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光榮與夢想讀後感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一)

  初次聽到《光榮與夢想》這本書,是在羅振宇的節目"羅輯思維"中聽到的。拿羅振宇的話說,這本書就是他們的鎮店之寶。最近閑來無事,看了這本書,頗感有趣。這次調了其中幾個片段,來談一下我的收穫。

  眾所周知,在戰爭期間物資供應緊張,所以美國人在這段時間裡也實行了配給制。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讓我來看一下吧。人們在實行配給制的過程中對糖、黃油、肉、香煙這些東西短缺尚可以忍受,畢竟戰場上的部隊和大量的人民需要這些東西。但是假髮、割草機、紙張、尿杯、龍蝦叉這些東西短缺卻是大惑不解,這難道也是前線需要的戰略物資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的人民對這種奇怪的現象大惑不解,以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內部交易、腐敗等行為。好來才知道真實的原因——原來是平時生產這些小東西的工廠多數情況下都在為戰爭機器服務,所以戰時不會生產像遊船、龍蝦叉一類的東西。這裡插一句,從這個細微之處我們就能感受到當時美國國力的雄厚、科技的發達。一些平時生產邊角料的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竟可以滿足軍隊苛刻的要求這是多麼的令人不可思議。從這也可看出美國民間技術力量儲備的雄厚。不知那些動輒就說中國趕超美國的人怎麼看這個現象?不要忘了這還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個國家的國力無時無刻不在細微之處中體現。對於我們現在的中國來說,宏大敘事已經夠多的了,我們也需要一些精緻的小玩意兒來展示我們自己。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那些小東西的庫存呢?庫存也應該會被清理的啊。其實這裡真正的原因則是全國性的大動員必定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問題。例如當時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億,都需要發放"糖配給證",不能指望發放過程中不出任何的紕漏,錯誤是難免會發生的。當時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洛杉磯發生了一起謀殺案,當地記者菲爾頓立刻趕到案發現場,確定受害者已經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處。不過,他可不是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氣喘吁吁地問房東:"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間租給我?"房東搖搖頭說:"我已經租給剛才過來的警察了。"由此可見當時的物資調配有多混亂。

  從上面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計劃經濟是多麼的不靠譜。一個系統越複雜,越不能依靠簡單的計劃行事。所以中國目前進行的經濟市場化改革是絕對不會倒退的,市場化是一條必然的道路。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二)

  史學的回歸

  關於歷史,我們能說的實在是太多了。就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什麼是歷史?就足夠寫無數本皇皇巨著,發表無數篇大小論文。即便如此,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很難說有任何的定論。就我本人而言,對歷史的喜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可惜的是,我沒有接受過歷史學的專業訓練,在歷史理論方面幾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兩年裡,通過讀書,我從錢穆、黃仁宇、余英時還有赫伯特·巴特菲爾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這方面的一些隻言片語。因此,對於這篇讀書筆記,心裡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筆。可是隨着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讀《光榮與夢想》時的一些想法漸漸開始淡忘了、模糊了。心裡終於着急起來,不管是思想還是謬論,還是趕緊寫下來吧,反正也不拿去發表。

  對於《光榮與夢想》這本書,套用一句俗話,可謂"如雷貫耳、聞名已久"了。我看書一向比較挑剔(主要是怕浪費時間),往往只讀那些評價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時間證明的書。讀之前也一直擔心《光榮與夢想》會不會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直到自己輾轉買到這本厚達1000頁的大部頭,開始認認真真讀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本多麼出色、多麼精彩的歷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風趣的語言、廣博的涉歷,通過引證各種原始材料――談話、評論、報道、甚至流言蜚語等等,展示了從1932年至1972年這40年期間美國社會各階層、各方面演變的歷史長卷。

  《光榮與夢想》帶給讀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帳、也不是片面的褒貶、更不是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說教。《光榮與夢想》儘管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書名,但是它的內容卻大都關乎芸芸眾生的普通生活。儘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為無數史書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終認為社會本身才是本書關注的焦點。《光榮與夢想》通過對這40年間美國社會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相當忠實地把一個"原生態"的美國展現在我們面前。

  由於所處教育環境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們或被動或主動地讀過很多批判美國和資本主義的書和文章。這些書大都敘述簡單粗暴、結論武斷、批判色彩過於明顯,等我們慢慢從多個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會對這種教育和書籍產生極大的反感。我自己就發誓再也不讀這種書,堅決不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些垃圾上面。現在想來,我們的歷史教育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在時間面前,沒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證萬世不變的。與其用那些預設目的的片面材料,還不如讀讀這本美國人的現身說法,效果反而會更好。《光榮與夢想》主要講的也是美國的失敗和問題,而不是美國的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的優越,這也是符合美國記者的一貫風格。

  《光榮與夢想》依靠大量原始歷史資料、通過平實的敘述來講述某個特定時代的美國及其社會。通過讀這本書,我想我們對美國及美國人的看法將更趨於理性和平實。我們至少可以感覺到:美國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獄,美國其實跟我們自己國家一樣,有醜陋的一面,也有可愛的一面;美國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們中有壞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們一樣,為了能夠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拚搏。我們從許多研究型的書籍里也能夠讀到對美國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歸納。那些抽象的概括雖然不能說錯,但也很難百分之一百正確,介乎一種"似是而非"的層面。讀過本書,我們可以以一種平視的角度,從我們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發,來看待美國和美國人。

  當然,《光榮與夢想》也不可能窮盡那段時期美國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國社會的每個角落。所謂的全面,在書寫歷史時永遠都是相對而言的,特別是一部國家史和社會史,它往往只能選取期間典型的,能夠從中看出歷史演變、社會變遷脈絡或趨勢的那些事件。同樣,所謂的客觀,對於歷史來說也永遠是個相對的概念。任何一個歷史學家、或者寫歷史的人都會不可避免地帶上自己的愛憎。同時,記述歷史並不是簡簡單單地講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許多其他的目的在裡面,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以史為鑒".《光榮與夢想》也並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對於我國現在陷入低潮的歷史學來說,這本書至少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可供借鑒"的機會。

  我國歷史學的衰微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其實衰微的不僅僅是歷史學,包括文學、美學、哲學、政治學等社會學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經濟學一枝獨秀,但近年來也飽受詬病。其中的關鍵原因是在國家和社會急速轉型的大背景下,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學科一時間跟不上社會變遷的步伐,滿足不了人們已經改變的胃口和社會大眾的需要。由於國家教育體制、科研體制的慣性、以及我們國家本身問題的複雜性,要解決這些"滯后"問題絕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機的另一面其實就是機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歷史學來說,今天我們至少已經看到一絲曙光的出現。這一縷光明來自於我們從西方學者(包括華裔歷史學者)那裡借來的火種,重新點燃了那堆餘燼,讓它重新煥發千年的輝煌和驕傲。

  要說我們的歷史學,本不該是這樣的,更不能攤上"先天失調"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體系中,中國人的歷史觀念最強。中國的歷史資料也最豐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還有其他汗牛充棟般的史籍、野史、傳記、筆記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時使用的那些骨骼、龜甲都雕刻着一個遙遠時代的歷史。這些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是我們追溯史跡、緬懷先人的精神寄託,更是我們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想想可憐的印度人吧!他們雖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卻因為不重視文字相傳,現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記》這樣的中國典籍了解自己的歷史。相比之下,中國人簡直是太幸福太幸運了。

  近現代中國史學的衰微緣於"五四"以來對中國傳統的極端反動。這些盲目否定歷史和傳統的運動最終摧毀了傳統史學(包括其精神和文本)應有的地位和尊嚴,也割斷了它流傳的脈絡,使那些優秀的傳統由於被拋棄的時間過長而逐漸被人遺忘。近代以來,我們的歷史學一概以西方為標準、以西方比附東方、言必稱希臘,完全忽視了中西方大相徑庭的發展路徑和特色。建國以後,更是一切唯馬列主義為馬首是瞻。馬克思列寧主義中那些緣於西方(俄國)歷史的原則、標準、判斷,成為裁斷我們歷史"剪刀":這一段是原始社會,這一段是封建社會;這是進步的農民起義,這是反動的封建統治;這是先進的生產力,這是腐朽的封建上層建築,如此等等。這種變相"全盤西化"的結果就是割斷了我們的歷史傳統、肢解了我們歷史的整體、混淆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將史學片面化和意識形態化,從而使我國史學走入一條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難以自拔。

  我國傳統史學並非沒有缺陷可言。建國以來的史學研究也並非一無所成。但是,當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來看,以官修史學為主軸、以儒家思想為基本治史原則的傳統史學確實面臨著一個向"現代化"和"科學化"轉型的大問題。遺憾的是,建國后的"馬克思化"並沒有為史學轉型帶來多少積極的成就和經驗。傳統史學一向被人貶為"王朝的家譜",而馬克思化的史學也沒有走向大眾、反而成為宣傳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結果是導致史學在改革時代急速邊緣化和國民歷史素質的降低。這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玩笑――世界上歷史材料最豐富、歷史傳統最悠久、歷史關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無史可讀、無史可治的境況。

  我國史學的轉機始於新世紀。掀起這次史學革新帷幕的是以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為代表的海外華裔史學著作在國內的流行。《萬曆十五年》在國內的成功是空前的、帶來的影響也是開天闢地式的。隨後,國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學熱。到後來,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現象。《萬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學者們可以得出無數條原因。但是作為普通的讀者,《萬曆十五年》給我們的感覺就像一陣清風吹來,讓我們體會到一種不同的閱讀享受。原來歷史是可以這麼寫的?這是我讀完《萬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萬曆十五年》的鋪墊,再去讀《光榮與夢想》,那種強烈的衝擊感已經削弱了很多。和《萬曆十五年》一樣,《光榮與夢想》對於我們中國讀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種嶄新體驗和可能選擇。目前國內繁榮的史學熱背後,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學著作的影響。這也許暗示着一個新的方向。不過表面的繁榮無法掩蓋內心的蒼白和空虛,僅僅靠西方的影響是不夠,必須把這種影響內化為我們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傳統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喚醒東方,以東方整合西方,這樣才能走出一條堅實的、長久的道路來。中國史學的未來必須構建更加堅實的理論和心理基礎,必須融合傳統史學和西方史學的精華,從而開闢一條新路。這條路需要許許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學者乃至我們這些普通讀者;這條路還需要時間和試驗,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這條路才能夠讓史學真正回歸。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三)

  謝寒波

  各位書友好,我是石牛寨鎮謝寒波,今天我分享的書籍是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

  生活在中國的我們,似乎從一出生就與"山姆大叔"有着無法割捨的愛恨情仇,我們既羨慕、讚歎美國的科技發達、生活富裕,也喜歡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新奧爾良烤翅,又對美國獨霸一方而"耿耿於懷",在我們身邊也充斥着"東風"與"西風"的對比較量,最近的一次閱兵似乎又將美國推到了"不可原諒"的境地。美國不是我的國,但似乎是我不得不了解的國。

  《光榮與夢想》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時代,它濃縮了美國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會發展歷程,涵蓋了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研發、人權運動、種族隔離制度、空間競賽、冷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等,從我所熟知的歷史來看,這似乎就是美國歷史的一大半,也正是這40年,美國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大飛躍,正式登上世界舞台,開啟美國時代。本書一共四卷,151.5萬字,壘起來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個大塊頭,一個月下來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來見大家了,非常慚愧。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蓋了羅斯福執政的前後,所以我就分享這一段較完整歷史的讀後感吧。據說本書自1974年面世以來,就廣受讀者熱捧,估計在書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犢了,不當之處,請各位書友多多指點。

  對於所讀的1932-1950年的美國歷史,我有以下三點主要感悟:

  一是苦難鑄就輝煌。本書歷史自1932年開啟,正值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那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工廠破產,農場產品堆積,成千上萬的人飢腸餓肚,四處遊盪,又慘遭各州警察驅離,就連那些曾經為國獻身的"一戰"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針對大型公司的遊行、罷工此起彼伏,流血衝突不斷,國會山被流民"佔領",以致需要麥克阿瑟將軍動用軍隊來鎮壓貧民,政府忙於自救而無暇顧及世界大戰正在進行。1932年,日本攻佔錦州,中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中國也正遭受着磨難。美國比我們幸運,歷史選擇了羅斯福,這個坡腳但睿智、堅韌的老人。他實施了"百日新政",通過了《緊急銀行法》《全國工業復興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產業,增加就業,開始"爐邊談話",告訴絕望的美國"我們唯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帶領美國人民找回自信。但羅斯福並非一番風順,法官平均年齡達78歲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隨時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實也是如此,到後來,拯救危機的關鍵舉措《全國工業復興法》被控違憲而宣告終止,《社會保險法》也被渲染成《共產黨宣言》的翻版,羅斯福則被誣告為"赤色分子",反羅斯福陣營十分龐大。改革與對抗不斷交織,但美國在羅斯福的帶領下最終走出了危機低谷,工人開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遊盪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國人重拾信心,無比團結,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可以說,大蕭條是美國失落的低谷,也是振興的開始。

  二是大國始於擔當。在過去宣傳中,美國是好戰的、野蠻的,善於發戰爭財,似乎是個討人厭惡的黑心商人。但事實或許並非如此。起初的美國,並不熱衷於霸權,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義",此前的《中立法》規定美國不能向交戰國出售軍火,美國公民不允許乘坐交戰國的船隻,否則後果自負,美國也曾拒絕與英國聯名譴責日本侵華的行為,很多美國人甚至認為根本無需保留軍隊。但中立的美國再強大也是無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也無法領導世界。納粹的進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羅斯福已感覺到美國不可能免受災難,開始援助英法等國,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美國正式捲入戰爭,並逐步擔當起反法西斯的重任。在歐洲戰場,美國與英法阻擊瘋狂的希特勒,並成為歐洲反攻的中堅力量,在太平洋戰場,美國與日本開始了海上爭鋒相對,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艦隊、戰機,奪取了日本在東南亞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後兩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彈徹底擊碎了日本負隅頑抗的武士道心牆,日本被迫接受"無條件投降".其實在此之前,美國並未遭受國土侵犯,也並不強大,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不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二戰的命運、世界的命運,那時羅斯福連同丘吉爾、斯大林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領導者,而不可否認羅斯福正式帶領美國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中心。二戰中,美國軍事工業、科技創新都實現了跨越發展,美國經濟也擺脫了蕭條,美國外交開始觸及世界。假如美國繼續奉行"中立主義",沒有參與二戰,那今日之美國,今日之世界又會怎樣?歷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們中國要成為一個世界大國,似乎還有很多路要走。自己喧囂的強大或許並不是世界認可的強大。

  三是變革強過偏見。印象中的美國是怎麼樣的?不少人會說自由、民主、開放、高度文明等等,並藉此批評我國現行的政策,指責我們的人權,也有很多人說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太快等等,勸我們要等待、要包容、要擁護。但反觀美國70年前的歷史,或許我們該放下偏執、偏見。危機中的美國並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業、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政府無情驅離,必要時還以"維護國家安全"之名動用軍隊鎮壓;羅斯福時代也並不民主,一段時間內羅斯福似乎等同於了法律,議員們只是履行了"舉手"的義務;戰時的美國也曾實行配給制,物資極度匱乏,營養不良影響了幾代人;現今美國大片里的露骨鏡頭,在那時的廣播電視幾乎不可能出現,審查相當嚴格,人們也不可能公開談"性";那時的美國人權同樣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投票權,依然被上流社會所提防,工人們被壓榨,童工現象普遍存在。等等。在1932-1972這40年,美國也經歷了無數大變革,無數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動蕩、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國的優勢在於包容,能順應潮流,又善於創新,在困難面前選擇變革,在變革來臨時選擇順應。我們或許無需一定要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對比出個一二,然後說這個好那個不可以,或許我們也無需要盯着自己的傷疤然後不斷重複回憶過去的苦痛,或許我們也無需炫耀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之快,國家之強大,我們需要更加專註於自己的問題,然後全力去解決它,至於什麼道路,什麼技術,或許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終的定論,而且會是不錯的定論。

  鑒於本人閱讀的還只是本書的部分,所見識的也很淺顯,暫時只能分享這幾點不成熟的讀書感悟。不過,《光榮與夢想》這本書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大作,經典,值得推薦。該書採用了蒙太奇式的記述手法,像是展開了一部歷史大劇,每段歷史都是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趣味性較強,同時又專註於細節,展示了美國40年的點點滴滴,內容十分豐富,既厚重又氣勢磅礴,與作者恰到好處的幽默感相融合,讓歷史變得立體可感,輕鬆愉悅。後段我會繼續讀完《光榮與夢想》第三第四卷,同時結合書友推薦的《紙牌屋》《民有政府》作為了解美國的啟蒙讀物,希望對開闊自己的視野和思維有所幫助,也希望能有機會與興趣相投的書友們一起交流分享。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