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讀庫1601》有感

讀《讀庫1601》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讀《讀庫1601》有感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讀庫1601》,說是斷斷續續其實是像開篇的鄧安慶的《回鄉》,春節前後我就應景的讀完了。而最近在讀一些反映文革的文字,想起書中還有一篇楊浪的《激情爆棚的歌》,介紹的是文革中的大型音樂組曲,又翻出來讀了,當然這篇文字我不敢展開說,因為這介紹的不過是那段荒誕歲月里的,又一件佐證其荒誕性的證據而已!

  追老六的《讀庫》也有些年頭了,《讀庫》雖然定位於書而非雜誌,但每本也大都由篇幅不等的六、七篇文字組成。其中難免有個別篇的文字沒興趣去讀,而有的卻會反覆讀多遍。像《讀庫1601》中鄧安慶的《回鄉》我就讀了兩遍,而其中也有幾篇沒讀。

  類似《回鄉》類型的文字近年來讀過一些,像去年讀過的閻海軍著的《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就是其中寫得相當不錯的一本,作者以家鄉作為個案,用細膩的筆觸呈現鄉村巨變,飽含着對鄉土的熱愛和巨變的焦慮。作者在書中描述的諸多問題,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鄉村留守者……,都是當下改革過程中農村急需解決的難題。

  但《回鄉》之所以能夠打動我,是因為這篇文字的特別視角。《回鄉》並沒有把筆墨着重於描述鄉村物質生活的落後、精神文明的缺失等,而以瑣碎得近乎啰嗦的文字,細細刻畫了作者與父母鄉親的疏離。回鄉,離鄉,一次次的別離與相聚,並不是簡單的重複,故鄉在變,自己和父母相互眼中的對方也在稍然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不只是對於鄉村沒落的感慨,更有人與人之間心理的疏離。

  當然,作者對於這種疏離感的描述完全沒有用那些黨報黨刊上習慣的大而化之的詞彙,只是用簡單的,瑣碎得近乎啰嗦的文字描述回鄉后,短短几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但讀來卻有着更深的痛楚。

  初讀之時,覺得如此瑣碎的文字怎能入老六的法眼,並佔據第一篇的重要位置呢?但越讀到後面,也就越能理解老六的用心和慧眼了。也讓我忍不住又重讀一遍,讀完也在思考:與父母的疏離,只是離鄉者獨有的悵惘嗎?

  《死去的是我的人民》為一名美國記者所寫,從多個角度描寫了敘利亞戰爭帶給世界,更多是帶給敘利亞人民的傷害,讓人更能看清所謂正義與非正義之戰背後的慘烈與醜惡,正如文中所說:"敘利亞戰爭是一場混戰,衝突各方都以損害敘利亞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晚清詩人鄭珍》的作者施吉瑞是一名美國漢學家,曾師從陳世驤、葉嘉瑩,中文名即由陳世驤先生所取,而鄭珍是他最喜歡的詩人。

  在施吉瑞的眼中,鄭珍是"清詩第一人,可與杜甫齊名,以鄭珍為代表的宋詩派對中國近代史、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有着深刻的影響。"作者在文中力求儘可能接近歷史的真相,更近距離地觸摸到詩人的思想活動。但我讀後,卻更感慨在時代的巨浪中,個體的渺小與無力!

  其它幾篇,像介紹沙盒遊戲的《一盒散沙》就直接略過了。最後一篇,每年第一冊的保留節目《聲音:2015年的表態與記錄》只是大略翻了翻。

  我有時候想,《讀庫》中的文字能夠吸引我的是什麼?

  說實話,其中的多數文字在很多人眼中可能是瑣碎得近乎啰嗦的,即不能給你指明人生的方向,也沒有教你什麼做人的道理,甚至都沒有告訴你如何分辨是非對錯,但說實話,我覺得可能正是這種老六一直堅持的"擺事實不講道理"的編輯方針吸引我追下去的。而且現在這種"擺事實不講道理"的文字太少了,上到習總的講話,下到一部小說,總想教育你點什麼,讀來容易讓人心生反感!

  僅記於2016年07月15日22時30分。

  讀《讀庫》的一些感受

  自從看了第一期《讀庫》后,再也放不下,每一期都必須看,正如下時候牽挂