子之時就跟隨自己的王安石,對當時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讓他全力變法,其實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個有力的身邊,替他馴服老臣,神宗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堅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機會,差點滅掉虎踞在趙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權力,毫無疑問,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變法,來自於王安石,王安石雖然性格執拗,畢竟在神宗身邊那麼多年,神宗的意思還是應該瞭然於胸的,否則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戲。然而當時的蘇軾年輕氣盛又身在廬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義執言據理力爭,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針尖對麥芒",而王安石後面有皇帝,於是東坡就被貶了。好在隨着時光的流逝,東坡也越來越豁達開朗,最後到了接近仙人的地步,也許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長的必要條件之一,真所謂"福禍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