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蘇東坡傳》有感

《蘇東坡傳》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蘇東坡傳》有感

  蘇東坡,又名蘇軾,蘇子瞻。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

  這位才華橫溢的大家,一生是極其坎坷的。24歲時考取功名,先後在鳳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職。他心繫民眾,所到之處,皆建樹頗豐。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總要說一說,"如蠅在喉,不吐不快".

  作為一方父母官,視黎民百姓之幸福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勢必提出異議。終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愛詩作詩,因此聞名,卻也因此得禍。朝中奸臣無法找到蘇東坡任職期間有何錯處,只能在其詩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后被發配至黃州。

  在皇帝駕崩之後,由皇太后攝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卻身在政治漩渦中心,面對長久以來的清議彈劾,覺得無比煩累,自願請辭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稱之為"第二故鄉",開始大刀闊斧,建醫院,修蘇堤,清理河道。

  看到終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議提前預備糧食,以防災荒,然而,這又觸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議沒能被採納,反倒為自己埋下禍根。災難終究如期而至,許多地區,人民死亡半數。"小人淺見,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這位大詩人,除了感嘆"嗚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別無他法。

  銀色金屬分割線

  皇太後去世之後,一個18歲的昏庸皇帝執政,一些被打壓的奸佞小人,死灰復燃,重新回到朝野,開始大幅度的報復,多數忠臣都被歸為"元祐派",被降職貶謫,連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過,削官降爵,打壓其後代。章惇甚至奏請皇帝給司馬光挖棺鞭屍,並毀其《資治通鑒》。幸而,此次皇帝覺得太為過分,並未聽信讒言。

  當然,蘇軾兄弟難免其黑手。蘇東坡先被貶謫至廣東惠州,發現他在廣東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當時還處於境外,蘇東坡是唯一被發配境外的官員。那時的他已60多歲,海南氣候悶熱潮濕,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艱難。

  蘇東坡一生漂泊,有時舟車勞頓幾個月,剛剛到一個新城市,還未休整踏實,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趕往下一發配地。好在他的才氣人品,極為世人欽佩敬仰,所到之處,總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濟,總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並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歡,日子再艱難,也能吟詩高歌。

  終於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歲,之後由其母親皇太后攝政幾個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蘇東坡才有機會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剛剛返回常州后,就結束了他顛沛流離,卻也豐富多彩的一生。

  蘇東坡的一生多數時間都在朝為官,雖然他具備政治家的深謀遠慮,但卻不是政治家,因為他無心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他沒有權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個一心為民的父母官,時時刻刻只想為民謀利,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詩人,是心胸豁達的仙野道人,是童叟無欺的鄰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撓的鬥士,剛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個時代的偉人,亦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說到蘇東坡,必繞不開王安石。小時教科書中提及王安石,只記得"政治家,王安石變法,青苗法"這些隻言片語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響如此"深遠".王安石是個怪人,不修邊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見上卻極其自我。有人評價他坦率真誠,潔身自好,只是剛愎自用。為推行新政,凡是反對者,全部被撤職貶謫。他自身並沒有想要權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為了疆域遼闊的強國之夢,付出再多代價在所不惜。

  王安石變法的影響主要在兩方面,其一,由於青苗法貸款利息太高,各項苛捐雜稅壓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現橫屍遍野之慘狀。王安石死後多年,民眾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飢挨餓;一是遇豐年,鋃鐺入獄。"其二,推行新政之時,多數人持反對意見,賢臣遭遇罷免之時,王安石啟用了許多小人。小人一旦當權,後果十分嚴重。雖一度被打壓,但"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間,先後被他們誣陷懲辦官吏830人,輻射範圍之廣,其可恥可恨程度,令人髮指。至徽宗年間,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罷黜流放的賢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當道,民間疾苦,無人體恤,直至最終,宋朝走向滅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來,蘇東坡與王安石都是聞名於世,但他們於國,於民,於歷史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

  《蘇東坡傳》是十分豐厚的一本書。作者林語堂對相關資料考證詳盡細緻,這不只是關於蘇東坡個人的傳記,也是宋朝後期歷史的綜合呈現。與蘇東坡相關的人物關係,社會背景描述細緻入微,分析透徹深刻。而且,作者語言精鍊優美,尤其許多景物描寫,繪聲繪色,彷彿身臨其境,令人神往,讀來真是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