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一)

  南通市沿河橋小學 仇成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靈的溝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二)

  我時常思考着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算一名好教師呢?好教師的本質是什麼?當我讀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時,我得到了啟發,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愛滿天下”。“比教學藝術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的靈魂是一個“愛”字。愛就是一種教育,誰有愛心,誰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諦”,是啊,教育無痕,教育有愛,“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業的寫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奉獻給了孩子,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愛都傾注於每一個孩子身上。而在我們的教育中,幾乎每個老師都能清楚,都能意識到教育要有“愛”,但真正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呢!在大多數老師的腦海里對“愛的教育”這個概念可能沒有進行全面的詮釋,致使我們的生活中,難以把握好如何執行“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特別是面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父母單方面對子女的過份溺愛,老師面對優差生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不平衡的愛,讓“愛”的天平出現失重。孩子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對生活的愛,變得越來越缺失、越來越淡泊,這是我們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也是做為一名教師需要思考的。

  愛,教育的本質;愛,教師道德修養的本質。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能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修養奠定基礎,為形成和諧的人文社會奠定基礎。作為我們新一代的教育服務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陶行知老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發揚光大。

  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三)

  第一境界:民主、平等

  陶行知先生對腐朽的傳統教育思想深惡痛絕,最反對看不起小孩子,反對不把小孩於當入。或是把小孩子看作玩物,再不然,就是把小孩子看作小大人,用對待大人的老古板的一套去要求小孩子。他認為: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裡得到好多的教訓。

  第二境界:和諧、合作

  和諧、合作的師生關係,建立在民工、平等、親密,融洽的基礎之上。陶先生提倡“教員與學生關係密切”、“待學生如親子弟”。他說:“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他殷切地希望,我們加入到兒童隊伍里去成為一員,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誠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他還說:“學校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處所。他們必須共甘苦。甘苦共嘗才能得到精神的溝通,感情的融洽。” 陶先生多次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同商量、共合作。他在談教師的民主作風時說道:“自己要說話,也讓別人說話,自己要做事,也讓別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

  陶行知先生不僅要求教師發現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而且要求教師“變成小孩”,他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迹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三境界:發展、創造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總是互相感比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人格要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煉。他說:“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煉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煉和感化鍛煉先生力量之大。先生與學生相處,不知不覺的,精神要年輕幾歲,這是先生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疑問難,先生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學生的鍛煉。”

  陶行知先生 1921 年就提出辦“活的教育”,千萬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學生,千萬不要想把學生拉得一樣平,更不能人為地定什麼“差生”。要承認基礎,承認差別,要發揮學生的強勢智能,讓他們個個有發展,人人能成才。



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 三生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