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人生核算》有感

讀《人生核算》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曾國藩如何核算人生

  ——讀《人生核算》有感

  鄧木

  人沒有不算賬的,特別是沒有不算人生賬的。

  《人生核算》的作者,從一個時代的寵兒,一夜之間淪為階下囚,用十年的鐵窗生涯,終於學會了算人生賬。問題是,人為什麼非得身陷囹圄才會認真算賬?每年數萬名官員被查處,為什麼仍有那麼多的人"前腐後繼" 人的一生到底應該怎麼過,才是價值最大化的人生?換言之,人到底該如何算人生賬?

  這是一道老命題。但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卻又是一個新命題。

  所幸的是,幾千年來,古人對此進行了足夠的思考。可以供我們參考和學習,進而思考自己這一生該怎麼活,怎麼活出一個風險最小、利益最大的有品位的人生。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注意一個人物——曾國藩——如何算他的人生賬。

  翻開厚厚的歷史黃卷,我們會驚人地發現:千古以來,因挽救一個王朝而成大功、享大名最終依然能夠善保者,大概僅有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和清代撲滅"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郭子儀因功被封為"汾陽王",並與當朝皇帝結為親家。"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享盡了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這人生五福(郭氏在世84年),可謂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最為有福之人。曾氏雖未封王,但那是因清朝從康熙帝之後不準封漢人為王。在白手起家,以一介書生帶兵,攻取太平天國首都南京,完成清政府正規軍未完成的重任之後,曾氏被封為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銜,殊榮達到漢族大臣的頂峰。此前,曾氏以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的身份節制中國最富庶的東南四省——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此後又擔任直隸總督,清代八大總督中最有權的兩大總督他都當過,可謂權傾天下。曾氏死後,朝廷為之輟朝三月,追封其為太傅、謚號文正,給予了他漢族大臣最高的禮遇(滿清一代,僅有三人被謚為文正)。曾氏不僅自己成為當時"中興第一名臣",而且"薦賢滿天下",晚清的封疆大吏如左宗棠、李鴻章、李翰章、彭玉麟、劉銘傳等,以及著名科學家、改革家、實業家如郭嵩燾、李善蘭、徐壽、容閎等,無一不是其部下、幕僚或是被其推薦者。曾氏的子孫也"代有才人出".不像其他豪門家族,"君子之澤,三世而斬".

  綜觀曾氏一生,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在短短一生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達到幾近完美的境界。更難能可貴的是,曾氏雖然後半生軍書傍午、戎馬倥傯,卻留下了一大部內容極其豐富的《曾文正公全書》,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圓滿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事業的人。從而成為當時及此後知識分子膜拜的對象。梁啟超稱曾氏為"全世界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蔣介石奉曾國藩為人生偶像,終生研讀《曾文正公全書》,稱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毛澤東稱自己"余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當時貪瀆成風的形勢下,曾氏卻做到了清廉自守。而他的弟弟、戰友曾國荃,卻因為大發戰爭財,獲得"老饕"的惡名。反差之大,頗為耐人尋味。

  曾氏的清廉是自始至終的。他27歲中進士入翰林,10年間連升十級,37歲即官居正二品,而且清朝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他當過除戶部外的五個部的侍郎(副部長),發財機會不是沒有,用現在的話說,面臨的誘惑相當大。此後,在帶兵期間,他集軍、政、財稅、司法大權於一身,弄錢更是比不弄錢還容易。但曾氏"從三十歲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發誓"此生絕不靠做官發財,為子孫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決不食言!"曾氏不只是說說而已。在晚年時,他在寫給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家信中欣慰地說:"余初帶兵之時,立志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

  一個人要做到一生廉潔自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的本性就是貪婪的。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人非常重視"修養"的學問,即修正錯誤的、低級的、短視的思想、行為,養育正確的、高尚的、遠見的觀念、情懷。因為這既關係到個人的安危榮辱,也關係到天下的興衰存亡。曾國藩也是一個凡人,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人的慾望的神仙。我們細細品味他的《家書》、



讀《人生核算》有感 標籤:人生不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